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陈傅良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一)幼年磨难育坚毅
    陈傅良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 年),九岁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家境贫寒的他,却有着坚毅的性格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我亦窭人子,风雨蔽蓬户”,这句诗生动地自述了他的身世。在艰难的环境中,陈傅良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经常通宵达旦。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仕途起伏展风骨
    陈傅良在仕途上历经起伏。他曾先后担任过太学录、福州通判、知桂阳军、湖南转运判官、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嘉王府赞读、中书舍人等地方与中央官职。为官期间,他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编纂《淳熙三山志》。在湖南桂阳军知军任上,他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改善农民生活,政绩卓着。然而,他的正直也使他遭到豪强的忌恨和诬告,被罢官。但他始终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的操守和作风。如拒绝书写升迁专横跋扈的太监陈源的任命诏书,为被错判为 “持械强盗” 的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请求重新审判,使其免去死罪。在朝廷权力斗争中,他因同情支持赵汝愚的朱熹而受到韩侂胄的排挤,多次被罢官。但他的风骨始终令人敬佩。
    (三)着书立说传后世
    陈傅良一生着述颇丰,有《诗说》《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读书谱》《西汉史钞》《历代兵制》《永嘉先生八面锋》和《止斋文集》等。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他的着作对后世影响深远,20 世纪 90 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又把他的《历代兵制》加以整理出版。陈傅良为学主 “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他的学术思想和着作在南宋乃至后世的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身边的贤德助力
    (一)生母徐氏的奉献
    陈傅良的生母徐氏,虽在族谱中无名,却在陈傅良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古代重男轻女,族谱只传男子,记注子女仅记子数,不记女数。陈傅良出生于瑞安帆游乡固义里,无论凤川本支还是外地支派的族谱,均无徐氏名字。陈傅良文集、师友相关祭文也只有徐母姓氏,并无名字。徐氏生有四个子女,南宋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傅良,字君举,为幼子。长子傅贤,字国举,大傅良两岁。通过陈傅良的《戊午寿国举兄》以及楼钥所撰的《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和叶适所撰《宋故通议大夫宝谟阁待制陈公墓志铭》等分析,可推测陈傅良有两位姐姐。陈傅良的父亲陈彬为塾师,家境平平,徐氏相夫教子,起早摸黑,含辛茹苦。待子女们都已总角,本以为生活能稍微宽适,岂料人生无常,夫妻二人相继年内病逝,留下四个可怜、凄惨的孤儿,其时陈傅良只有九岁。在学风浓郁的家庭中长大,陈傅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儒家传统文化,这其中生母徐氏功不可没。
    (二)祖母吴氏的坚守
    祖母吴氏在痛失儿子与儿媳后,独自苦苦支撑家庭,抚养孙儿、孙女。幼孙傅良聪颖好学,众誉赞赏;长孙傅贤及长次孙女孝顺勤力,家务农务均有分当。为支持小傅良好学上进,学业不辍,祖母吴氏无奈出卖敝陋祖屋西厅。少年傅良是不幸的,九岁父母双亡;少年傅良又是幸运的,好在家风族风好学淳厚,其父陈彬以《尔雅》《论语》《孝经》等幼教启蒙傅良,使傅良幼受家学,笃志强学。有祖母吴氏、哥哥傅贤、两位姐姐等家人的倾力支持,又有诸叔父、叔祖和亲戚们的眷顾,“苦志自勉”“天分高胜” 的少年傅良,昼进夜长,子承父业,塾师名闻,惊动学界。及冠后,先后授徒讲席所在乡校、瑞安林元章家、罗山仙岩书院、温州城南书院、新昌黄文叔家、天台国清寺西庵等处。
    (三)妻子张幼昭的贤行
    陈傅良未及第先成名,为他说媒的人应该不少,可 35 岁以前仍是单身孤枕。南宋乾道七年(1171),35 岁的陈傅良迎娶 “元丰九先生” 之张辉的孙女张幼昭。张幼昭,字景惠,出身进士世家,名门闺秀,其父是主管礼、兵部架阁文字的张孝恺,其弟是扬州泰州县主簿张东野,均登第进士。幼昭 “自幼陶染诗书间事,绝异于他女”,成婚时 26 岁。喜庆过后,回归平常生活。虽然授职,然又未赴,陈傅良仍居家授徒讲学,生徒 “远近宗从登门请义,通日夜,历寒暑,室内常无坐处。夫人独挟一婢治爨,贫甚,籴米市薪,行饭分茗,皆令得洁馔,有无未尝使夫闻之”。夫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节约清洁,理前理后,任劳任怨,相夫爱夫,体贴入微。自淳熙三年丙申(1176),陈傅良首宦太学录,历官多地,夫人携子女随其往返官所,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冬,自瑞安湗村至湖南桂阳军任职,竟历八十六天才达。陈傅良的人生成就离不开妻子张幼昭的默默支持与奉献。
    三、思想主张与教育贡献
    (一)经世致用的思想
    陈傅良为学主 “经世致用”,这一主张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独树一帜。他反对性理空谈,认为所学所思必须对国家和人民有实际的帮助。他强调学问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正如他所说:“所贵于儒者,谓其能通事务,以其所学见之事功。” 这种思想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术研究方面,陈傅良从三代、秦汉以下无不研究,一事一物,必致其极。他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积累,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和智慧。他的着作《历代兵制》《春秋后传》等,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旨在为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决策提供参考。
