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两军会战在长勺 互有胜负持三年
作者:谦和   此去安都两万里最新章节     
    长勺
    赵军联营,中军大内,廉策端坐于帅案之后,目光深邃,眉宇间透露出沉稳之色廉策环视着座下众将,随即出言询问。众将各抒己见,经过一番讨论,营帐内的气氛逐渐凝固,最终廉策决定此番会战,以固守为主, 游斗为辅,尽力避免出城与汉军决战。
    然,素来以勇猛着称的上将李牧离,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如钟:“大将军,我军虽屡遭挫败,但士气可用,锐气未失。汉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正是我军反击之时。若能在其立足未稳之际,给予迎头痛击,必能重振军威,挫其锐气!”言罢,他目光炯炯,直视廉策。
    廉策闻言,眉头微蹙,心中虽有顾虑,毕竟连番失利已让赵军元气大伤,贸然出击风险极大。但望着李牧离、陆祖云等众将那一双双充满斗志的眼睛,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为赵国戎马半生的将领,每一个都渴望用一场胜利来洗刷连败的耻辱。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廉策缓缓点头,声音坚定而有力:“好!既然诸位都有此决心,本将便依众议。但切记,此战非同小可,务必谨慎行事,既要打出我军的威风,更要确保万无一失。”
    军策拟定后,赵军营中,随着一系列激励士气的措施实施,士兵们的脸上重新焕发了光彩,士气如虹,预示着一场翻身之战即将来临。
    ……
    而与此同时,汉军方面,昭苏将军在接到廉策集结大军的消息后,迅速作出反应,传令杨济道,两军合流,以雷霆万钧之势直逼长勺。
    不久,三十万汉军精锐在长勺之外摆开阵势,与赵军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对峙局面,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正当汉军上下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硬仗之时,赵军派出了一名使者,手持战书,穿越两军对峙的空地,直奔汉军营寨而去。
    ……
    汉军联营
    “宣赵军使者进帐!”
    在汉军兵卒的示威声中,赵军的使者,身披铁甲,手持廉策亲笔书写的战书,步入了汉军的中军大帐。
    “赵军使者,见过汉军主帅,此乃我家大将军亲笔手书,呈交将军。”
    赵军使者神色庄重,将战书恭敬地呈交。亲卫接过战书后,便呈到汉军骠骑将军昭苏面前。帐内,烛火摇曳,昭苏缓缓展开战书,细阅其内容,只见信中约定两军将于两日后,在营外荒野会战。
    昭苏读罢,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烁着战意:“好!本将应允了。”他声音洪亮,回荡在帐内,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随即,他下令全军厉兵秣马,好生休整,以备即将到来的大战。
    ……
    两日时光匆匆流逝,汉军与赵军各自做着最后的准备。
    决战之日来临,汉军主帅昭苏,车骑将军杨济道、尉迟驰、卫布仝、樊职阶、公孙止、徐宁、苏洵、曹知节、文奇、刘渊、严武、邱钊、邓艾等大小战将百员,依次列阵,各引兵马,气势如虹。
    赵军大将军廉策,左骑将军慕玄、右骑将军温崇、上将陆祖云、赵英忠、李牧离、慕毅、赵子亮、章宪、姜昌武、刘满、刘从益、廉贺、罗柏等将校数十员,亦是依次勒马站定,一字排开,军容严整,战意盎然。
    两军对峙,战云密布。
    昭苏与廉策策马至阵前,相隔两丈,互相对骂,言辞激烈。廉策怒斥汉军犯境,侵占赵土,言辞间慷慨激昂;而昭苏则反唇相讥,痛斥赵军昔日背信弃义,偷袭淮左,致使汉军柱石句付等数位良将战死沙场,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一番对骂,赵军在道义上似乎落了下风,但恼羞成怒后的战意却更加炽烈。
    “擂鼓!出阵!”
    就在这时,两军中的名将纷纷策马上前,欲以武艺高低一决雌雄。
    汉军杨济道、尉迟驰等率先出阵,赵军陆祖云、李牧离、慕毅等不遑多让。一时间,刀光剑影,枪戟交加,战场上响起阵阵兵器碰撞之声,以及名将们的怒吼、战马的嘶鸣。
    诸多名将,勇猛无双、武艺高强,走马酣战之时,令观战者无不惊叹。
    “擂鼓,全军突击!”
    “迎敌!”
    汉、赵两军士兵也按捺不住,纷纷挥师掩杀。骑兵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步兵则紧随其后,在各自主将的带领下,于错综复杂的战场上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汉军与赵军,两股强大的力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碰撞、交织,战况之激烈,自两国战场上,前所未有。
    ……
    自辰时至申时,这场战役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吞噬着无数英勇战士的生命。
    起初,廉策只是抱着试探之心指挥赵军踏入战场,却未曾料到汉军的攻势如猛虎下山,凶猛异常,将赵军一步步逼入下风。汉军的铁骑如狂风扫落叶,步兵则如铜墙铁壁,步步紧逼,令赵军难以招架。
    然而,赵军的悍将们岂是易于屈服之辈?
    慕玄、慕毅、陆祖云、李牧离、赵英忠等人,尽管已数次被汉军击败,但心中的怒火却愈发旺盛。他们怒吼着,带领本部兵马发起了殊死反击。
    这几人突如其来的反击,瞬间点燃了赵军的士气,其余将士见状,亦是热血沸腾,纷纷投身于翻身之战。
    ……
    战至正酣,战场的局势已经远远超出了赵军主帅廉策的预料。两军纠缠在一起,赵军想要撤出战场,已是难上加难。廉策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与汉军继续这场血战。
    天色渐暗,随着双方主帅的命令,两军各自鸣金收兵,回到了各自的营地。
    这一战,两军皆损失惨重。赵军上将赵英忠、赵子亮、廉贺、罗柏等英勇将领战死沙场,慕玄、姜昌武、刘满等二十余人身负重伤,兵马损失高达六万余众。
    而汉军方面,亦是损失不轻,兵马损失四万余,卫布仝、苏洵、刘渊、邱钊等将领不幸捐躯,樊职阶、公孙止、徐宁、文奇等人也受了伤,整个汉军上下,无不沉浸在悲痛之中,只是复仇之心更甚。
    ……
    “此一战,老夫看去,赵军略逊于汉军,再打下去,胜算渺茫,还是坚守相持为上策。”廉策看着战报不由得皱眉低语。
    ……
    三年后,长勺
    汉军、赵军相持三年,一边屯田一边作战,从当初两军比拼战力,逐渐变为汉、赵、两国国力储备的比拼。
    三年间,赵军选择坚守营寨防线,放弃与汉军进行大规模决战的想法。
    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战术,派出骁勇善战的李牧离、陆祖云等人,带领小股轻骑四处袭扰汉军,试图打乱汉军的部署,削弱其战斗力。而汉军方面,亦是针锋相对,派出了杨济道、尉迟驰、严武等人,各引数路精骑,与赵军的轻骑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双方互有胜负,战况僵持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