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又是一年麦黄时
作者:半坡散人   穿越古代黄土高原种田养家日常最新章节     
    “那行!姐,你说让我们写啥,我们就写啥!”纪永宁像是要去奔赴刑场一般,下定决心道。
    纪永灵想了想,说:“就写‘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吾辈自强,振兴中华‘’这四句,你们四个一人写一句。写完,我给你们贴墙上。”
    “来来来,一人一句。我先来,刻……苦……学……习……锅娃,你看我这几个字,写对着吗?我咋感觉这字别扭滴很。”纪永宁一马当先,率先歪歪扭扭地写下几个字。
    锅娃摸着下巴,老气横秋地打量一番纪永宁写的字,说:“对是对着哩,就是有些……太丑。”
    纪永宁捏着拳头,在锅娃面前晃悠一下,说:“我给你娃再给一次机会,你把刚刚的话再说一遍。”
    锅娃无辜道:“我说的是实话么!说实话都不行么?”
    纪永灵瞪一眼纪永宁,对锅娃说:“你来,你来写第二句!”
    锅娃高兴的提笔写下第二句,接着是纪永周和勺娃。
    纪永灵看着四个娃娃一笔一画写下的几行稚嫩却又饱含力量的大字,突然心里对未来有了憧憬与热望。
    “你们知道这几句话的意思吗?”
    纪永宁扬起下巴,有些不屑道:“咦——我们又不是瓜子,这还能不知道!不就是希望我们好好念书,努力成材料,出人头地嘛!”
    “哥,不是滴。除了念书,还要振兴中华哩!”纪永周挠挠头道。
    “咦,中华是阿达?”纪永宁不解地看向纪永灵问。
    纪永灵眼神里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
    她想了想,说:“中华,中华就是黄河南北,四方之中,华夏之地,皆为中华。简单来说,中华就是我们的民族。”
    她不知道这样解释对不对,也不知道给这些娃娃灌输振兴中华的思想,他们能不能理解。
    但她心里有个执念,她希望几百年后的华族会摆脱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
    在后世,每次看到那段历史,她都会生气、揪心、痛苦、无奈......尽管距离那段历史可能还有几百年,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像种庄稼一样,先埋下种子,再生根发芽.....
    她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是她相信,心中只要有信念,再微弱的力量都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就像那窑洞中的灯火,虽微弱却坚定,总会照亮前行的道路。
    她继续说着:“你们一定要记住,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你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咱们的民族。咱们西北西有西域虎视眈眈,北有鞑子时常来犯,其实海外还有一批豺狼虎豹盯着我们,我们的脊梁要硬,手段要强,才能守护我们的民族。”
    “嗯,姐,我们记住咧!”几个娃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里有对未来的憧憬与热望。
    也不知道有朝一日,他们回望窑洞里这张泛黄的旧纸,看着上面稚嫩的笔迹,能否回忆起今日的点滴?
    ……
    宁平县纸坊的白绵纸一上市,就立刻打出了名声,受到了县里读书人的推崇和抢购。
    无它,价廉,物又美而已。
    在第一批用纸的读书人的宣传下,纸坊的生意一炮而红。下一批白棉纸的料还没捞出来,宁平县、隔壁县的订单都已经排了好长。
    甚至没几日,庆州府都来人采购这白绵纸。
    一时间,宁平县的白绵纸竟然出现了一单难求的盛况。
    当然,伴随着白绵纸的热销,它的上游材料——仙人掌和烧碱,也是供不应求。
    纪水桃两口子发动村里人一起提纯纯碱,提高产量,家家因此也都分了不少银钱。
    而余良地兄弟也在川里大力号召村里人种仙人掌。他们除了让村里人在不种庄稼的角落里移栽上仙人掌,还跑到其他川里,像姚家川、桐木川……几个大川里去收仙人掌。
    一时间,几个村子因为县里的纸坊,渐渐富有了起来。
    这或许就是产业链带来的致富效应。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又是一年麦黄时。
    平整的塬上,金黄的麦田望不到边,如同金色的地毯一般。太阳金黄闪亮,和麦子的金黄叠加融合在一起,为这黄土大地披上了最美的锦缎。
    报信的布谷鸟划过塬上的庄稼地,飞进村里提醒该收麦了。
    乡亲们戴上草帽、手持镰刃,纷纷走进金色的麦田。
    “收麦咧——开镰——”
    随着第一镰割下去,塬上的麦田里像是军备竞赛一般,如火如荼的收割着。
    歇息的空档,乡亲们也不忘谝上几句,分享一下丰收的喜悦。
    “你屋里今年种了几亩麦?”
    “十二亩,你屋里种了多少?”
    “我屋里种了十七亩。”
    “那你今年种着咧,今年雨水还可以,加上堆肥,这麦长势好滴很。”
    “嘿嘿,能搞(能凑合)。”
    今年村里的麦子长势不错,虽然家家都是累得半死,但是大家伙心里都是十分高兴的。
    庄稼汉都是种地的好手,庄稼收成咋样,不一定入仓才能知道。收割前看到长势就知道这一料子会多打还是少打。
    今年,纪满仓家依旧是需要请麦客来帮忙割麦。不仅纪满仓家,连纪满囤家也要请。
    虽然纸坊给匠人放了“忙假”,但他是大师傅,要和纸坊掌柜要轮流值守纸坊,所以家里只能请麦客帮忙。
    好在去年麦收时的麦客爷孙再一次来了宁平县,同时也带来了几个一起讨生活的同乡。
    因为麦客爷孙回去给乡里人说,宁明县人好客,对下苦的麦客招待得好。于是今年就有其他同乡一起跟着过来,打算一路收麦回去。
    原本老纪家的麦子是不准备请麦客收割的。因为今年家里事情多,艾叶没收多少,艾绒也就做了几次,银钱进项不多,盖房又花去不少。
    虽说几个女人给县令夫人的铺子做针线活,挣了不少,能给家里贴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