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华夏有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属性纯良   我都俯瞰战场了,你说我不懂指挥最新章节     
    “新一军?”陈望听到这个消息,内心不由得一震。
    在他所处的时空中,新一军可谓是大名鼎鼎啊,有“苍蓝猛兽”,“天下第一军”之称。
    新一军最初由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组成,均是中央军王牌部队中的王牌。
    而新38师的前身,正是32年组建的财政部税警总团。
    此时在松江战场上,税警总团从来都是当作前线顶级精锐使用的,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主力。
    但因为“松江会战”损失惨重,税警总团后来改编为了新编第38师,编入陆军第66军序列,随即参加华夏远征军。
    至于新22师,则是39年1月成立,编在第5军的序列中,其作战风格粗犷,打法凶狠,而且能适应多种类型的作战模式,同样是精锐。
    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22师也并入华夏远征军的序列。
    在42年10月,统帅部为了适应国际局势,随即下令将驻印地的华夏远征军新38师、新22师编为新编第一军。
    一年后,新编第一军便在缅滇新平洋和于邦大战中,击败了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十八师团。
    半年后,在八十天的缅滇密支那攻坚战中,新一军又歼敌四千余人,逼得日军密支那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将切腹自杀。
    陈望甚至还记得那首热血沸腾的军歌旋律: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说实话,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军事生涯,能有如此迅速的进展。
    他清楚,在现有的军队体系中,升到军长这个级别,不仅意味着手中拥有更多的兵力和指挥权,能在抗日战场上能有更大的作为,更意味着他距离独当一面,已经不远。
    而这,可不止是能在中央军站稳脚跟那么简单了。
    看来,“广福镇一战”的胜利,影响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还是太保守了!
    不过,他迅速收起内心的波动,语气依然冷静道:
    “这次大捷,其实只是局部胜利,广福镇虽守住了,但小鬼子的主力依旧虎视眈眈。
    统帅部能如此迅速决定升迁,背后怕是有更多的政治考量吧?”
    宋管家在一旁轻声笑道:
    “少爷,您过谦了,这虽然是局部胜利,但却前所未有。
    而且,这不仅是您的个人功劳啊,朱总司令,陈总司令,还有统帅部的一众将军们,那不是都有功劳吗?
    广福镇大捷振奋了整个松江的抗日士气,上面自然也要借此机会,将抗战的标杆立得更高。
    而您,现如今就是他们眼中的那个最高最高的标杆!”
    要不说宋管家是心腹呢,一句话就说出了背后的政治利害!
    “宋叔考虑得周到,不过,升官虽然是好事……”
    陈望自然也明白这背后的原因,他收起心中的惊讶,语气平静地继续道:
    “但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广福镇的局势仍然紧张,小鬼子不会轻易罢手的。”
    说罢,他忽然转头看向宋管家,嘱咐道:
    “盘尼西林的生产需要紧密跟进,必须确保一切顺利。”
    宋管家点了点头:“是,少爷!”
    而陈望又继续交代道:
    “还有一个事情,你也一起去办了。”
    “少爷您吩咐,我一定办好。”
    “我刚从通过在德意志留学的朋友,得到了一份机床母机的图纸,这份图纸非常宝贵。
    但光有图纸不够,还得有人才去操作。
    我们现在能信任的,就是咱们陈家的这些老人了。
    金陵政府内部,许多地方都已经被鬼子情报机构渗透,我不放心直接交给他们。”
    宋管家眯着眼睛点头,他虽然不知道机床母机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但听陈望的语气,就知道事情很重要。
    而陈望对他的办事能力充满信心,继续说道:
    “这些事,咱们自己去办,除了两代都在陈家的人,其他人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接触图纸。”
    陈望的话斩钉截铁,宋管家心领神会。
    少爷既然已经做了决定,那他只需要执行便是了。
    而陈望说完机床母机的事情,随后又吩咐了一些其他的要紧事。
    宋管家算了一下时间,发现相当紧迫,当即躬身告退。
    陈望点了点头,便吩咐韦小罗护送宋管家离开,接着转向宋晚晴:
    “晚晴,走吧,记者团已经等着我们了。
    记者团既然来了,那我也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华夏的抗日决心。”
    二人并肩走向指挥所外,而后走进了安置记者团的掩体中,脸上都挂着得体的微笑。
    掩体内,一张简陋的长桌旁,十几位中外记者正等候已久。
    美国记者约翰坐在中央,满脸自信,旁边是英国记者斯图尔特,带着些许傲慢,而法国记者米歇尔显得略微沉静,但目光也带着几分审视。
    “陈将军,久仰大名!您的战绩震惊了全世界。”
    约翰一开口就先送上一番赞誉,笑容灿烂,但语气中却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揶揄。
    陈望微微颔首,回以礼貌的微笑:
    “感谢约翰先生的夸奖,这些都是将士们的功劳。”
    宋晚晴站在陈望身后,神情看起来有些紧张。
    她知道,这场专访不仅仅是为了传达胜利的消息,更是为了应对那些不怀好意的质疑。
    广福镇大捷的战果确实足够亮眼,但国际舆论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他们对华夏,总是带着偏见和有色眼镜。
    当然,这背后还有十分复杂的势力在博弈。
    “陈将军,您实在是太年轻了,实话实说,我真的是无法想象一个这么年轻的将军,居然能指挥这样的战役。”
    约翰语带惊叹,但很快就直接切入了主题:
    “据说您以两个师的兵力,击败了日军的一个师团,还歼灭了日军上万人,这上万人的歼敌数量,是真的吗?
