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农垦和扶南稻
作者:玄武季   且隋最新章节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契郎,立即和贾农一起动手做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播种,一件是研制玻璃。
    播种的事,刻不容缓。
    回到杨柳湖的阿布,立即清点获得的种子,在新开垦的黑土农场里,辟出专门的区域,进行试种扩种。
    主要圈出了重要的几种,葡萄、黄瓜、芝麻、孜然、棉花、香菜、茄子、胡椒、西瓜、胡萝卜、洋葱,还有那几麻袋扶南稻种。
    其中,将孜然、棉花、芝麻、油菜、胡麻、火麻、扶南稻列为重点。
    孜然,自然是将其做为东北肉食的重要作料,可以很好的改善东北老百姓主食肉类的口感。
    私下里,自然是为了满足阿布自己的口舌之欲。
    阿布,渴望有棉花的日子。
    棉花,贴身穿着它,睡觉盖着它,宝宝裹着它,脸上擦着它,伤口上裹着它,火药中点着它。
    阿布,不喜欢皮草、亚麻或者丝绸衣物,不仅清洗艰难,还太贵重,最重要的是他懒得频繁更换衣物。
    这些衣物,气味难闻,让人瘙痒。
    况且,它们色彩单调,不易饱满阿布眼中的五彩风情。
    阿布,希望过着棉花无处不在的日子,就如水、空气一样。
    他,喜欢抱着晒的滚烫的棉被,闻着那阳光的味道。
    棉花,将改变东北地区老百姓御寒长期依赖皮毛的局面,特别是行军作战的战士,将极大地降低负重,并增加保暖性。
    更重要的是,棉花的兴起,将推动世界文明的革新和科技的进步。
    棉织品的生产和贸易,才真正暗含着现代世界诞生的密码。
    只有棉织品,才能将全世界关联和整合。
    芝麻、油菜、胡麻、火麻,大豆,主要是用于食用油。
    说到食用油,这还得说说这个时代人们做饭的习惯。
    其实,在这个年代,人们都以烤、炸、炖菜为主,不论中原还是塞外,都一个吊样。
    这,让刚刚穿越过来的阿布,很不适应。
    烤、炸、炖菜,全然少了那种色香味俱全的人生烟火气。
    于是,阿布一直就想办法要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由于植物油的稀缺,特别是榨油技术、种植技术、生产技术的限制,植物油的产量、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先秦时,人们开始食用动物脂肪油。
    到了周秦两汉时,动物油脂才被广泛食用,但还是炖菜用。
    两汉时,虽然已经开始使用植物油点灯,如麻籽油、菜籽油、胡麻油、大豆油等。
    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食用上,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量都非常有限。
    食用油的使用,重在烹调,而不在翻炒。
    还是因为穷!
    贫穷,限制了想象;想象,限制了口福。
    所以,有两缺。
    先说说一缺。
    缺冶铁的技术,缺打铁锅的技术和产量!
    铁锅,中国老百姓享用的时间比较晚。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肥沃新月地带的人就掌握了制铁技术。
    100年后,他们将熟铁加热、淬火、再加热、再锤打,轮番折磨之后,由于偶然在变硬的铁表面沾上了碳粒,因而制成了最初的钢。
    到了公元前1200年前,这种新的冶金技术已在泛地中海地区得到了普及。
    大中国铁锅的铁,可是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在中原之国。
    这,可比人家肥沃新月晚了整整八百年。
    青铜时代的老百姓,只能可怜巴巴地使用陶锅。
    贵族们,才能用青铜的锅碗瓢盆勺!
    所以,蒸煮成为那个年代人们主要的做饭手段。
    锅!锅!
    作为炊具,锅的历史跟汉字差不多一个年纪。
    最早的锅就是三条腿的“鼎”,在汉时没了腿叫“镬”。
    这时候“锅”的叫法,简直是阿布的原创。
    铁锅的产生普及,更是到南北朝后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和产量的提升,才缓慢走入寻常百姓家。
    而那时候的锅,基本上是铸铁锅,平滑曲面,受热均匀,缺点是深而略尖。
    阿布的锅,要的是经过反复锤打的平底锅。
    再说说二缺。
    缺用油的脑洞,缺榨油的技术和产量!