    陈傅良的经世致用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民族平等的重视上。在赴任桂阳知军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对境内的少数民族子弟入学读书一视同仁。他认为 “至于瑶人,实同省地,久来往还,何分彼此。”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体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
    (二)教育理念的践行
    陈傅良一生大多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严谨治学、务实求真的教育家。他在仙岩山脚下创办了 “仙岩书院”,从学者常数百人。在书院的教学中,他亲自制定规约,授课讲学。仙岩书院也从原来只有几百游学者,到后来闻名于世。
    陈傅良在教学上,继续运用仙岩屏读时师生共学,提问、解答、共同讨论 “三结合” 的成功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在仙岩书院的门联 “山中檀越,天下贤人”,就是为了纪念陈傅良在仙岩山中授徒讲学,传播学问。
    他的学生中着名的有蔡幼学、曹叔远等,均为当时名士。而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 —— 叶适,虽不是陈傅良的正式弟子,但他十岁左右就向陈傅良问学。叶适在《陈公墓志铭》中说:“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 他继承和发展了陈氏事功学说,最终形成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三足鼎立的永嘉学派。
    陈傅良不仅在仙岩书院讲学,还在南湖书社、岳麓书院等地方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南湖书社,他针对时文弊病,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南湖书社一改往日的枯燥无味。在岳麓书院,至今还留有他当年讲学的史迹。
    回京任职时,陈傅良曾兼皇子嘉王府赞读,嘉王即位后,又兼侍讲,为最高统治者讲学。他始终认为学校才是宣扬自己教育理念的地方,无论是在诸多书院 (书社),还是太学,他都大力推崇自己的事功思想,以感染门徒和统治阶级。
    陈傅良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温州乃至整个南宋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主张的 “事功” 学说是温州思想文化的主脉和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的思想源头,其精髓至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瓯越儿女。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一)公正不阿的历史形象
    陈傅良以公正不阿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官期间,他不畏豪强,按法秉公审理富户之女犯法一案,虽因此被豪强忌恨诬告而罢官,却毫不退缩。在担任代理中书舍人时,面对宫中专横跋扈的太监陈源,他两次拒绝书写升迁陈源的任命诏书,展现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操守。对于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被错判死罪一案,他仔细研读案卷,发现是因法律条例不清造成错判,毅然请求重新审判,最终使鄢大为免去死罪。这种公正不阿的品质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难得,也为后世树立了为官清正的典范。
    (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陈傅良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学术方面,他作为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为学主 “经世致用”,反对性理空谈,其着作《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历代兵制》等流传于世,为后人研究南宋历史和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 世纪 90 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又把他的《历代兵制》加以整理出版,可见其着作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在教育方面,陈傅良一生大多时间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仙岩书院,从学者常数百人。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如蔡幼学、曹叔远、叶适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陈傅良的事功学说,使永嘉学派在南宋乃至后世都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后世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为官之道方面,陈傅良的公正不阿、廉洁正直、不畏权贵的品质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他在面对权力斗争和复杂的政治局势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为了正义不惜付出代价。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在为官从政中秉持公正、廉洁奉公,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总之,陈傅良以其公正不阿的形象和卓越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