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所谓的关云长义释曹操还真就是演义的故事,可见《三国演义》这本事是多么的源远流长,他让太多人当真了,关羽的义气,曹操的奸诈,让太多的人根深蒂固了。】
【不得不说罗贯中把这本书写的很成功,而这则小故事更是凸显了关羽的义薄云天。】
【曹操一笑笑出了赵子龙,二笑笑出了张飞,三笑笑出了关羽,而此时的曹操已然是穷途末路了,可关羽却不顾自己立下的军令状放了他们,其重情重义由此而见。】
曹操呵呵而笑,索性不气了,终归不是真实的。
他曹孟德大人大量,何必与一本书计较呢!
不过他也是有些苦笑,感情他曹孟德一世英雄,在那本书里仅仅只能充当配角啊!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曹操虽于赤壁战败,但他雄心不改,他一统天下的梦想依然存在,只不过这一战他损失了太多的人马,以至于短时间无力征伐,他也只能暂时休养生息。】
【这段时间,他虽然也偶有征伐,但大都放在经营曹氏势力之上了。他下求贤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咱们曹丞相还是很需要人才的。同时,他开始修建铜雀台。】
曹操默默的点头,他身边人才虽多,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他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为他效命。
但凡有才之人,他曹操皆可用之,至于品行,他曹操自认能拿捏的住。
想到这,曹操又顿了一下,他想起了司马懿这龟孙,他曹操是拿捏的住,但是他的子孙后代拿捏不住啊!才会惹出那般祸端。
对于这种已知的危害,纵使他司马懿再才华横溢,他曹操也是扼杀了,他容不得身边有一个图谋他曹家的狼子野心之辈。
【说起铜雀台啊!在后世也是大大的有名啊!唐朝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托腮:“这诗不是我写的吗?”
【有人说,曹操建铜雀台就是为了广选美女,金屋藏娇,揽二乔于身下。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这首诗,以及曹操那众所皆知的癖好,这目的似乎昭然若揭了啊!】
孙策:“……”
周瑜:“……”
两人瞬间颇感无语,他们觉得曹操这样的人不会做这种无聊的事,可是他爱好人妻的名头太响亮,纵算建铜雀台不是为二乔,他在心里肯定也肖想过二乔。
一想到这,他们就生气,那是他们的妻,岂容他人肖想。
曹操也无语,他觉得后世脑洞怎么这么奇怪,他曹操虽爱人妻,可是也不会为了美女去劳民伤财。
这一点他还是拎得清的,他曹操又不是周幽王,可为了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美人虽好,他也不会为她们大兴土木啊!这不是享受,这是作死!
不过想起二乔,曹操舔了舔嘴巴,啊~若真有那么一天,能得到二乔,他也不介意将她们锁起来的。
【其实啊,这可真的有点冤枉咱们曹丞相了,他是这样的人嘛!是啊!二乔这样的美女,他肯定想一亲芳泽啊!毕竟咱曹丞相“人妻”的名头不是开玩笑的。】
【但是他修建铜雀台真不是为了二乔,咱曹丞相虽爱人妻,但不顾只顾欢好的昏君啊!他“人妻”的名头再响亮,也掩饰不了他是一名政治家啊!】
曹操:“……”
天幕这是没完没了了,至于逮着他这一点说了又说嘛!
孙策、周瑜咬牙切齿,他曹孟德敢!
【曹操占领邺城之后,北方逐渐结束战乱,这时期可以说是走向安定,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此时民力正在恢复,朝廷更是提倡节俭,曹操怎么会在这时候修建铜雀台呢?】
【主播略微一想,大概有三点原因吧!当然这只是主播的粗鄙之见,主播就那么一说,你们就那么一听就好了。】
【第一点提升邺城的政治地位,自打曹操攻占邺城之后,这就成了曹魏的根据地,政令军队都将由此出。】
【而彼时汉献帝还在许县,曾经曹操迎汉献帝到许县之时,势微力弱,而现在可不一样了,曹操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势力大大的增长,今非昔比了,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脱离汉献帝的资本。】
【曹操是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他想新建一个政治基地,从而慢慢的降低汉献帝的影响。】
曹操挑眉,天幕当真是一语中的啊!他当时确实有这个想法。
刘协咬牙切齿,“都是一帮乱臣贼子!”
可恨他无能为力,堕了祖宗的威名。
【至于他为什么选择邺城,而不是许都,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考虑,许都相比于邺城更容易受到威胁。】
【江东的孙策曾计划着趁曹操、袁绍僵持之际进攻许都,然因着孙策被刺杀而计划中止,刘备也曾经建议刘表趁着曹操远征乌桓之际进攻许都。】
孙策:“……”
什么鬼?他怎么被刺杀了?
孙策满满的疑惑,恨不得现在就出声问天幕,但他也知道天幕此时不会理睬他,只是那么一提,说的还是曹魏的事。
他只能按压下满满的疑惑,想必到了说东吴之事会再度提起吧!
他倒也不用着急。
【可见,许都与孙权、刘备等人的统治区很近,很容易受到威胁,相比之下,邺城在黄河以北,更容易防守。】
【正因为此,曹操占据邺城之后就想着在这里建造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作为新的政治中心,于是便有了铜雀台,至于汉献帝,那就是有名无实的主,曹操才不管呢!包括后来他在这里集会作诗,都是为了提高邺城的政治地位。】
曹操微微一笑,天幕说的太对了,邺城就是他曹操的大本营了。
至于汉献帝,他只能说对不起,他曾经是有过一腔报国之心,奈何朝廷腐朽,皇帝不堪大用,想扶也扶不起。
他曹操自认对汉朝仁至义尽,他一世都是汉臣,他没有辜负汉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