第161章 王充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王充出生于会稽郡上虞县一个 “孤门细族” 家庭。他自幼酷爱学习,天资聪颖,异于常人。青年时期,王充前往洛阳太学就读,这里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用以传讲儒家经典,造就官僚人才。王充拜班彪为师,凭借过人的才学和孝行品质获此殊荣。在太学期间,王充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王充在郡上做过功曹一类的副官,但大多时间是家居教书。他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因憎恨俗人的性情,写了《讥俗节义》;又忧虑君王治理国家无方,写了《政务》。同时,他痛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伪书俗文,遂着《论衡》。
    王充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的正确主张不仅没被采纳,反而招来长官的排斥和世俗的讥议。汉章帝即位初年,王充任会稽郡太守府五官功曹,他建议郡县禁止奢侈浪费,节约经费开支和限制或禁止饮酒,却毫无成效。终因与长官政见不合,毅然辞职挂冠而去,这时他大约五十一二岁。
    元和三年,王充六十岁,为避祸举家迁往扬州郡,转徙于丹阳、庐江、九江等地。此间扬州刺史董勤曾召他任从事,又转任治中,不久退职回家。章和二年,同郡友人谢吾夷上疏章帝,推荐王充,章帝特命以公车待诏。王充以病为由,推辞不就。
    王充晚年贫病交困,无人帮助。他写下了最后的着作《养性》十六篇。七十岁以后,王充病逝于家中。
    二、主要着作及影响
    (一)着作流传
    王充的着作《论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波折得以流传下来,实属不易。在当时谶纬神学风行的时代,《论衡》犹如一股清流,对谶纬神学及虚妄之言进行了系统驳斥。王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在书中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论衡》共 85 篇,约 20 万字,内容涵盖哲学、自然科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艺等各个方面,堪称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写作风格独特,王充 “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在 “户牖墙壁各置刀笔”,随时记录灵感,润色文章。这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使得《论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王充博学多才,《论衡》博大精深,在得书不易的古代,《论衡》甫一出现,立即引来多方争夺。蔡邕在吴地机缘巧合得到该书,便暗中学习,偷偷 “内卷”。后来有人搜出《论衡》,蔡邕无奈叮嘱别外传。到了三国时,王朗为会稽太守,读了《论衡》后才学精进,《论衡》也由此开始广为流传。
    (二)后世评价
    王充作为东汉杰出的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近现代学者视其为奇书作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王充《论衡》实汉代批评哲学第一奇书。” 黄侃在《汉唐玄学论》一文中说:“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凡虚言、谰语,摧毁无余。”
    然而,清代学者多因他 “问孔、刺孟、非儒” 及自述父祖劣迹认为他不孝,对其作品冷漠。在 “臣为君讳、子为父讳” 的封建社会里,王充自述父祖的劣迹被视为不孝之举。清代着名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跋〈论衡〉》中批评王充的罪过之一,便是 “《自纪》之作,訾毁先人”。同时,王充在书中对传统儒学进行论难,着有《儒增》《书虚》《问孔》《刺孟》等专篇,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向孔孟圣贤发难,这被视为名教之罪人。清乾隆皇帝御批:王充 “刺孟而问孔”,“已有非圣无法之诛!” 其他学人也多挥毫濡翰,口诛笔伐。
    但从学术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仅凭 “问孔、刺孟、非儒” 这些表面现象就断定王充的学术派别。王充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突破性和批判性,他对许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观点鞭辟入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论衡》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部 “百科全书”,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书中记载了他的观点。他还解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一致。欧洲人波义耳认识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比王充晚 1600 年。范晔《后汉书》将王充与王符、仲长统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 “汉世三杰”。王充在许多观点上对后二家的影响十分明显,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三、哲学思想与教育主张
    (一)哲学思想
    坚持元气自然论:王充在哲学上坚持元气自然论,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 “气” 构成。“气” 如同云烟一般,是物质性的存在,且没有意志。王充强调天地万物的形成并非有目的的创造,而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在形神关系上,王充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指出人之所以聪明智慧,全凭体内含有精气,而精气产生于人体内的血脉和五脏。如果血脉枯竭,五脏腐朽,人体化成尘土,人的精神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如同世界上没有无物自燃的火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形体而能独立自在的精神,肯定了人的精神作用必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主张天自然无为等观点:王充主张天自然无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生成死灭,都是物质元气自己变化的结果,事前根本没有什么神意的安排。他批驳 “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 的唯心主义目的论,认为人不是天地故意生成的,人和自然界的其他东西一样,都是由 “元气” 构成。王充还主张神灭无鬼,否定了灵魂不灭、人死为鬼的说法,指出人的精神依靠身体,精神不能脱离身体单独存在。此外,王充认为今胜于古,虽然他的观点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当时的思想水平下已达到了较高的高度。
    (二)教育主张
    儿童教育的多方面观点:在儿童教育方面,王充提出要身心兼顾。他认为人与万物皆是秉承天地之气所生,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还包括心灵的成长,只有身心共同成长,才是完整的,而接受教育是实现身心完整发展的必要途径。对于小儿秉性,王充认为小儿生而有善恶之分,但这种先天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通过教化可以改变小儿的秉性,强调教化和防范在形成儿童善性中的作用。王充从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提出少生优生的观点,认为子女的强弱夭寿是由夫妇禀气的厚泊所决定的,多生则气薄,少生则气渥。他还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认为儿童的认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是造就人才的最基本条件,并且强调手脑并用,活动越广泛,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入。
    与其他教育家思想的比较:王充的教育思想与颜之推、王守仁、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独特之处。与颜之推相似,他们都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颜之推主张 “与善人居”“慎交游”,王充也强调环境对儿童品行形成的作用,提出 “逢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与王守仁一样,他们都重视教育的作用。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 “明人伦”,王充也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与朱熹相比,他们都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朱熹重视胎教和乳母之教,王充也认为儿童教育要及早进行,甚至提出胎教的重要性。然而,王充的教育思想也有其独特之处。他反对 “信师是古”,主张 “极问”,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他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是 “鸿儒”,其次是 “文人”,与其他教育家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四、王充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对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潮的影响
    王充的批判精神在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潮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谶纬神学盛行,王充敢于对其进行批判,显示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的着作《论衡》成为了当时社会批判的有力武器,为后来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批判的思路和方法。王充对天人感应、鬼神迷信、儒家文化和现实社会的批判,直接影响了王符、仲长统等人。他们在王充的影响下,也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共同推动了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潮的发展。
    (二)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激活
    在明清之际,王充的批判精神成为激活早期启蒙思潮的重要因素。当时,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反思。王充的思想中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以及对实学的倡导,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借鉴王充的批判精神,对封建礼教、君主专制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早期启蒙思潮的发展。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论贡献
    20 世纪 20 年代,王充的批判精神又一次受到中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而再现光辉,成为批判旧思想旧文化的理论武器。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们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王充的思想中对鬼神迷信的批判、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实学的追求,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的批判精神激励着当时的思想家们勇敢地向旧思想旧文化发起挑战,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总之,王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的批判精神贯穿古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王充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