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廉政风暴一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欢欢喜喜过了大年,新年开年,一个比养廉银更重磅的消息,在官场炸开,那些还沉浸在高额养廉银的,喜悦中的官员们,又被这消息炸得外焦里嫩。
    官员们这才清醒过来,太后的“养廉银”,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有了养廉银,以后再索贿受贿,可就没那么容易脱身了。
    为了打击贪腐,太后在大理寺下面,成立了一个“特派廉政专员公署”的机构,简称“廉政公署”,大理寺专办大案要案,把“廉政公署”设在大理寺下面,可见太后把贪腐案,视为大案要案。
    让人不禁想起太祖皇帝那条“贪污六十两杀头”规定,太后杀了后金,杀了贼匪,杀了宗室、杀了大户,现在,要杀官员了么?
    哎玛,太可怕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廉政公署”成立不到十天,人员都还没有配齐,吏部就收到上百道请辞的折子……
    真是的,人家又没有动你,你自己跳出来干什么?你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你才三十八岁,就要辞官养老?谁信啊?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怎么一个个的,都吓跑了?
    本来,张蔷面对近两千人的京官群体,还不知道让阿宝去重点监视哪一个,这下有目标了,七品以上,提出辞职申请的官员,都被阿宝,或阿宝的同类光顾了家里。
    不到十天,张蔷收到的材料,就堆满了宽大的御案,这里面,有阿宝的功劳,更多的,是法安大师手下的隐卫查实后的消息。
    这时她才知道,那些吓得要辞职跑路的人,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人在稳坐钓鱼台,想着法不责众,企图蒙混过关,毕竟锦衣卫也没那么长的手不?
    张蔷前世在网络上,也听说晚明官场腐败透顶,现在才知道,真实的情况,比传说中更可怕,就象一个五脏六腑都长满了肿瘤的病人,不知道该割哪一块,割哪一块都要伤筋动骨,大损元气。
    就连她亲自挑选的顾问小组成员,也收冰敬炭敬,也利用手中权利,拿钱为人办事……
    还真如孙阁老劝她的一样,水至清则无鱼……
    打?还是不打?打到什么程度?这个尺度,真不好拿捏……
    她只好找来三位阁老,还有最倚重的张维贤来想办法,虽然张维贤也有一叠材料在她手上……
    “四位都看看吧,这些,都是中央各部的大小官员,的贪腐材料,大明一千八百六十二名九品以上的京官,这里就有九百多人……”张蔷指着御案上的材料,对四人道。
    四位老臣,吃惊得不知所措……太后这些材料,是从何处理来的?单靠一个锦衣卫可做不到……
    知道太后有话要讲,四人吃惊过后,都默默地坐下来,要先听听太后的态度。
    张蔷直截了当地说:“这些人,视官职大小,贪腐的金额有大有小,今儿请四位来,就是要商量,如何打击这些硕鼠,打击到什么程度 ?”
    韩爌苦笑道:“太后,这材料里也有老臣吧?毕竟去年冬天,老臣也收到了炭敬……”
    在座之人,哪个没收冰敬炭敬?
    张蔷摇头:“冰敬炭敬,已经是公开的规则,本宫正在考虑,以后将这项福利,改由朝廷发放,不要再增加地方的负担。
    本宫今儿讲的贪腐,是指利用官职,拿钱为人谋好处的行为,这些人损害的,是朝廷和百姓的利益,这样的行为,才定义为贪腐。”
    袁可立很想抽出一份材料,看看上面都记录了什么事迹,但想了想,这烫手山芋,还是不要粘手比较好,但他也有看法:“这么多人,要是都处置的话,朝堂就空了……”
    “所以,才请四位来商量嘛,”张蔷的右手用力拍在那堆材料上,“本宫先表个态,对贪腐行为,必须坚决打击,至于如何打击,打到什么程度,这是咱们今日要讨论的话题。”
    四人明白了,太后既要打击贪腐,又不能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行。
    孙承宗一贯的政治主张,是镇之以静,不主动出击,前世的历史上,他两次镇辽,都在筑城防御,他却不会算经济账,正是筑城的庞大开支,拖垮了大明经济。
    他说:“今年正是京察之年,老臣主张,先处置那些考绩不合格的官员……”
    毕竟,千里做官只为财,贪腐是潜规则,但你连官也做不好,那就说不过去了。
    张维贤也发言道:“太后是要追究到哪一年?三年前?五年前?还是十年前?人事变动频繁,若追究到五年、十年前,得考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的银钱,收不收得回来?”
    是啊,若是追究到五年、十年前,相当于将大明官场,像刨地一样给刨了一遍,张蔷能肯定,她留给后世的,是比魏忠贤还臭的名声……
    自古帝王,就没有这么干的!
    ………………………………
    开平五年二月初三,龙抬头的第二天,裕安太后发布了第二道懿旨:允许贪腐的官员们,将三年之内贪腐的财物,存入建设银行的指定帐户,朝廷既往不咎,否则,哪怕是辞官回乡,也要清查到底,按律处罚!
    意思很明确,三年以前的贪腐,就不追究了,朝堂需要稳定,真要从严查处,大明的官场就空了。
    懿旨还说,这个帐户里的钱,将用于发放“养廉银”,绝不挪着它用。
    至于地方官,别急,太后接下来,发布了新年第三道懿旨:在全国各府县,成立大明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地方官员贪污的财物,直接交到央行的指定账户,朝廷就不再追究过往的贪腐行为。
    商学院的两百名术算科毕业生,和一百多会计,一下子就找到了工作,他们不用像官员一样,要到外地任官,他们可以回到家乡的府县任职。
    这消息一出,那些刚跨出会试考场,估计没什么上榜希望的举子,纷纷报考燕京大学的术算专业,连其他物理、化学、航海、造船专业,也招收了不少学员。
    考中进士入官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能在离家近的县城、府城干一辈子,不比四处做官强?
    特别是出身穷苦,又无家庭背景的三甲同进士,分配到偏远地区做个县丞主簿之类的小官,还不如在银行、官店里做个职员,比起当官,真真是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好差使啊。
    以前还想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现在,这银子就算拿回家,一旦查到,还得还回来,自己还不完,子孙后代也得接着还……
    这一次,连勋贵们也坐不住了,开国以来,勋贵们一直掌管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管理全国卫所,在这次卫所整改中,他们没少收各地卫指挥使送来的“孝敬”,这部分银钱,是交还是不交?
    成国公朱纯臣,现在肠子都悔青了,他与英国公张维贤,一起掌管五军都督府,张维贤为左都督,他是右都督,二人下面,还有前、后、左、右、中几个都督,全都是京中勋贵,张维贤许多时候,要去参加太后组织的各种顾问会议,所以五军都督府里,处理具体事务的,是他这个右都督。
    下面的人送上来的“孝敬”,他都按照惯例收了,也给送礼之人,开了不少方便之门,只是一时贪心,他给全收了,没有张维贤的份。
    往年也是这样,他给的话,张维贤就收下,也不问多少。他不给,张维贤也不问,张家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钱。
    这一日在公厅,他瞅见张维贤从乾清宫回来,走进了左边的公厅,忙起身,捧起桌子上的一只漆雕的宝象花匣子,施施然走进了张维贤的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