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社稷之重
作者:荆柯守   赝太子最新章节     
    赝太子正文卷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社稷之重钱圩心中清明,知道生死只在一言之间,转眼就想过很多,很多……

    皇帝的恩情……临老的倒行逆施……太子之死的传闻……齐王兵变……皇帝的死……血诏传位……

    重重疑点,不是不知,只是能揭露吗?

    钱圩沉默着捏住袖中之物,而这沉默,就吸引着更多视线投注。

    赵旭踹了一脚,眼神怒瞪过去,如虎睁目:“钱相公!别犯困了!娘娘等着回话呢!”

    这时一旦内阁重臣质疑,天下事顿起波折,不知道多少人卷入,并不是仅仅钱圩一姓一族之生死。

    大郑虽立鼎三十年,余孽未必全消,这是天下大事,一旦太孙被质疑,诸王起乱,天下不知道死多少人。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皇帝已经大行,论重量已经不及社稷安稳之重。

    唉!

    钱圩也是明了,不管有多少疑点,皇帝到底也是死了……储君继位,才是眼下头等大事!

    若是一意强争,不但无用,要是影响了社稷……

    社稷……社稷……哎……

    想到社稷,心里就更苦涩起来,看了上去,却见太孙神色不动,似乎冷眼旁观。

    “深肖先帝!”钱圩其实先后见过二代皇帝,对这神色并不陌生,这是把持神器,稳坐帝位,冷看群臣表演的神色。

    更是决心已下,不吝杀戮的神色。

    “臣……附议。”钱圩终于松开手,叩首,只觉得嘴中苦涩又带着甜腥,久久不散。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皇后视线也柔和了些。

    “既是如此,就劳烦诸相了!”

    接下来钱圩更是浑浑噩噩,只知道跟着做事,大失常态。

    “钱圩,你不可再糊涂了!”

    赵旭指挥办事,神色间有些疲惫,空闲时提醒,却只有他们二人听到。

    “内阁语默动静,系天下轻重,贵在戒急用忍,岂可意气用事?弃社稷于不顾?”

    “若是不改,将来何以平章事?”

    “赵相,您现在退太早了些,并且,我刚才一迟疑,怕断无拜相之可能了!”钱圩心里清明,喃喃说着,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能全身而退,已经是天恩!”

    “唉,既知道如此,为什么刚才……”

    “我受大行皇帝天恩,岂能转眼就忘,只是为了社稷……”钱圩喃喃说着,反越来越坚定了。

    “就算受刀斧之劫,也是我自找,唯一可惜的是,见了盛世之初,却还有外衅未平,还得劳累相爷……”

    “不至于此,太孙仁孝英明”赵旭怔了许久,说:“你不要担心。”

    声音,却渐渐低不可闻。

    在内阁安排下,没过多久,诸多仪仗并列,百官按次序排列,能进殿都是三品以上,余下个个肃穆,身披白带。

    之前通过气,高泽就捧出一物过来:“有遗诏,请赵相宣读。”

    “是!”赵旭小心双手接过,捧在掌上,又让大臣看了,才转身正面:“宣读先大行皇帝遗诏,诸臣工跪听!”

    “万岁!”

    赵旭展开血诏书,脸上毫无表情,徐徐读着。

    “朕夙兴夜寐,积劳成疾,晚年又屡遇逆子逼宫……以至忧伤过度,愤慨在心,旧疾复发,自知天寿已尽,然社稷不可一日无君,太孙人品贵重,才器宏伟,可堪社稷,朕素知之,令太孙即刻登基,诛杀叛逆,再造太平。”

    “万岁,万岁,万万岁!”余人都是立刻奉诏:“臣等谨遵先帝遗诏!”

    “国不可一日无君。”赵旭见大臣奉诏,心里一块石落地,说:“先帝御体尚未入梓奉安,即请太孙即位,主持一切大政。”

    说罢搀起恸哭伏地不起的太孙,请换了衣衫,坐了御座。

    待太孙坐定,有礼官高呼:“群臣拜新君——”

    声音洪亮有力,传出殿外。

    接着,百官个个神情雍穆,只听齐声跪拜呐喊。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下方再次拜倒一片,殿外官员也都同时三跪九叩。

    高坐在御座上,听着耳中传来的呼喊声,苏子籍垂下眼帘,心中悲喜交集。

    “诸卿平身吧。”

    “谢万岁!”

    一拜一谢之后,下面就是第一次朝会。

    内阁首相赵旭站在最前排,这时才脸色发白,悲哀满腔,眸中含着泪水。

    大行皇帝年轻时,很早就参与军政之事,因此被太祖注视。

    几番周折,太祖下了决心,废长立幼,立为太子。

    为什么?

    太祖削平天下大半,在位不过10年,但还有边疆未平,又遇水旱蝗风灾年,连绵不绝,起事累累迭起。

    非才能过人,不能承天下。

    可以说,如果太祖多活10年,完全削平天下,那天下选嫡长不选贤能,大行皇帝就没有这机会。

    但没有如果,大行皇帝即位后,就面临内忧外患。

    登基次年,就有边疆入侵,带甲十万,号称三十万,一时举国震动。

    皇帝夙兴夜寐,除弊求治。任贤去邪,谋定方略。

    耗时三年,终于扫平所有边疆,当时皇帝大喜,拜见祖宗,一时间意气风发……赵旭都记得。

    以后二十年,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宫廷开支一减又减,才终于换得了太平。

    想到当年皇帝信重自己,一路青云,直到首相,而自己也不负所望,总算有补于气数……想必千秋之后,青史之上,总是能列入良相。

    只是,天下事没有崩坏,却遇到皇室内乱……

    一夜二逼宫,逼杀皇帝,无论如何粉饰,后世令名,终是有损。

    想到这里,赵旭就心中悲来。

    少年新帝,真能承担起社稷?

    从本心上说,内阁最初倾向于成年皇子……齐王,蜀王,甚至鲁王都可以,所以封太孙时才会迟疑。

    但皇帝硬要封太孙,齐王又勾结妖人谋反……甚至还有太孙

    太孙,太孙复父仇……唉……

    想到那众所周知的“流言”,赵旭心中苦涩——都是气数!

    先前就闻到些风声,现在拨开云雾,重臣也基本知晓,可能皇帝的确有杀子夺寿之事。

    “可那样局面,当时太子怕真承担不了。”

    为了社稷,也许必须这样?

    可太子太孙,自然别作想念别有立场,乃至有今日之祸事。

    怪谁呢?

    也许,就是怪皇帝,一次已是天幸,临老愈发自专,想要二次,终于酿出这样剧变,一发而不可收拾。

    其实年齿渐高,又频繁遇变,他时常就有力不足心之感,想致仕不是随便乱说。

    但想到太祖皇帝,还有大行皇帝的情义,又不得不勉力振作。

    幸新帝生长于民间,少年就颇有才学,观过往履历,也是可圈可点……希望不要出差池。

    自己,当鞠躬尽瘁,尽最后一份力量。

    赵旭微闭眼,两行老泪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