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半阙正气歌【求订阅*求月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吾之浩然,只是吾之浩然,而非浩然之极限,吾之后人,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
言晏声音很轻,却很威严,传遍了整座虞山。
这些年他对浩然正气的领悟也很多,之前没人修出浩然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去修,找不到门路,从言叔虞交给他那一缕剑气之后,他知道了。
其实浩然一直存在,只是理解领悟达不到一定的境界,就无法引动浩然之气。
他和荀子虽然掌握了浩然,但是却不代表他们掌握的就是浩然的极致,甚至可以说,他们也只是刚刚踏入了浩然的门槛。
“学有崖而思无涯,浩然亦无涯!”
“故此,吾留下浩然正气歌半篇,留待后人补全!”
言晏凌空而立,右手持剑,劈开了一座山石,南方夫子剑带着浩然之气和书生意气,飞快的在山石上刻写……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剑气四溢,弥漫整座山石,铁画银钩,将浩然释义诠释其中。
整个虞山所有士子,夫子都不自觉的看向了山石上的文字,不觉间都感受到浩荡的正气充斥在胸间,似乎有着一股引而不发的磅礴之气在引而不发。
一旦这股浩然之气被他们引动出来,那么他们也将能掌握住浩然正气。
“这就是浩然!”祭酒、学监等大儒们都惊叹,他们的学识、眼界也要远比其他士子更加广阔,似乎只要愿意,他们也能随时引动出胸中的浩然之气。
只是他们都忍住了引动胸中的浩然,因为在言晏的浩然之前,他们觉得他们能引动的浩然太微不足道了,有损浩然威严,故而选择了放弃。
“这是一篇可以无限成长的顶级武学!”
在虞山书院做客的廉颇和李牧自然也是看到了言晏的剑气和留下的文字,也更加震惊浩然的可怕。
普通武学都有尽头,但是一些顶级武学却是能随着所学者无限成长。
道家的易经,墨家的兼爱天下,儒家大道为公都是此类。
但是这三者的门槛都太高了,罕有人修成,甚至连修行的路径都找不到。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天下更加容易修行,也能有路修出,也因此天下显学虽然都在变,但是墨家却始终是显学之一。
现在,儒家因为言晏,将原本无法修行的浩然正气演化了出来,变成了一门可以修行的武学。
或许,若是道家还找不到易经的修行之法,恐怕将来天下显学就要被墨家和儒家永久占据了。
李牧和廉颇知道言晏留下这半阙正气歌会给儒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虞山书院的祭酒、学监等大儒自然也能知道。
可以说,原本虞山书院还没有挑战孔庙孟府和小圣贤庄成为儒家士子圣地的资格,但是从言晏留下这半阙正气歌之后,虞山书院就已经有了成为圣地的资格,有了挑战孔庙孟府、小圣贤庄的资格。
甚至小圣贤庄和孟府都很可能会被甩到虞山书院之后。小圣贤庄能成为读书人的圣地是因为荀子的存在,若是荀子不能像言晏一样留下传承,此去经年,小圣贤庄也会没落,就像如今逐渐没落的孟府一般。
虞山书院祭酒和学监等大儒对视了一眼,他们想要阻止言晏将正气歌写完,但是终究是有私心没有去阻止。
言晏是并州之主,是并州的玄武大帝,这样的传承应该留在并州,可是作为言家人,他们却开不了这个口去阻止。
“或许这就是吾等修不出浩然的原因吧!”祭酒叹了口气。
若是他们能开口阻止言晏将浩然的传承留在虞山书院,那么也许他们将成为又一个执掌浩然者,可是他们做不到,有私心。
其他大儒也叹了口气,他们终究是格局小了,有太多的私心。
半阙正气歌写完,言晏将南方夫子拍进了山崖之上,留待后人取下,继续为正气歌补上后边部分。
他的浩然胜在格局辉煌庞大,而荀子的浩然胜在博而渊深,同为浩然,却又不一样。
后人的浩然应该站在他们的肩上,继续砥砺前行。
浩然是没有标准答案啊,而是可以无限引申的。
重新落到正院广场上,言晏脸色也有些苍白,汗水也从鬓角落下。
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全力出手,将整个浩然彻底催发。
祭酒、学监等大儒看着落地的言晏,久久不语,最终选择了半躬身,以学生之礼向言晏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歉意。
他们看得出来,留下这半阙正气歌,留下这浩然正气的修行之法,对言晏来说也不是容易的事。
甚至有可能,言晏也只能留下这一次传承。
“言家和虞山欠帝君太多了!”祭酒看着言晏,叹了口气。
言家和虞山书院虽然对言晏有养育之恩,但是言晏给的回报也超出了这份养育之恩。
单单是言晏之名,就已经足以影响回报了言家和虞山书院的养育之恩。
更别说言晏还给言家和虞山书院送来那数量规模庞大的楚国的藏书。
现在,言晏又在虞山留下了浩然传承。
这样的报恩,已经超出了报恩的界限。
“不必如此!”言晏急忙将祭酒等人扶起来。
恩情这种东西是无法说的,全凭个人。
“昌平君有句话说的很好,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非生而养,永世难报。”
“若当初没有老师的救命之恩,没有虞山和言家的养育之恩,文正恐怕早就冻死在那一年的风雪之中,又何谈如今?”
祭酒、学监等人愧疚地看着言晏。
言家和虞山书院会收养言晏只是一时的仁慈善心,对言家和虞山书院来说,养一个弃儿并不难。
若是言晏在虞山书院没有那么高的名次和努力,也不会得到言家和虞山书院的着重培养,一切都是言晏自己努力换来的,并不是虞山和言家故意为之。
言晏却是真的感激,他来到这世界是一穷二白,但是离开之时,言家和虞山书院却愿意将《易经》送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