    炒菜的油,先是动物油。
    可惜中原之地,总是人多兽少。
    那珍贵的动物油脂,怎么能进入老百姓的餐桌呢?
    油料植物的种植历史,在大中国可是源远流长。
    大豆、油菜、麻,可是自家土鳖。后来又引进胡麻、荏,那是外国种。
    后来,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榨出了植物油。
    可是,这时候的植物油,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来看的!
    看的?
    是啊,灯油!
    偶然的机会,有个好奇心很重的家伙,竟然将灯油尝了一口。
    喔噻,不错哦!
    于是,植物油的又一个用途便扩展了。
    调味!调味!真香!
    再于是,在南北朝时,就有了贾思勰《齐名要术》中的“炒鸡子法”。
    但是,记住哦,贾农他先人特别注明,当时用的还是铜铛——铜锅也!
    那,哪是老百姓用得起的?
    不过天啦,炒菜终于出现了!
    现在,阿布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炒菜技术,让“炒”扬名天下,让“炒菜”成为天下人众食之的!
    从此之后,阿布随便到哪儿去,都可以吃到独占鳌头、花样繁多的地方炒菜!
    那时候,就喊:
    “小二,来个你们的招牌菜!“
    于是,不一会儿,就端上来可荤可素、荤素合一的一盘盘炒菜!
    最重要的是,只要少量的肉,配上较多的蔬菜,就可炒一盘让普通老百姓有了笑容的日常佐餐小菜。
    说说阿布计划发展东北水稻的事情。
    远古时代,东北有稻子吗?
    当然有,不是水稻,是旱稻。
    旱稻,顾名思义,就是在旱地上种植的稻子。
    在东北各族的传说、文献、遗迹中,上古时代的东北先民,早已掌握“五谷”之一的稻的种植方法。
    当然,这里的稻就是旱稻,也叫陆稻,其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
    它优点是,耐早、耐热,吸水力强;但缺点照样明显,产量低、出米率低、米质次、口感差。
    所以,陆稻米,从来没有成为汉文化圈老百姓餐桌上的主客。
    东北水稻,是和中国传统水稻是两个概念。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
    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
    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朝和周朝交替的时候,中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后来,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伊朗、西亚、非洲、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真正历史上的东北水稻,到来的非常迟缓,一直要到18、19世纪,由朝鲜传入。
    在此之前,东北的普通老百姓,吃小米、麦面,高粱面、豆面等。
    在阿布穿越的现在,水稻作为当地粮食作物的概念,基本上不存在!
    经过老百姓无数次验证,他们得出了一个道理:水稻不能在这大东北短暂的无霜日子里生存。
    现在,这几麻袋叫扶南稻?
    当波斯人解释了半天,阿布才搞清楚这是一种来自扶南国的稻种。
    这几麻袋稻种,据说是商队偶然与一个海客商人做交易时,被当做搭头而硬塞到手里的。
    因为搞不懂这扶南到底是哪个国家,阿布忙不耻下问了博学的司徒先生。
    司徒先生捋着小胡子一说,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扶南的一些史册轶闻中的记载。
    结合记忆中的地图,阿布这才有了对扶南国的大致印象。
    扶南国,又作夫南国、跋南国,意为“山岳”的意思,是目前存在于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王国。
    其范围大致在阿布前世的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一带。
    听司徒讲,这扶南国也是他在大中国史册中翻到的第一个极南国家,至于他们的稻种为何能跨越万里之遥被送到这极东北之地,实在费解。
    阿布可不想仔细思考这种子为何能到自己的地盘。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得到了这些明显迥异于朝鲜半岛稻种的稻种!
    他自己,也是费尽心力的寻找大中国中原江南一带的合适稻种。
    可是,等他搜寻一番,竟然无奈的发现,没有!
    不要说自己前世熟悉无比的籼稻和粳稻稻种了,就是乳白色或者略偏黄色的糙米,也在这方天地中很少见。
    即使有,价格也一点都不亲民。
    而朝鲜半岛靠近汉江流域和偏东南温暖的地区,是有大量的水粳。
    只是遗憾的是,这种水稻,从来没有在整个大东北种植成功的任何例子。
    为什么呢?
