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嫩江冰面猎水獭
作者:江边小船   重生在东北松花江上最新章节     
    真的想不到会在嫩江岸边,意外遇到一只珍贵的水狗子。
    水獭的游泳能力极强,速度很快,算是动物界名副其实的一位游泳高手。
    水獭高速游泳的主要动力为肌肉发达的长尾上下摆动,而后肢划水则起掌握方向的作用。
    水獭在游泳中身体可以左右翻转,灵活多变上下自如。一次潜水时间可长达十分钟左右,惯于在水里追捕鱼群。
    水獭的鼻孔和耳道口均生有小圆瓣,潜水时能关闭以防水侵入。眼亦具特殊结构,以适应光线在水中的水獭折射。
    水獭类全身毛被褐色,体毛短而致密,富有光泽,耐水浸,易干燥。栖息在河流、湖泊岸边、海岸及附近岛屿,从不远离水域。
    水獭多穴居,繁殖期的洞穴多在岸边岩石缝或树根下。一般有两个洞口,其中一个开口在水下,活动范围较大,常在水质清澈或杂物少的水面觅食,以鱼蟹、蛙等为主,也吃小爬行动物、蚌、水禽和小哺乳动物。
    当水獭遇到鱼群或成群的水禽时,往往大批咬杀,其数量超过进食量。饱食后在岸边或沙滩上休息。水獭全年繁殖,怀孕期三个月,每胎可产两个小水獭。
    水下游泳高手毕竟是擅长在水中捕猎的动物,离开水,在地面寻找食物对水狗子来说,其实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水狗子,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在河面上早早留下的冰洞,保证能够随时进出。
    所以在四人看到冰洞里的没有结冰,洞口有一层白霜,就知道水狗子已经完成了冰层下水中捕猎,很快就会从这冰洞中钻出来透气,它们得随时保证冰洞不会被封住,不然的话,一旦被困住出不来,水獭也只能被闷死在洞穴冰层里面。
    冬天里的水狗子,算是最勤奋的动物,天天泡冰水里,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不断地获取食物,维持体温,
    李一帆干脆拔出自己的三八步枪刺刀,在附近灌木层中砍了根两米左右长的木棒,在水獭洞口准备着,蹲守了几分钟时间,一只水狗子突然一冒头,窜出了洞口,短粗的后肢和粗壮的大尾巴在积雪中,笨拙地拱动着身体逃跑着。
    李一帆和莫日根在后边分开围堵和追赶,看着水狗子躬一下身子走一步的艰难逃跑的样子,感觉和水獭水中游泳健将的称号,和陆地逃跑的姿势极端不象符合。
    被追急了的水獭干脆开启滑雪模式,柔顺靓丽的毛皮在积雪上,靠着后肢强劲的力量直接向前滑行。
    李一帆和莫日根分头追堵,终于,速度和成年人缓慢奔跑起来一样的速度,绝对跑不脱两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的追堵,“呜,崩”,两米左右的木棒,划过寒冷的空气,挂起一阵风声“呜”的一声,木棒端头和水獭脑袋来一个亲密接触,“崩”的一声,被击打到脑袋的水獭四肢和尾巴颤抖和扭曲着瘫倒在皑皑白雪之中。
    第一只水狗子就是这样轻易捕获。
    珍贵的毛皮动物一只水獭到手。
    水獭肝可是一味珍贵的中药,它有滋补肝肾、开窍明目、止咳平喘等功效,但略有微毒!
    接着几人在附近江岸上搜寻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又是三只珍贵的水狗子到手。
    在准备回冰面上收网摘鱼,结束这次捕鱼行动的时候,两人在河岸左侧的缓坡上,一棵半死不活、粗大的椴树上,看到了离地四米多高的地方,有一个洞穴,冉冉冒着白色的热气,洞口的木头上有一层白色的霜。
    猎狗大头和东西南北风几条狗崽,走到了树边,不停地冲着上边的洞口“呜呜呜”报警吠叫起来。
    李一帆、乌恰儿、果钦和莫日根四人相视一笑,都知道里边有熊,被糊了一层薄冰的树干上,熊爪印还清晰可见呢。
    但是今天肯定是没有时间猎熊了。
    马拉爬犁今天下午就会装满鱼获,这一个熊瞎子也必须得到,遇到一只熊瞎子也是不容易得到的好机遇,看来猎熊瞎子只能是明天上午的事了。四人回来立即开始起网摘鱼。
    傍晚的时候,四架爬犁已经满载着各种鱼类,停在一起随时可以启程回家。四架爬犁旁边,临时搭建的撮罗子里,晚餐已经做好了!
