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战火熔钢显壮志,掘土通风振军心
作者:毫端   别人亮剑,我亮导弹!最新章节     
    阵地前,敌人的身影已无处可寻,只留下零星的武器与破碎的装备,无声地诉说着刚才的惨烈。
    四旅的战士们踏着坚定的步伐,缓缓向张师长及其部下所在的位置靠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既是胜利的喜悦,也是对即将发生转折的期待。
    随着距离的缩短,双方逐渐能看清对方的面容。
    张师长,这位曾经的指挥官,此刻眼神中既有决绝也有释然。
    他缓缓举起右手,示意部下放下武器,随后亲自整理了一下军装,带领队伍整齐列队,以最高的敬意迎接四旅的代表。
    陈团长与李政委并肩走出,他们的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坚定和对对手的尊重。
    双方队伍在短暂的沉默后,同时进行了标准的军礼互敬,这一动作,仿佛跨越了过往的恩怨,预示着新的开始。
    张师长缓缓从腰间解下配枪,双手捧着,递交到陈团长面前,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真诚。
    “长官,我是曾经的师长,我姓张。我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愿意接受应有的惩罚。”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陈团长接过配枪,目光中既有威严也有宽容。
    “张师长,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过。你们能够在关键时刻选择正确的道路,与侵略者决裂,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你们需要接受新的教育和改造,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一部分。”
    李政委则接过话头,语气中充满了理解与鼓励:“你们的选择是明智的,我们不会计较过去的恩怨。现在最重要的是救治伤员,无论是哪一方的战士,他们都是这场战争中无辜的受害者。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和平而努力。”
    随着李政委的话语落下,双方士兵迅速行动起来。
    原黄鞋军的战士们在四旅的安排下,开始有序地搜寻战场上的伤员,无论是友军还是曾经的敌人,都被一视同仁地抬上担架,送往四旅的医疗点进行救治。
    这一刻,战场上的硝烟似乎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所驱散——那是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是共同对抗外敌、追求和平的坚定信念。
    随着歼灭鬼子的战斗逐渐平息,硝烟虽未完全散去,但空气中已弥漫起一种紧迫而期待的气息。
    当下最紧迫的事不是打扫战场,更不是休整部队,而是把赵刚所部从土里刨出来!
    在这片刚刚经历过激烈交锋的原物资中转站地表阵地上,四旅的战士们在原黄鞋军的带领下,来到了原物资中转站地表阵地。
    阵地上,土质因长时间遭受各型炮弹和炸弹的轰炸而变得极为松软,仿佛轻轻一触就能陷入其中。
    “赵政委!独立旅的同志们,你们在哪儿?”战士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带着焦急与期盼,穿透了战场的寂静,向地下深处传去。
    在地下阵地,昏暗而压抑的环境中,一名耳朵极为敏锐的战士突然瞪大了眼睛,耳廓不自觉地微微晃动,试图捕捉那来自地表的微弱声响。
    当那熟悉而又久违的呼唤声清晰地传入耳中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
    他迅速转身,穿梭于地下工事当中,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赵刚的警卫员。
    警卫员闻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战友安全的欣慰。
    他深知这一消息的重要性,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赵刚所在的位置。
    沿途,他遇到了同样听到呼喊声的战士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的喜悦与期待。
    这个时候的赵刚在做什么?在听着炮声,想象鬼子被炸的场景吗?不是,他在自责,深深地自责。
    他在想:自己明明知道一个远程火箭炮营的装备和人员即将赶到李云龙那里,当初为什么要冒险让战士们走出工事,用无坐力炮战斗,以致于好几名战士牺牲或负伤。
    事实上,这是记忆编织的副作用,总有地方衔接得没有那么严丝合缝。
    “政委!可能是咱们的援兵过来了!通气孔附近的战士听到上面有人喊您。”警卫员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那是激动与紧张交织的结果。
