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辛亥革命的时候,再说一说孙中山其人。孙中山,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的先驱。】
【他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短短几个名头,便让各朝各代对其肃然起敬。
他虽然彻底推翻了封建帝王制,但是各位帝王对他却讨厌不起来,因为他是民族英雄啊!
他是在救国救民,为华夏而与列强殊死搏斗。
孙中山淡淡的笑了笑,为国为民,不求回报,只做他应做的事。
然天幕的夸奖,让他更有干劲了,尤其是他最终成功的了,这让他更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孙中山的一生充满了对民族和国家的深沉热爱,他目睹着华夏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他毅然的抛弃了““医人生涯”,投身于“医国事业”。】
【是的,他是一名医师。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的广东,也就是同治五年,一个十分普通的日子,他诞生了,诞生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
【一开始,他的家境真的算不上好,是他的兄长在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才逐渐好转的。】
【光绪元年,孙中山进村里的私塾读书,接受最传统的教育。由于孙中山的父亲曾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因而他从小便随父母往来于澳门与家乡之间。】
【历经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他耳濡目染,感触良深。没过两年,他便随母亲赴檀香山,他的兄长也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彼时他才12岁。】
往事历历在目,至今回忆,依旧令孙中山感触良多。
没有父母,没有兄长,也很难有今日的孙中山。
无论过去多年,无论如今他身处何位,父母之恩,兄长之恩,他都不会忘却。
【后来,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归国,而后又往香港读书。也就在香港学医的五年间,他结识了杨鹤龄、陈少白、尢列等,这些人也成了后来最早跟随他的起义的一批人。】
【孙中山早年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颇多,后来他成功的成为了一名在澳门的华人西医。】
【彼时,华夏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他亲眼目睹着华夏民族有随时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毅然抛弃“医人生涯”,从而进行“医国事业”。】
忆往昔,孙中山感慨良多。
他一开始是没有想起义这回事的,他是想帮助清政府实行改革,渴望通过李鸿章诉说自己的救国主张。
然而李鸿章没有见到,他却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本性,靠那帮贪腐官员,还不如靠自己。
【孙中山希望通过李鸿章能使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然而清政府的腐败令他很失望,因而他决定推翻清政府。】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他决心“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自此,孙中山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清朝统治者很生气,可他们更多的无奈。
光绪皇帝痛苦的捂眼,他的一生受尽慈禧挟制,没有一天是能自己做主的。
他也曾有过雄心壮志,他想改革,他想救国,可处处受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一生不由己,与其让这个腐败的朝廷继续烂下去,还不如就此结束了。
他无法从慈禧的手中逃脱,那自会有他人去制裁于他。
他无法救国图强,自有他人去做。
“好!”朱元璋拍掌称好。
那啥清朝的,他老朱看着就戳气,被那些洋人欺负到这个程度,割地、赔款,一点血性都没,比之那宋朝还不如。
这样的朝代不推翻,留着干啥!
【从此之后,孙中山就全心全意的投身于革命,然而他的革命之路并不平坦,想要推翻清政府也没有那么容易的。】
【1895年,他率先在广州起义,但由于计划泄漏以失败告终,此后,孙中山也连接组织了好多次起义,皆以失败而告终。】
【而孙中山作为起义的人领头人,无疑会被清政府全力通缉,他不得不远走他乡,流亡海外。】
孙中山回忆了在海外的那些日子,很艰难,可以说屡屡遇险,好几次都差点命丧黄泉。
可这一切,从来不曾动摇过他的决心。
所谓革命,哪有一帆风顺的,哪怕这一条路上布满荆棘,他也要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前进才有成功的希望。
这不,最后不成功了嘛!
到成功的那一刻,回过头来看看,所有的一切磨难都是值得的。
【当然他在流亡海外之时,也不是什么都没干,他依旧积极筹备革命,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奔波在革命事业中。】
【他在日本的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阐述着革命思想以及策略。】
【而随着武昌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正式开始了。】
孙中山神色一拧,天幕终于说到关键处。
他前后起义大都失败,只有武昌起义成功了,而它的成功可谓至关重要。
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啊!清帝退位,民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