    今晚的晚餐是贴饼子加清炖哈士蟆汤,哈士蟆是这两天在渔网上专门挑出来的特殊收获。
    哈士蟆是我国东北林海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物。哈士蟆与蛤蟆和田鸡是完全不一样的动物。
    哈士蟆皮肤粗糙,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唯东北地区仅有,二十世纪后被列为濒危物种。
    哈士蟆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蛤什蟆汤是满汉全席菜谱之九白宴中的膳汤一品。汤料中鸡能补元气,雪蛤膏补肾、补肺、养颜,红枣健脾化痰。此汤饮对养颜、润肤有显着的功效。
    哈士蟆是无尾目蛙科林蛙属两栖动物,又称雪蛤、蛤蚂、中国林蛙。
    哈士蟆头部扁平,头长等于头宽,吻较钝,稍突出;前肢短,有四趾,后肢长,有五趾,全蹼;雄性前肢第一指内侧有两个大而圆的疣。背部褐色;鼓膜黑色,圆形;眼后方有一黑褐色大斑;雌蛙腹部灰白色带红褐色花纹;雄蛙为灰白色带黑褐色花纹,没有外鸣囊,眼鼻间有条黑线;后肢上有规则的黑色横条纹。
    哈士蟆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常栖息在阴湿的山坡树林下或草丛里。
    哈士蟆夜间活动。食性较广,食物主要以昆虫纲为主,其次是蛛形纲、多足纲及一些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
    哈士蟆每年四月左右交配产卵,每次产卵一到三千枚,在自然条件下,一般约六天就孵化了。
    蛤士蟆一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水中生活和陆地生活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水中生活阶段是在较深的水域中进入冬眠状态,以渡过寒冷的冬季,一般从九月下旬到翌年四月中旬,历时五到六个月。
    哈士蟆多群集于水下穴洞之中,不食或少食,新陈代谢降到极低水平;陆地生活阶段是到春季冰雪融化,水温变暖时,冬眠的蛤士蟆渐渐开始活动,随着水温和气温的升高陆续上岸。此时的雌雄蛙体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温暖的浅水池沼、田水中“抱对”和产卵,排精,在水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蛤士蟆完成生殖活动后,即进入陆地山林的草丛或灌丛中,营陆地生活。随着气温的升高,蛤士蟆逐渐由低地向高地,由阳坡向明坡迁移。此时援食旺盛,蛙体渐肥,幼蛙也正处于迅速生长时期。
    从九月中旬开始,气温降到十五度以下时,蛤士蟆就纷纷开始向山下迁移,陆续到达越冬水域周围,在气温降到十度以下时,即陆续进入水中,又从陆地生活转入水中生活。
    现在是初春季节,进入深水冬眠三四个月的哈士蟆,一个冬季都在冬眠状态下,没有进食任何食物,肚子内含有许多的哈士蟆油,不用任何处理直接下锅清炖,加一只狩猎得到的野鸡炖煮,清炖哈士蟆每人喝到自己肚子的极限。
    哈士蟆全身是宝,其食疗药用历史悠久,据考证,《本草纲目》和《本草图经》中的“山蛤”即是哈士蟆。
    林蛙油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之功效,常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产后无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疾嗽咳血、肺结核、肝炎等消耗性疾病,特别对老年人,久治失调的康复作用更佳。
    哈士蟆用其给手术后的病人口服,可促进手术创口愈合,效果极佳。现代药理研究揭示,林蛙油能促进幼龄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延长雌雄动物的兴奋期,延长小白鼠游泳时间,抗疲劳效果明显,人服用后可提高记忆力等功效。
    哈士蟆是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肉。林蛙油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膳食,用以烹制多种菜肴,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史书“辽海丛书”中记载:哈士蟆形似田鸡,腹中油如粉可作羹,味极美,唯东北林海一带有之。
    实践证明,食用林蛙油对提高体质、增进健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无副作用。
    哈士蟆除单独食用外,还可制成糕点、糖果、饮料等美味佳肴,如清汤林蛙油、凉拌林蛙油、拔丝林蛙油、林蛙油面条、田鸡油水晶糖、田鸡油太妃糖、田鸡油冰淇淋、林蛙油饮料、林蛙油蛋糕等。
    林蛙肉白、鲜、香、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高级佳肴,适合于各类人群。食用方法:先将活蛙放入七十度的热水中,将林蛙烫死后立即捞出,然后用剪刀剪开腹部皮肉,摘除胃肠洗净后即可烹任,或者把烫死的林蛙洗净后直接烹任,保持林蛙形体完整,待食用时再摘除胃肠,如“清炖哈士蟆”、“红烧哈士蟆”。
    还可以将林蛙制成五香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林蛙肉肉松等风味食品。取油后的林蛙干蛋白质和钙磷含量都很高,干蛙肉中含蛋白质近八成,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着名的药食菜品名称如“油炸林蛙干”、“红烧林蛙干”等。
    今晚的嫩江岸边猎人的晚餐,就是后世享誉美食界的美食佳肴之一:清炖哈士蟆。
    而且还是无内脏的冬眠期的珍品蛤士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