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第一次整军案
作者:琳琅岁玥   开篇激战1860最新章节     
    光绪十二年时,就在两江防卫军陆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编制改革后不久,海军陆战队也进行了类似的整顿,而且调整的程度更为彻底。
    原本在体制上师从陆军的陆战队,在经此变革后,其编制已经与陆军截然不同了。
    新编制仍然采取以四单位制为主体的结构,取消了“支队”级单位,而是与“中队”级进行了融合,并在最上级增设了“纵队”级单位。
    调整后,海军陆战队各级单位的编成,大体如下。
    最基层的是小队,由十二人编成。以一名军士长任小队长,配有一名小队副和十名士兵。
    小队之上即为中队,由一名中尉任中队长,另设有中队副一名。
    中队内辖有四个小队,还包含有负责通讯和其他杂务的直属勤务兵,共计五十四名官兵。
    中队之上为大队,共编有四百九十余人。
    每个大队设一名少校大队长,另有大队副一名,多名参谋,一个班级别的勤务队和四个中队,并编有一个类似陆军排级别单位的机关炮队。
    大队以上就是联队,由一名上校担任联队长,另设联队副和参谋长各一名,以及若干名参谋。下辖四个大队,外加一个尖兵中队。
    联队内另编有一个排级别的勤务队,还有连级别的野战炮队、机关炮队、工兵队等各一个,作战人员共计两千五百余人。
    纵队是防卫军海军陆战队中,最高级别的作战单位。纵队长为少将军衔,配有纵队副长和参谋长各一名,以及十余名参谋人员。
    每个纵队共有作战官兵一万两千三百余名,下辖四个联队和一个尖兵大队。
    并配属有连级别的勤务队和宪兵队各一个,营级别的野战炮队、机关炮队和工兵队等各一个。
    因为海军陆战队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往往能够得到海军战舰的火力支持,所以其内部并未组建专门的重炮单位。
    在常备兵力上,海军陆战队平时会保持有两个纵队的编制,共计两万五千余人。
    由于在光绪十四年间,大清的北洋和海对面的日本国,都在军备建设方面推出了重大的举措。
    因而到了十五年时,防卫军的陆海两军,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内部研讨后,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整军计划。
    参谋总部对两份计划进行了整合之后,形成了《十五年防卫军整军议案》。
    这份自防卫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整军议案,经过担任总参谋长的陆军大将陈经山之手,交到了防务司。
    并在这一年晚些时候,由防务司提交至两江年度司署会议,进行正式审议。
    在这份议案当中,防卫军针对目前两江周边的军事威胁,认为应该大幅提升两江的战力。
    以期将实力达到,在出现同时与北洋和日本交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有一定战力储备的水平。
    以此目标为基础,陆军和海军均提出了,应至少将各自武备的规模,扩大到北洋与日本之和的程度。
    其中陆军的计划是,利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将常备的野战部队扩充至十一个师又两个旅和两个骑兵师的规模,总兵力将超过二十万人。
    同时还要把后备部队扩大到,五个师、三个旅又两个骑兵师,平时编员三万五千人的水平。
    而海军则提出了一个,耗时五年的舰队扩充计划。
    要在这个期间内,全新购造两艘主力铁甲舰,四艘一等巡洋舰,十艘二等巡洋舰,和若干艘雷击舰艇等。
    且上述各舰均要采用西洋现行最新,最先进的式样。
    然而,在司署会议上,防卫军的整军议案甫一提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遭到了以财务司司长陈经恺为首的,一众要员的反对。
    对于防卫军扩军计划的反对之声,当然是源自经费预算上的考量。陈经恺等人对此也是慷慨陈词。
    他们认为,两江现在的局面来之不易,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抓住机遇,全力发展以经济领域建设为核心要务的各项内政。
    至于防务方面,他们认为防卫军现有的力量已经足够了,甚至比起江法战争时还要强盛许多。
    以这样的武备,应对眼下的时局,已然足够了。
    而且,他们觉得近年来两江的防务形势,很是平稳。军方所说的那些严重威胁,无非是为了扩军找寻借口的危言耸听罢了。
    甚至有人还提出,现有财政预算中的军费比例,已然较高,不讨论降低已经是很给防卫军留情面了,断没有再行增长的理由。
    面对如此的反对声浪,由文职人员主持的防务司,一时难以招架,便想到了引军中将领前来解说的办法。
    他们以为,这些战功赫赫的名宿到来,或许可以力压他议,促成议案得以通过。
    可是当陈经山带着陆军参谋长陈经恬上将,和海军总长吴山上将出现在会场的时候,却立刻引来了更多的非议。
    这一次,许多原本对整军议案并无明确意见的人,都纷纷倒向了反对的一方,其中就包括外务司司长林东方。
    林东方的态度转变,倒是与他负责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关系。而是对将军们出席司署会议这件事,做出的强烈抗议。
    在他们的心中,司署会议是两江当局最高级别的政界决策会议,也代表着两江自治后确立的行政体制,是极为神圣的。
    而在这个体制当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就包括了现役在职的军人不得参与政事这一项。
    确立这项原则的意义,不言而喻,无可厚非。甚至为了符合此项规定,就连防务司上下都要由文职人员来任职,包括司长在内。
    因此,这几位屡经烽烟,战功赫赫的将军的出现,非但没有给整军议案带来丝毫助力,反而遭到了激烈的抨击。
    可以说,防务司这次是使出了个昏招。由此看来,《十五年防卫军整军议案》再难被两江当局所批准了。
    就在诸位将领们在会议上颜面扫地,又对议案心灰意冷之际,还是具有最终决策权的陈济怀亲自出面,才使得这件事情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