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人生
王祯出生于元代时期,其名祯,字伯善,乃山东东平人士。此人自幼聪颖好学,成年后更是博学多才,尤其对农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在为官生涯中,王祯曾先后在宣州旌德县以及信州永丰县担任县尹一职。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各种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他不仅关注农业生产,还注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尊重。
(一)为官清正
生活俭朴,常捐薪俸兴办学校、修建桥梁等公共事业,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百姓。王祯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据史料记载,他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王祯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认为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不能劝人,还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
(二)农学贡献
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指导农民种植,亲身务农。王祯积极推动治地的农业技术,农民老法种地,他就推广更先进的耕种技术;农民没有好种子,就帮助引进优良品种;没有好农具,他就帮着造。在旌德县任上,他带领家丁开垦废弃田园,并引泉水围池浇地,分别种植谷物、水稻,周边还载上桑树、枣树和木棉,亲自给老百姓示范种田和园艺之法。
撰写《农书》,系统论述农业生产,涵盖南北方农业技术,创新耕作定义,提出“农家肥”概念。王祯的《农书》是继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着作。该书全面反映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旱田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水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实践的真实样貌,涉及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起源和栽培技术,以及各种林木的种植、家畜的饲养、虫鱼的养殖等方面。王祯还革新了贾思勰对北方农业耕种的定义,自《农书》之后,北方旱地的耕作方式开始讲究深耕细耙。而“农家肥”概念也是王祯提出的。
二、印刷创新
王祯在印刷术方面的创新成就可谓卓越非凡。毕昇虽发明了活字印刷,但胶泥材质的活字存在诸多弊端,如不易固定油墨导致印字模糊、不能长时间使用等。王祯在担任旌德县令时主编《旌德县志》,深感泥活字的麻烦,于是提出使用木活字的想法。
木活字与泥活字相比,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排字工人的效率,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他将木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每个工人左右各一个排字盘,找字时按韵取字转动盘子即可,实现了“字就人”,无需工人再四处走动寻找字模。
大德二年(1298 年),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 6 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他把木活字创制法及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成为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在王祯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全国便普遍使用了活字印刷。木活字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从以前图书主要靠抄写,到后来印刷书的数量呈几何式暴涨,王祯的贡献不可磨灭。2015 年的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蔡伦之后入选的第二个中国人并不是毕昇,而是王祯,足见其在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历史影响
王祯与汜胜之、贾思勰、徐光启齐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他的《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农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祯农书》全面记载了我国南北方各地的农业发展状况,打破了以往农书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局面。全书十三万余字,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个部分组成。《农桑通诀》作为总论,系统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生产经验总结,涵盖开垦、播种、施肥、收获、储藏等全过程以及家畜禽鱼、果木蚕桑等育养知识。《百谷谱》详细论说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并进行分类。《农器图谱》则介绍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在农书编纂方法上,《王祯农书》首创专门列有《农器图谱》部分,绘制 306 幅图画,收录 105 种农具,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图文并茂的特色极大便利了读者理解和传播农业知识。
这部农书为后世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书编纂的优良传统,还在农学理论、农具制作等方面有诸多突破性创新。其强调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书中比较了南北方簇蚕方法的利弊,介绍更好的屋簇方法让北方改进使用,体现了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深入思考和交流借鉴。
《王祯农书》所涵盖的广泛内容,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林木种植、家畜饲养、虫鱼养殖等方面,为后世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它所倡导的重视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推广,也为后世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总之,王祯及其《王祯农书》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农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