    您的军队是如何做到的?
    据我所知,在武器装备上,贵军的条件远逊于日军,您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战胜如此强大的敌军?”
    这一连串的问话显然是刻意设计的,直接挑衅着国军的作战能力和胜利的真实性。
    约翰说得轻描淡写,却每句话都击中要害。
    宋晚晴眉头一皱,心里暗暗替陈望捏了一把汗。
    她知道,广福镇的胜利的确来之不易,虽然战果辉煌,但远没有到歼灭日军上万人的地步。
    但政治宣传,若是不夸大一点,反而不正常了。
    这些西方记者很明显也是知道的,可还问出这样的问题,恐怕就不是傲慢这么简单了。
    他们似乎天生不愿相信华夏军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陈望听罢,仍旧保持着平静的神情,他深知此刻不能露出任何情绪波动,稍有不慎,便会被这些记者抓住话柄。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多的是士兵们的勇气和信念。
    我们的武器或许不如日军精良,但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是他们无法比拟的。”
    他语气坚定,毫不畏惧地迎接约翰的目光。
    约翰笑了笑,没有追问,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接受了这个回答。
    此时,英国记者斯图尔特接过了话头。
    他成为记者之后,一向以质疑和讽刺着称,开口便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
    “我在来之前,看到了日军大本营的战报,他们声称一个联队在广福镇受到了阻击,但成功撤退了。”
    他双手交叉,斜靠在椅背上,目光冷淡地扫视着陈望:
    “陈将军,您说您击败了一个师团的日军,这胜利是否有些太过夸大了?”
    这番质疑,就像一柄利剑,直接刺向了国军的信誉。
    斯图尔特眼中的冷笑,明显带着傲慢,似乎就是专门来揭露真相的。
    宋晚晴闻言,心中也不由得一惊。
    在来的时候,这些记者们态度可不是这样的,更不是这么说话的,一个个都十分和善。
    她虽然想过他们傲慢,但没想到居然到了这个地步。
    宋晚晴嘴巴忍不住微微张大,似乎是想要出言反驳。
    但陈望却依旧保持着镇定。
    他很清楚,面对这样的质疑,愤怒与情绪化的回应只会适得其反。
    他只是稍作停顿,随即缓缓说道:
    “战场上的战报,往往取决于各自的政治考量。
    我无意贬低日军的实力,但我们在广福镇取得的胜利,事实胜于雄辩。”
    陈望目光坚定,语气不卑不亢,铿锵有力:
    “我们的士兵在广福镇击退了日军,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战果,前线的每一个士兵都在为此浴血奋战。
    这一点,无法被任何一份虚假的战报抹杀!”
    华夏军队在世界舆论中的形象一直是落后的,这群外国记者正是带着对华夏军队深入骨髓的刻板印象而来的。
    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场大捷是真的。
    甚至私底下都认为这场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国军为了和日军打舆论战,而虚张声势罢了。
    毕竟,他们中的不少人心中固化的认知就是:
    华夏士兵装备落后,军队不堪一击,如何能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
    说罢,陈望环视一圈面前的记者们,不仅不急不慌,嘴角还带着一丝自信的笑意,从容地开口道:
    “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不应该偏听偏信。华夏有句古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场战斗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诸位跟我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此话一出,现场的记者们脸色各异,不由自主地互相对视了一眼。
    他们显然是没料到陈望会如此直接回应,而且看上去笃定十足,这让不少人下意识地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判断。
    美国记者约翰微微皱眉,当即举手发问道:
    “陈师长,您是说,能让我们亲眼看看这次战斗的战利品和成果,是吗?”
    “当然。”
    陈望轻轻点头,肯定了众人心中的猜想,随后转身示意道:
    “请各位跟我来,战场上的证据,比任何口舌都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