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事件
作者:琳琅岁玥   开篇激战1860最新章节     
    在防卫军的压迫之下,京城里的满清朝廷再一次陷入到极度的恐慌之中。
    而且这时,驻于京北狭长通道上的清军主将铁良,再度发来急奏,以措辞急切以致激烈的口吻,建议朝廷速定决断。
    否则两江军队若继续袭来,以铁良手中的战力根本无法有效坚守,届时京城必将陷入重围,后果堪虞。
    两日后,坚持耗在阵线多日的良弼所部,终因伤亡过重主动退出了防线,撤回到临榆近边。
    在其退走之后,防卫军第二军一部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慢悠悠的占领了这些被遗弃的阵地,之后继续向东缓慢的压去。
    在此情况下,荫昌、善耆和毓朗等人认定临榆无法坚守,在商议之后决定弃守,带着万余清军直接退守山海关。
    就这样,在多尔衮率领八旗大军迈入山海关的二百五十六年后,清军再次回归起点。
    只不过当年,他们是强势崛起的一方,是进攻者的角色。
    如今却即将被赶出关外,变成了困守危局的一方。
    这攻守相易之间,不禁令人感慨。
    只不过,此时京城里的满清朝廷,可是无暇顾及这些。
    眼见大势已去,京师已然无法继续坚持下去,他们最终接受了领军将领们和沙俄公使的建议,紧急退往关外东北,以图后报。
    随即,光绪皇帝发布明诏,宣称两江陈济怀等人为叛逆,号召天下共同讨伐。
    当日,以两宫为首的满清权贵们,有能力追随出逃的旗人们,还有一些依旧抱有死忠之心的汉臣们,拖家带口的往北离开了京城。
    他们沿着顺义、怀柔、密云一路北逃,又在兜了一个大圈子后,最后逃向了奉天,其间的仓皇凄苦,毋庸细说。
    清帝离京后的隔日,防卫军第一军所部开进了四九城,大清曾经的帝都,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交接。
    入城之后,防卫军各部严守军纪,城中各坊巷皆能保持安定,各处宫宇古迹府库文珍也得到了很好的守护。
    京师在渡过了最初几日的战栗不安后,很快就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接下来,在大清君臣们通过以后,他们所经的北逃通道,陆续被防卫军收占,并且还继续进占了承德府西南部包括热河在内的大片地域。
    满清势力自此终于被彻底的驱逐出关外了。
    到了这个时候,清廷君臣在回顾这几个月发生的大事小情,依旧茫然,也实在想不明白,怎就会事及至此。
    到目下为止,不过数月的时日,大势竟急转直下,以至大清失去了经营两百余年的中原江山。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若说曾经掌控皇权如戏耍般容易的老佛爷慈禧太后,在内部玩弄权柄制衡朝臣方面倒是得心应手,可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外国乃至地方势力时,就失去应对的实力,只能倚仗信任的重臣来协调内外关系。
    当大清对外屡败,中央与地方间实力彻底失衡之后,满清权贵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又掀起了一波重满抑汉的浪潮,实则加速了其自身的衰亡。
    面对国家的颓势,慈禧也别无良策,只能对满臣们的“自救之法”予以了默许。
    这导致了在短短数年内,大批汉臣汉士被排挤出了朝堂,在削弱了清廷实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慈禧的控局能力,大清在面临危机时也是一再失措。
    在去年冬月乱起之时,朝廷自讨可以轻松平定。谁料两江却以此为借口,出兵发难。
    是时,清廷因过于信赖其倾力编练的新陆军,以为可以据此与两江抗衡一二,可结局却是清军连续惨败,根本无力抵挡。
    于是,满清又打算在京中耗下去,期待各省督抚能够起兵勤王,或者外国势力能够予以干涉。
    可是几个月下来,等到的却是两江陆续控制了各省,各地名宿还在陈济怀的号召下纷纷赶往江宁共同谋事,其中就包括了张之洞、刘坤一等人。
    至于洋人,更让大清失望,除了沙俄等少数国家以外,都偏袒两江或持事不关己的态度。
    而沙俄,也因其提出的条件过于惊人,不想就此沦为傀儡的满清朝廷,未到末路不敢轻易接受。
    朝中此后,除了乱哄哄的争吵和推诿,便再无他法。如此耽搁下来,终成今日之势。
    另一方面,两江终于控制了传统的中原大地,接下来行改天换地之举,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为了安定内外,这个必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还不能拖延得太久,宜当早决。
    于是,在经过与前来江宁的各方人物讨论详商之后,1900年5月9日,农历庚子年四月十一日,陈济怀发表正式宣言,并向列国发出照会,宣布即日成立华夏共和国!
    华夏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元,以江宁为临时首都,从此改称南京,还将5月9日定为共和国的建国纪念日。
    新国家的运作,暂以升格后的原两江各机构代为执行,由原两江总督陈济怀出任共和国临时总统,统管全局。
    同时宣布,原大清被彻底取缔,华夏共和国将承接原大清的一切法定国土和所有权益。
    关于对外约章,华夏共和国将承继原两江与列国签订的一切条款,并可重新修订。
    而原大清与列国所订条约,若不违背原两江订约原则,亦可予以承认,否则务须重议重订。
    华夏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与原两江交好的美国和暹罗便宣布予以承认,彼此间重新确立起大使级外交关系,成为第一批承认华夏的国家。
    接着,在当月内,英国和日本也先后承认了华夏。
    法国、意大利、荷兰和奥匈等国也表示欢迎华夏建国,并在次月相继予以承认,重修建交。
    对于华夏共和国建国这个大事件,怀有复杂心情的德国,则落在了后面,直到见到大多数国家都已接受,才扭扭捏捏的随了大流。
    就这样,宣布建国的当年,这个世界的主要国家基本上都已经承认了全新的华夏共和国。
    在大国之中,还未完成这一步的,就只剩下沙皇俄国这一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