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孙传庭出山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三位亲王担任宗人府主官后,更是没有了就藩的理由,他们如同大明官员一般领取俸禄,以此养活一家老小。
    为此,惠王与桂王都停止了纳妾,儿女众多,实在是养不起。
    张蔷为了嘉奖三位亲王,每人赐予了一座上千亩的大庄子,这些庄子是从朱由校名下划拨的。
    要让马儿奔跑,还得让马儿吃草,转弯太急容易翻车,得让这三人有些俸禄之外的收入,他们心里才能平衡。
    宗人府重建的消息,以及瑞王被处置的消息,随着邸报传遍各省,各地的藩王宗亲开始惶恐不安,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命运。
    新官上任三把火,宗人府重建后发布的第一道宗人令,便是为宗藩谋福利:为了减轻各地宗藩的负担,允许各藩亲王、郡王将王府护卫上交朝廷。
    大明初立时,亲王们拥有三卫护卫,按一卫五千六百人计算,一个亲王拥有一支一万六千人的军队。特别是明初封在大明边镇的亲王,是朱元璋心目中的“藩屏”,守土有责,他们拥有的军队更多。
    正因如此,朱棣才敢起兵靖难。
    朱棣之后,各地藩王的兵权被大幅削弱,但各王府仍有护卫,这些护卫仍需朝廷供养。如今朝廷拖欠禄米,有的王府,特别是郡王府,已养不起护卫了。
    宗人府急宗人所急,允许他们将养不起的军队上交兵部。
    此令一出,河南的周王朱肃溱,因离京师较近,多多少少听到了关于瑞王的一些风声,他第一时间上交了周王府的护卫,称开封地处大明腹地,安全无虞,周王府无需护卫。
    其实,各王府的护卫,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大明的其他卫所一样,早已糜烂不堪,毫无战斗力。
    要不然,洛阳的福王也不会被李自成烹煮。
    周王府三卫便是一个例子:当初的三卫一万五千多人,到如今,卫所兵连带他们的家属,早已超过八万人。虽然有国初划拨的卫所土地,但从一万多人增加到七八万人,若非朝廷兜底,周王府早已养不起。
    如今,周王宁愿将卫所的土地归还三卫,也要甩掉这个包袱,因为他听说朝廷不再为王府护卫兜底,要让他们与大明的其他卫所一样,凭卫所土地自给自足。
    作为第一个响应宗人府号召的藩王,周王朱肃溱受到了天子和太后的嘉奖,得到了一批从京师运来的新作物种子。
    此外,周王还被提拔为宗人府左宗人,协助宗人府管理河南的宗藩事务。
    有了周王做榜样,河南的赵王、郑王、崇王纷纷上缴王府护卫,三王先后受到嘉奖,得到了新作物种子。
    河南还有唐王、潞王、福王没有动作,唐王府此时正陷入内讧,无暇顾及朝堂之事。
    潞王是万历帝的弟弟,深得李太后的宠爱。据说,李太后教导万历帝时,万历帝稍有忤逆,李太后就威胁要将皇位转给他弟弟潞王。
    万历帝在母后和张居正的双重严厉管束下,整个青少年时期过得十分压抑,所以后来叛逆起来,才那般惊天动地……
    扯远了,说回潞王,潞王继承的是他叔叔景王的庄田,有三万顷。正是有他这个前车之鉴,万历帝才会给福王朱常洵划拨四万顷庄田。
    潞王和福王庄田众多,养得起护卫,又是天子近支长辈,根本不听宗人府的倡议。
    张蔷没有理会这三位,第一时间找来张维贤,让他选派得力人手,赶赴河南,先整顿几位王爷上交的护卫。
    张维贤在军事学院中选中了去年的武状元吴三桂,准备派他去河南办理这趟差事。
    次辅兼兵部尚书袁可立认为吴三桂太年轻,整顿的又是王府的护卫,怕他镇不住场子,建议派一个老成持重之人坐镇,吴三桂作为副手更为合适。
    张蔷把崇祯年间有名望的臣子又想了一遍,一拍脑门,失笑道:“怎么把这位牛人给忘了?”
    “???”袁可立很少听到太后如此夸赞一个人,他将朝堂上下有名望的大臣全过了一遍,也想不出太后说的是哪一位。
    “袁崇焕的同年,山西代州的进士孙传庭!”
    此时的孙传庭,名号尚未显赫,还在家乡闲居,袁可立自然没听说过他,疑惑地问道:“太后,此人有何特异之处?”
    张蔷道:“听前往山西赈灾的御史回报,孙传庭仪表堂堂,身长八尺,能左右开弓,武艺超群,是又一个卢象升啊。
    而且,他虽然在家闲居,却深忧时局,对赈灾御史提供了许多帮助,是个可用之才。”
    袁可立对太后选人的眼光深信不疑,况且只是整顿王府卫所这么一个小差事,正好用来考察孙传庭的能力。
    ………………………………
    山西代州,振武卫,孙氏宅邸,赋闲在家的孙传庭正在与他的学生们讨论时局。
    一位学生气愤地说:“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不知怎么想的,后金都被堵在关内了,多好的关门打狗的机会啊,却生生被他们放走了。如果后金卷土重来,孙承宗、袁可立之流,就是大明的罪人!”
    他旁边一位学长反驳道:“致中此言差矣,孙袁二人就不想立功?皇太极好歹也是一位虏酋,灭掉他,那可是灭国之功啊,谁不想?
    但他们还不是要听那位秉国太后的?放走皇太极,也可能是太后的主意。”
    前面那位学生一掌拍在桌子上,忿忿地道:“后宫妇人,能有多少见识?唉,妇人误国啊……”
    另一位学长拍拍他的手背,用眼睛往先生那里瞟了瞟,示意他别口无遮拦。
    那位表字“致中”的学生仍不服气,拱手问孙传庭:“先生,您也认为该放走皇太极吗?”
    孙传庭睁开眼睛,一道锐利的目光射向那学生,好一会儿,他才沉声开口道:“为师教过你们,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就拿后金这次破关来说,大明最大的依仗是城池和火器,而后金的长处是来去如风。为师估计,孙袁二人刚开始也是想留下皇太极的,但结果呢,后金骑兵在北直隶横冲直撞两个多月,而明军不能制。
    作为统帅,该怎么选?是继续任由皇太极将北直隶烧成一片荒野,再南下荼毒中原?还是放弃歼灭他的机会,保住北直隶的百姓和财物?”
    学生们沉默了,这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许久,一位叫冯容的学生才说:“朝廷放走了皇太极……”
    “是啊,”孙传庭继续说,“为师想来,前年的京师大爆炸,工部的火药库都毁了,估计火器不够,也是选择放走皇太极的一个原因。
    所以,为师一直教导你们,不要学江南那帮学生,成天大言不惭,哗众取宠,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一件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做学问。”
    冯容恭敬地道:“先生说的是,弟子受教!”
    正是此时,孙府管家跑了进来,一脸喜色地喊道:“老爷,朝廷六百里加急,请老爷快到前堂接旨……”
    孙传庭豁然起身,厉声问道:“来人可说了何事?”
    管家摇头,只催促道:“老爷,您快去接旨吧。”
    冯容拉住孙传庭的衣襟,犹豫着道:“先生,天下事危,不可为矣。如朝廷召先生复职,望先生慎重!”
    孙传庭愣了一下,慨然道:“事虽危,这大明,吾也要救它一救,成不成功,是我的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