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荆州刺史王叡的抉择
作者:而立   三国刘表之鲸吞天下最新章节     
    用过早膳之后,刘表让蔡府侍女照料蔡氏,自己则书信一封送给南阳宛城的爱妻陈氏。
    信中言明襄阳蔡氏府邸发生之事,并叮嘱她好生调教一下蔡氏,以避免发生祸起萧墙之事。
    待信使飞奔而去之后,刘表自是赶往蔡氏府邸厅堂安排后续事宜。
    已经用过早膳的一众部属,早已聚集一堂,待众人躬身见礼之后,刘表自是沉声吩咐道。
    “蔡讽、蒯良、黄承彦、荀攸、刘磐、黄忠几人,随本州牧南下江陵城。”
    “邓同、黄盖二人回返邓县镇守,庞德公、司马徽二人安排好家事之后,便可去往南阳宛城,协助典学从事宋忠筹建荆州学院。”
    一众部属躬身应命的同时,蔡讽、蒯良二人却是再次躬身拜道。
    “主公,荆州学院有一众名师大儒教学,还请主公允许我儿蔡瑁、蒯钧,去往荆州学院进学。”
    有一众名师大儒坐镇,未来的荆州学院绝对不逊色于京师洛阳的太学。
    再加上刘表筹建荆州学院,本就是为了治理荆州,让自家子嗣去往荆州学院进学,也算是提前投资了。
    毕竟其他世家子弟都去了荆州学院,而自家子嗣没去,那自家子嗣后续岂不是低人一等。
    此外让自家子嗣去往荆州学院进学,也算是遣子为质了,也是向主公刘表表明忠心的一种方式吧。
    对于蔡讽、蒯良二人的心思,庞德公与司马徽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既然已经决心追随主公刘表,庞德公、司马徽二人也自是躬身拜道。
    “还请刘公允许我儿庞山民、我弟子向朗,也去往荆州学院进学。”
    蔡瑁即将加冠,蒯钧与庞山民则只有十五岁,而向朗则是二十有一。
    听得蔡讽、蒯良、庞德公、司马徽几人之言,刘表欣喜应诺的同时,也自是开口道。
    “荆州学院有一众名师大儒讲学,又有一众青年学子就读,荆州必定文风大盛,日后也定当异常繁盛。”
    “你等子嗣或弟子尽可就读荆州学院,待本州牧巡视荆州七郡,回返南阳宛城之时,再对蔡瑁、向朗等人予以提拔。”
    “至于南阳南部都尉黄盖,你到时候安排些士卒,护送众人去往南阳宛城。”
    听得主公刘表安排,蔡讽等人躬身拜谢的同时,黄盖也自是躬身应命,随后刘表却是再次吩咐道。
    “襄阳令蔡讽且调派帐下士卒充当向导,随本州牧帐下信使通知南郡各县豪强,去往南郡郡治江陵城议事。”
    随着信使飞奔向南郡各县,刘表安排好一应事宜之后,也领军南下江陵城。
    至于庞德公父子,司马徽、向朗师徒,蔡氏、蔡瑁姐弟,以及蒯良之子蒯钧,他们打点行囊之后,也由黄盖派兵护送去往南阳宛城。
    随后南下江陵的这段时日里,刘表仔细倾听蔡讽、蒯良二人的介绍,倒也逐渐清晰了南郡世家豪强的构成,并留意到几个史上有名的家族。
    首先是南郡襄阳县,除了蔡讽、蔡瑁父子所在的襄阳蔡氏,庞德公、庞韪、庞统所在的襄阳庞氏,黄承彦所在的襄阳黄氏之外,襄阳尚有习氏与杨氏颇具盛名。
    襄阳习氏有子习祯,年约八岁,历史有载习祯的才学仅次于庞统,甚至比“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还要出色一些。
    而襄阳杨氏有子杨虑,年约两岁,杨虑的弟弟正是历史上与魏延争权的杨仪。
    而历史上的杨虑,声名才学俱佳,更被称为沔南冠冕,德行杨君,只是天妒英才,杨虑在十七岁时便过世了,要不然定能与庞统、诸葛亮一较高下。
