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位面
张居正在繁忙的朝政中抽空看了几眼天幕。
唐晓的每次直播他都会看,但大多数都是听听,他实在有太多的事情要忙,没有时间每次都全心全意的观看直播。
自己竟然在后世评价颇好?
这让他有些意外,从古至今,像他这样的权臣,哪一个有好下场,走上这条路,他也明白他的结局。
宦海沉浮二十年,才从一个年纪轻轻的进士一步一步爬到了内阁。
他深知人要拥有权利才有资格实现理想,才有能力改变某些东西。
明朝的官场不好混,从头到尾争斗不休。
你要爬的高还要爬的稳,争权夺利是永恒的主题。
人到中年的张居正变化很大,但是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他的初心。
他想为百姓干些实事,想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隆庆年间,中年的张居正终于在内阁有了地位,身为次辅,他拥有皇帝的信任,同时也有资格了却当年的恩怨。
他的内心一直没有忘记祖父的死亡,谁能承受住家里的亲人在自己中举的喜宴上骤然离世?
好好的喜事,变成了一场丧事。
纵使所有人都看出来祖父死的不同寻常,碍于权势,所有人都三缄其口,闭言不发。
朱宪?小小年纪就如此狠毒,将事情办的滴水不漏。
再加上他身为藩王,就算在封地草菅人命,干尽坏事,皇帝为了大局着想,也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想要让朱宪?为做过的事情付出代价,那就最少也要扣一个意欲造反的帽子,才能引起皇帝的注意,才能让皇帝有名头去处理这个藩王。
他使了一些手段,成功给朱宪?扣上了造反的帽子,将选择权让渡给了皇帝。
想想那个时候,张居正不由的笑了起来。
先帝是个好人,他懂自己,他也愿意为自己和百姓去处理这个辽王朱宪?。
【在隆庆执政期间,张居正就已经能说得上话,隆庆死后,他一跃成为内阁首辅,成了有实无名的皇帝。
在斗倒了无数前辈之后,他终于能够一展宏图。
刚刚当上首辅,他立马就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改革建议。
很明显这不是一蹴而就,这些计划在他的脑中存在了很长时间,一点点完善,直到现在有能力实现,他才拿了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实现的可能。
各个王朝的朝堂斗争都属于内耗,这种行为于国无益,于民无益,于人更无益。
你斗我,我斗你,你赢了我,我输了你,一个不小心就是全家倾覆。
政治斗争是有它生存的土壤,但不能如此没有下限。
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视,他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想为国家做点儿事情,需要将自己变成斗争的机器,才有可能登顶权力的高峰,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多数人在登顶权力高峰的过程中会变成权力的信徒,初心是什么?早就忘了一干二净。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将自己多年来的构想实施下去,纵使知道身后是万丈深渊,他也不惧。
张居正正是这样的人。
他的改革方法涉及到方方面面,大体上来说就是要整顿吏治、富国强兵,最终解决“财用大匮”这个难题。
朝廷缺乏流动周转的资金,其实就是收不上税。
王朝弊病全面出现,就不说地主豪强的手段,光是清流朝臣在老家就能有20多万亩地。
至于朱家人,更可怕,皇帝一高兴,一赏就是几百万亩。
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全都是我之前说过的王朝弊病,大明王朝生病了,赶紧改变,才能康复。
丈量田亩、对官员实行考核、收税改为收银钱、哪位官员收不上税,从重处罚等等。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了大明王朝,但也得罪了所有人。
万历十年,操劳了十年的张居正病死在了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不用看以后的糟心事。
张居正刚刚死了四天,就有言官弹劾,急着向新主子和朝臣们摇尾巴。
万历皇帝对一直压在自己身上的这座大山,也是不满意的。
有些可笑,万历皇帝是所有政策的最终受益者,他却在张居正刚死,矛头直指张居正,将他所有功绩全部否定,差点儿就要开棺鞭尸,张家子弟也是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
这样的做派,最终导致大明再无为朝廷着想的官员,全都只顾着自己。
只能叹一句,活该。】
张居正的下场百姓觉得有些可怜,他们不懂得太多,他们只知晓这个人是为百姓办事的好官。
懂得朝堂争斗的人毫不意外,正是因为他干的多,他想的多,不用别的,皇帝就会恨他到死,他也会成为所有人的靶子。
想想当年的商鞅,再想想变法失败的王安石。
有心人不禁思考起了唐晓的话,朝堂斗争凶险万分,一个不小心就会祸连家人,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世世为倡,这不是一种诅咒,这是政斗失败官员家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人是永远的赢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朝堂斗争确实有些可笑。
朱棣想起了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守旧派和创新派只顾着互相构陷。
他们应该讨论的是变法的好处与坏处,而不是某些官员的私德。
这个风气不能再出现在大明朝,身为皇帝他有责任改变。
万历皇帝朱翊钧听了唐晓的话,有些胆怯。
身为皇帝,张居正所做的事情,他只懂了个大概,只是在朝会上听了一耳朵。
每次见到张居正,他总是觉得害怕,这个人和父皇的性子太不一样了。
自己虽然讨厌他,但一想到张居正的下场,少年万历也觉得张居正罪不至此。
自己将来是有多恨他,才会想到要将他开棺鞭尸。
小皇帝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张居正的神色却没什么变化。
自己能死在任上,没和商鞅一个下场算是命好,只是有些对不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