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寻找融合点
作者:黄鹂66   雨氲初歇最新章节     
    当地政府积极采纳了卫雨氲的建议,在政策、资金和资源等方面给予乡村文化产业更大的支持。例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乡村文化产业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修建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还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与周边乡镇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区域规模效应。
    卫雨氲见此情形备受鼓舞,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点。她发现,随着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仍然较为滞后。于是,她提出了“数字乡村文化振兴”的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她计划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全面引入乡村文化产业。首先是构建乡村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信息,包括传统民俗活动、手工艺技艺传承者、特色农产品等各类数据。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精准分析市场需求,为乡村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某类结合了乡村古老传说的文创产品在特定年龄段的城市消费者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那么乡村的文创企业就可以加大对这类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大数据平台还能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例如针对哪些乡村文化产业需要重点扶持、在什么时间和地区加大推广力度等。
    物联网技术则被应用于乡村文化旅游体验的提升上。在乡村旅游景点安装智能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游客流量、环境质量、文物保护状况等信息。对于游客流量大的区域,可以及时进行疏导,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游览体验;对于环境质量,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空气质量下降或者水源污染,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在文物保护方面,传感器可以精确监测古建筑、古文物周围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现智能化的保护。
    区块链技术被用来保障乡村文化产品的溯源和版权保护。在乡村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领域,每一个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作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记录在区块链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获取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地、生产者、制作工艺等,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也有效保护了乡村文化产品创作者的权益。
    然而,在实施“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案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薄弱,要实现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必须先解决网络带宽不足、信号覆盖不稳定等问题。另一方面,懂这些新兴技术的专业人才匮乏,即使有了技术方案,在乡村也缺乏足够的人员来操作和维护这些系统。
    为了解决网络问题,卫雨氲积极与通信运营商沟通合作。通信运营商加大了对乡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投入,通过增设基站、升级宽带设备等方式,逐步改善乡村的网络条件。同时,卫雨氲的公司也提供部分资金,在一些重点乡村文化产业区域优先进行网络升级。
    针对人才问题,她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除了继续从外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还在乡村本地开展技术培训课程。这些课程邀请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到乡村进行授课,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水平的村民,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提供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包括编程语言、数据库管理等;对于年龄稍大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村民,则侧重于物联网设备操作、区块链数据录入等实用性培训。
    随着“数字乡村文化振兴”方案的逐步推进,乡村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乡村文化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开发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了销售额的大幅增长。例如,一个原本以制作传统竹编器具为主的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家庭对竹编装饰品和小型竹编家居用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于是调整了产品结构,推出了一系列竹编挂饰、竹编收纳盒等新品,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
    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游客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游客们在游览时能够通过手机app获取景点的实时信息,包括最佳游览路线、各景点的游客密度、即将举行的民俗活动时间等。这使得游客们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游览行程,不再盲目地在景区内奔波。
    区块链技术也为乡村文化产品的品牌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产品信息的透明化和可溯源性,消费者对乡村文化产品的信任度大幅提高。一些乡村特色农产品在贴上区块链溯源标签后,不仅价格有所提高,而且在市场上的销售范围也得到了扩展,甚至远销国外。
    在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卫雨氲也关注到了乡村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乡村方言的保护。在中国的乡村,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许多乡村民俗、传说故事都是通过方言来传承的。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方言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
    为了保护乡村方言,卫雨氲发起了“乡村方言抢救计划”。她组织语言学家、民俗学者深入乡村,对方言进行系统的调查、记录和研究。这些学者们与当地村民密切合作,收集了大量的方言词汇、语法结构、方言俚语以及用方言讲述的民间故事、歌谣等。
    同时,卫雨氲利用公司的技术优势,开发了方言保护的数字平台。这个平台包含方言语音库、方言学习app以及方言文化展示网站等部分。方言语音库收集了各个乡村不同年龄层和性别的村民的方言语音样本,为方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方言学习app则为有兴趣学习乡村方言的人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工具,app中包含了方言课程、方言口语练习、方言文化知识讲解等模块。方言文化展示网站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乡村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方言与当地民俗的关系、方言在传统农耕生活中的作用等。
    此外,卫雨氲还在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中融入方言保护元素。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设置方言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听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方言,可以学习简单的方言词汇和对话,还可以观看用方言表演的民俗节目。这不仅增加了乡村文化旅游的特色和趣味性,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方言的重要性。
    在“乡村方言抢救计划”的推动下,一些乡村开始重视方言的传承。当地学校将方言纳入校本课程,邀请村里的老人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述方言故事、教孩子们唱方言歌谣。村里的年轻人也意识到方言的价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方言,并且积极参与到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卫雨氲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她参加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并希望她分享中国乡村文化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在研讨会上,卫雨氲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学者和政府官员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做法。她讲述了如何从一家乡村书店起步,逐步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如何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创新、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如乡村方言、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
    她的演讲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和高度的赞誉。许多国家的代表表示,中国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启发,他们希望能够借鉴中国的做法,在自己的国家开展类似的项目。
    会后,卫雨氲积极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代表开展交流与合作。她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她派出公司的专业团队到这些国家,为他们提供从乡村文化资源调研、产业规划到人才培训的全方位服务。
    在与一个非洲国家的合作中,卫雨氲的团队发现这个国家有着丰富的部落文化遗产,如独特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原始的部落舞蹈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传说。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卫雨氲的团队首先对该国的乡村部落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绘制了文化资源地图,明确了各个部落文化的特色和价值。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部落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民俗文化表演等项目。
    在人才培训方面,团队针对当地村民开展了手工艺制作、旅游服务、文化营销等课程。同时,还引入了中国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如文化与教育、健康养生的融合,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非洲国家的乡村部落文化产业有了明显的发展。部落文化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手工艺品制作成为了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民俗文化表演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回到国内,卫雨氲继续深耕本土乡村文化产业。她发现虽然乡村文化产业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乡村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她发起了“山区乡村文化扶持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包括改善山区乡村的交通和通信条件、挖掘山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引入外部投资和人才等内容。
    在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方面,卫雨氲与当地政府和交通、通信部门合作,修筑山区公路,架设通信线路。这一举动为山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让山区的乡村文化产品能够更顺利地运出去,外部的投资和人才也能够更容易地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