    此外中卢县除了蒯良、蒯越所在的中卢蒯氏之外,尚有中卢廖氏。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廖化,便是出身中卢廖氏,当然目下的廖化可能刚刚出生罢了。
    而宜城县则有向氏、马氏两个家族,司马徽的弟子向朗便是出身宜城向氏,当然向朗还有一个年约八岁的侄儿,那就是蜀汉十四武将的向宠。
    至于宜城马氏,则出了马良、马谡两个史上有名的兄弟俩,当然马良现今不过一岁,而马谡还没出生呢。
    最后还有南郡枝江的霍氏、董氏,历史上的霍氏出过霍笃、霍峻两兄弟,霍峻现今不过十岁。
    历史上的霍峻以善守闻名于世,他曾以数百人抵挡刘璋数万人一年有余,而且还反过来击败了刘璋大军。
    而枝江董氏就更厉害了,董和、董允父子皆名列蜀汉十四文臣,这足以见得他们的非凡了。
    当然南郡除了这些世家豪强之外,还有一些并未留下名声的世家豪强,这其中也必定有一些贤才。
    而庞统、董和、董允、马良,位列蜀汉十四文臣,廖化、向宠,位列蜀汉十四武将,单单南郡便有六位蜀汉重臣,这足以见得南郡人才之鼎盛了。
    刘表怀着将一众文臣武将,尽皆收入囊中的想法,欢天喜地的奔向南郡郡治江陵城。
    五月中旬,刘表一行人抵达南郡郡治江陵城,尚且停留在江陵城的前任荆州刺史王叡,自是领一众部属躬身相迎。
    “琅琊王氏王叡王通耀,拜见州牧大人!”
    见得王叡躬身拜倒,刘表忙上前将他搀扶起来。
    “通耀兄,且快快起身,莫要多礼!”
    王叡作为荆州刺史之时,便与刘表及宗亲一系达成一系列盟约,也算是刘表坚定的盟友了。
    只是现今刘表已然迁升荆州牧,王叡这个荆州刺史也算是当到头了。现今如何安置王叡,已然成为刘表需要琢磨的问题。
    而王叡听得刘表依旧亲近的称呼自己通耀兄,忐忑的内心倒是微微平复些许,毕竟王叡也怕刘表过河拆桥呀。
    相互寒暄几句,随后刘表一行人便在王叡的引领下去往南郡府衙。
    待入得府衙厅堂之后,众人各自安坐,刘表却把王叡唤进了隔壁偏堂。
    “通耀兄,你我也算老相识了,随着刘某迁升荆州牧,你的荆州刺史之职也算是结束了,不知你后续有何想法?”
    听得刘表问询,王叡自是躬身拜道。
    “还请刘公指点迷津!”
    刘表闻言,自是点头道。
    “我等都是老相识了,刘某也不搞那些弯弯绕,对于你后续的去处,刘某给你两个选择。”
    “其一,依照此前承诺,刘某举荐你进入朝堂,担任议郎或侍御史之职。”
    “只是我宗亲一系外任地方州牧,以护卫大汉安危,是故在朝堂中会恪守中立,日后只怕不能再为你提供多少助力了。”
    “其二,南郡太守刘洪已经升任九卿太常,通耀兄若是愿意助刘某一臂之力的话,刘某愿以南郡太守相待。”
    进入朝堂,没有宗亲一系当靠山,那还不分分钟便被外戚、朝臣亦或阉宦一党撕得粉碎。
    而且即便没人打压自己,可没有宗亲一系相助,单单依靠自己一个人,哪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啊。
    微微思索之后的王叡,索性直接躬身拜道。
    “琅琊王氏王叡王通耀,愿奉刘公为主,此后愿为刘公镇守南郡,永不背弃!”
    听得王叡的抉择,刘表自是欣喜扶起王叡。
    “能得通耀兄相助。刘某之幸也,此生必助你琅琊王氏发展壮大!”
    王叡的父亲虽做到了青州刺史,但并未真正的壮大琅琊王氏。
    到了王叡他们这一代,王叡虽还有王谊、王典、王融三个兄弟,可惜他们都不曾出仕,是故振兴琅琊王氏的重担便落在了王叡肩上。
    此番听得主公刘表的诺言,王叡自是感激涕零的躬身拜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