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并州大营分别的次日,终于走到狄正青曾经提到过的那座军寨。
狄正青叫上随军历练的儿子狄泰宁,两人将早已备好的香烛、纸钱、酒肉小心翼翼地装到篮子中。
两人刚出营门,遇上同样装扮的武俊江和梁景春两人。
后者是被武俊江特意叫来的。
狄正青略显惊讶:“你们这是……?”
梁景春辈分小,祭品自然由他提着了,笑道:“既然来了,自然是要去拜一拜先祖。”
狄泰宁看向大营外头,疑惑不解,“这是姓狄的事啊!”
不是他和舅甥俩见外,时人风俗如此。他俩一个泼出去的水,一个还被泼了两回。
在祭祀这等大事上,他们是实打实的外人。
梁景春解释道:“长安风俗不分内外,我母亲和妹妹遇上难事,经常去武家祠堂里拜一拜,求祖先保佑呢!”
两人此举,管他是不是外家,既是亲戚又是先烈,求得无非是尽一份心,多个祖宗多条路。
祠堂重地,别说本家女就连本家媳都少有进去,除非是各支的冢妇。
狄正青见梁景春说得如此随意,只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轻声道:“跟上吧!”
三人拎着篮子,跟随着狄正青缓缓走出营寨,亲兵远远地跟在他们身后。
武俊江环顾四周,只见一马平川,并未发现任何类似山丘的地形。
狄正青不时辨认着方向,武俊江注意到他是以远处的军寨作为参照物。
狄正青向三个后辈解释,“地方在军寨南边二百步。”
梁景春左顾右盼,始终没有在周边发现类似坟墓的地方。
狄正青缓缓说道:“没有坟。”
“那地方原本是一块洼地,突厥人屠了整个寨子后,就把尸体扔在那里。”
在大吴,打扫战场,包括处置双方尸体,都是胜利方的事。
正常情况下,为了避免瘟疫,都会让死者入土为安。若是双方结下血海深仇,说不定会将敌人的头割下来筑成京观,尸身就地掩埋。
据武俊江所知,突厥人盛行火葬,有没有打扫战场,归拢尸体的意识,不得而知。
但从狄正青的话语说不难听出,突厥人将那位远房叔祖和同袍的尸体“挪”出来,是为了占领军寨,嫌他们碍眼。
突厥人唯一办的一件“好事”,就是把他们葬在南边,面向家乡的方向。
狄正青:“等大营将此处夺回来,早就分不清楚了,只能添上一捧土,让他们长眠于此。”
梁景春满心疑惑:“那我们怎么找呢?”
狄正青:“简单,顺着军寨往南走二百步,看见一棵桦树就到地方了。”
三十多年前,他就是这么被长辈带到此处的。
武俊江原以为地方会很难找,毕竟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和一个简单的地标。
可真到了地方,武俊江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茫茫的草原上,刚刚露出星星点点的绿意,入目所及,只有这一棵树,这一棵孤零零的桦树,树上扎着各色布带。
狄正青的声音在众人耳畔响起,“当初也是怕找不到地方,才在这里种了一棵树。”
梁景春想到段晓棠所希冀的葬礼,望着那棵在草原和寒风中屹立不倒、挺拔无比的桦树,瞳孔瞬间收缩。心中既有些微的恐惧,又充满无限的敬意。
这棵树下,埋葬着数十年前抵御突厥入侵的无数烈士。
此地,无碑却有树。
狄正青淡淡道:“这棵树秋天颜色最好,现在还是差点意思。”
越到近前,众人的脚步越轻,因为他们此刻真走到了祖先的坟头上。
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纸钱的碎片,只是被风吹得残破不堪。但这里仍有拜祭的痕迹。
狄正青将两个篮子里的香烛酒水取出来,摆在地上。手中的火石反复敲击,终于打出火花,将香烛点燃。
口中念念有词,“叔祖,孙儿来看你了!”
“今年二姐的后人也回来了,你好好看看他们。”
狄泰宁在地上捡起一些大块的土粒,将纸钱压在地上。
梁景春作为小辈,也过来帮忙,“表舅,压多少?”
哪怕狄泰宁比他还小几岁,但辈分不能乱。
狄泰宁:“树周围压两圈,其他的都撒了!”
诸事准备停当,狄正青将酒水撒在地上,“你们慢慢喝!”
狄泰宁和梁景春跪在最外侧,各自从篮子里掏出纸钱,向天空抛洒。仿佛白色蝴蝶带着生者的哀思,在风中翩翩飞舞。
武俊江抓着一把纸钱,香烛上借火,在身前点燃。
“小子第一次来,望诸位先辈见谅。”
四人跪在原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这场简陋的祭拜仪式就算结束了。
狄正青沉声道:“叔祖,这次去打突厥,你可一定要保佑我们啊!”
临离开时,狄正青从袖中取出一个布带,交由狄泰宁,让他绑到树上去。
往后他不知道还会不会来,事情总得有人做。
武俊江隐约见布带上的字迹:不孝子孙狄氏正青,祭叔祖及诸同袍。最后的落款则是时间。
原来树上那些各色布带,并非单纯的祈福,而是一种“留言”。
狄正青望着桦树上那些早已褪色甚至碎裂的布带,心中感慨万千。
“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还有十几家人。现在新鲜的也就两三家了。”
武俊江:“他们哪去了?”不到沧海桑田,便已物是人非。
狄正青摇了摇头,“不知道,可能是不方便,也可能是忘了,甚至是没人了。”
这处军寨的位置算不得便利,除了居住在周边的百姓,其他就只有出征、巡边才可能经过。
武俊江:“你见过那些人吗?”
狄正青阖目道:“一个都没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