    他站在赵刚面前,目光坚定而充满敬意地等待着赵刚的指示。
    赵刚的思绪被拉了回来,心中暗自盘算着,按时间推算四旅的部队应该还没到。
    那么,这突如其来的呼唤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友军提前到达?还是敌人设下的陷阱?他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毕竟在这个战场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想到这里,他立刻下达了命令:“去告诉战士们,先不要吱声,谨防有诈!然后再用电报联系防空团,让他们核实四旅的位置。”
    警卫员迅速执行了赵刚的命令,低声而急促地在昏暗的地下通道中穿梭,将赵刚的指示一一传达给各处的战士。
    地下阵地里,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弥漫开来,每个人都屏息以待,既期待着救援的到来,又时刻保持着警惕,以防不测。
    一根电线再次从通气孔悄悄伸出,充当天线,发出了无线电波。
    不久,防空团的电报回复传来,确认四旅的部队确实正在接近该区域,并且位置与战士们所听到的呼唤声相吻合。
    这一消息如同一股暖流,瞬间驱散了战士们心中的疑虑与不安。
    赵刚得知确切情报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他迅速做出部署:“全体注意,准备迎接四旅的同志。
    但切记,一切行动需谨慎,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安排一部分人继续监听外界动静,以防敌人偷袭。”
    随着赵刚的命令下达,地下阵地的战士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检查武器装备,有的整理行装,准备迎接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而赵刚则亲自带领一支小队,悄悄靠近通气孔附近,准备与即将到来的四旅部队进行对接。
    随着一阵急促而模糊的呼喊声逐渐靠近那孤零零的通气孔,赵刚的神色变得异常凝重。
    他迅速下达指令,一边让身旁的战士们紧锣密鼓地准备封闭这最后的防线,以防万一外面的是敌人伪装;
    一边拿起扩音器,以一种轻松却又不失警惕的语调喊道:“一个蛤蟆两张嘴。”
    这句话,是他们之间特有的暗号,用以确认彼此的身份。
    外面的战士们闻声,立刻停止了呼喊,他们的心随之悬起,既紧张又兴奋地在黑暗中摸索,试图定位声音的来源方位。
    片刻之后,一阵爽朗的笑声伴随着回应传来:“一日看尽太原花。”
    这看似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实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忍不住会心一笑,紧张的气氛瞬间被打破。
    “四旅的兄弟们,咱们这地下啊,氧气是够了,可气儿不流通,闷得慌,给咱整点新风来呗!”赵刚在里头喊着,声音里透着股子亲切。
    地下工事里头,氧气是解决了,可那股子混杂味儿,哎哟,真是“感人肺腑”。人挤人,味儿叠味儿,比啥都“提神”。
    然而,当赵刚向四旅的战士们提出这一请求时,却意外地遭遇了难题。
    四旅的战士们面面相觑,一脸尴尬。
    他们远道而来,为的是支援这场战斗,而非进行环境改善。面对赵刚的期盼,他们只能无奈地摇头:
    “赵政委,实在是抱歉,咱们这次出征,满脑子都是怎么跟敌人干仗,哪会想到带上鼓风机这种家伙什啊!”
    赵刚闻言,也是一阵苦笑。
    但他并未放弃,转而提出了另一个方案:
    “往北边走大约一百米,我记得那附近原来有户人家,他们的灶台也是一个隐蔽的通气口,俄曼瑞克飞机轰炸的时候给堵死了。你们能不能试试看,把它给挖开?”
    “成!咱有工兵铲,这事儿能办!”四旅的战士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纷纷表示没问题。
    可话音刚落,大伙儿面面相觑,心里头直嘀咕。
    “这地儿,炮火连天,土都翻了几层皮了,房子早成灰,哪还找得到什么灶台的影子?别说灶台,连块完整的砖都难找!”
    战士们心里犯难,嘴上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害怕影响地下工事内的战士心理,只是那表情,比说啥都明白。
    “娘的,挖!老子还就不信了,咱们这三千人,还能被一个小小的通气口给难住了?”
    团长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尽管他的身躯已显露出连日战斗的疲惫,但那双眼睛依旧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他亲自上阵,摘下钢盔,摔在地上,手持工兵铲,带领着战士们走向了赵刚之前指出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