    前世的农民儿子阿布,自然是大致能明白为什么。
    但他,会傻乎乎地说出来吗?
    “自己培育出来的大米,吃着才更香!”
    “况且,人家扶南稻看着就比高句丽的水粳顺眼,哥们也有颜值强迫症好不!”
    记着想吃一口大白米饭的阿布,常常这样激励和告诫自己。
    扶南稻,就是阿布准备重点引入的优质稻种之一。
    他想尝试着看看,能不能通过与东北原生陆稻的自然杂交,最终优选出一种适合在东北地区,大范围种植的优质水稻出来。
    阿布还有一个大胆猜测,这扶南稻,搞不好就是在中原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占城稻。
    占城稻,那是前世阿布家乡稻米的鼻祖啊!
    这几麻袋扶南稻种看着也眼熟,这也是阿布决心试种的最大心理依仗。
    熟,半个庄稼把式阿布,能不熟吗?!
    况且,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上,那可是明晃晃的记录着大宋皇帝真宗张榜推广占城稻的优秀事迹。
    那可是每试必考题啊!
    占城稻,高产、早熟、耐旱,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
    占城稻,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占城稻,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东北地区的无霜期有多长?
    间谍阿布,可是记得清楚明白,从农历5月5日到9月28日,平均无霜期为145天。
    因为,这是情报学基础的一部分。
    就像阿布熟悉各类炸药的各种配方和制作,因为那是爆破学基础的一部分。
    外勤间谍,以动手为主,特别是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要擅长如何自我创造和生存。
    扶南稻,占城稻,就是阿布开启东北稻米之乡的金钥匙。
    新开辟的黑土农场里,人们热火朝天地开始耕土播种。
    这块面积巨大的农场,被阿布要求在四周打上了高大结实的木栅栏。
    反正,这粟末水两岸,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参天大树。
    此外,还特意让人在这块农场里,养了好多只恋家的雄库鲁。
    而族里的许多猎户,则被专门委任为护农队队员,专门驱赶和猎杀图谋不轨的动物。
    阿布,不是担心有人偷,而是害怕飞禽走兽对庄稼的侵害。
    毕竟,开荒,就是占据了人家许多野兽的家园。
    农场里,开着好几条大渠,大渠上又连着小渠。
    一条条小渠,将每一块农田串联起来。
    大渠靠近粟末水的一端,对排着两两一组四个大型的筒车。
    筒车组,架在一条开挖的引渠上,引水口有一个闸门,可调节入水量。
    当完全打开闸门,又大又湍急的水流就奔涌而来,直扑宽窄恰好与筒车正面吻合的车轮处。
    水流冲击筒车底端巨大的横插轮板,而轮板上斜角分布着固定的大竹筒。
    那些浸入水中的竹筒,已经灌满了水。
    这时候,筒和轮板都起到了叶轮的作用,因为承受水流的巨大冲力而旋转起来。
    竹筒离开水面,渐渐上升。
    到一定高度,筒口随着旋转在一定角度后开始朝下,于是水便倒了出来。
    因为这个出水的高度和角度相对固定,因此便在合适的高度架设了一条木制的大水槽。
    水入槽中,流入引槽,引槽便将提上来的水引向相应高度的大渠。
    如此往复,循环不息。
    效率虽低,胜在省力。
    水量不大,架不住车多!
    壮哉,筒车!
    小麦与大豆条播的区域已经播种完毕。
    现在忙碌的,主要是在这次新获得种子的试验区。
    每个区域方方正正,田地边上还竖立着一快快木牌。
    木牌子上写着:
    乙区八号,棉花,催苗方式:温室催芽,育苗时间:……,栽种时间:……
    乙区九号,扶南稻,催苗方式:温室水浸,育苗时间:……,栽种时间:……
    ……
    丙区三号,西瓜,催苗方式:温室催芽,育苗时间:……,栽种时间:……
    丙区四号,黄萝卜,催苗方式:……,育苗时间:……,栽种时间:……
    ……
    在一块块地里劳动的人们,情绪高涨。
    播种,虽然辛苦,但总让人愉快而充满希望。
    热闹的人群中,看不见阿布的影子,只有贾农带领着大家挥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