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中立贸易
作者:琳琅岁玥   开篇激战1860最新章节     
    无论是林东方,还是继任总统之位的陈沅琪,都明确了华夏将在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态度,并且严肃声明各国不得对此有侵害的行径,否则后果自负。
    在万千期盼之后,却等来了东方大国如此表态,瞬间在这个平行世界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诸大国对此的反应更是各有异同。
    其中同样尚处于中立状态的美国,对华夏的决定表示了欢迎,而一直以来付出了很大努力试图拉拢华夏的欧洲列强们,则皆感扫兴,但程度却有所不同。
    对于英法等协约国集团成员来说,在对华夏的决定感到遗憾之余,倒也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只要华夏没有加入到与他们敌对的阵营当中,至少让这些国家觉得,已经达到了基本上的外交胜利。
    于是他们便纷纷向华夏表达了,对其所持立场的理解,并且声明一定会严格的遵循国际惯例,坚决尊重华夏的中立。
    随后英法等国又迅速的转变了思路,开始了尝试在军事领域以外,寻求与华夏开展其他方式合作的努力。
    相较之下,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集团方面,对出现这种局面的感觉,就只能用懊丧来形容了。
    因为随着这场战争的持续,在欧陆的主要战场上,从最初时同盟国方面占据场面上的优势,已经逐步发展为交战双方在总体上陷入僵持的态势。
    战争在一开始的时候,准备更为充分的德军,利用其国内高效的动员体制在西线战场发起了凌厉的攻势,抢占了先机。
    然而接下来,在比利时和法英军队的阻击下,德国人在战前便制定好的,旨在完成速决战的“施利芬计划”最终遭到破产,攻势陷入停滞。
    此后交战双方互有攻守,但都无法取得期望中的突破,逐渐由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两边在进入1915年后,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地区形成了对峙。
    西线的僵持对于德国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德国没能实现迅速击败法国的战前规划,又在东线的沙俄出乎意料的提前投入作战,侵入东普鲁士后,终于陷入了其最不愿意看到的两线作战的局面。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了德国的铁杆盟友奥匈帝国的身上。
    当意大利见风使舵的加入协约国集团参战后,奥匈便不得不与其在两国交界的阿尔卑斯山一带,开辟了新的战线。
    从此,奥匈除了要在东南的巴尔干方向,与塞尔维亚等国继续进行着缠斗,还要同时在东北边的加利西亚地区,面对着沙俄庞大的军团。
    现在再加上西南边的意大利,让奥匈的受敌面甚至还要更多于德国,也迫使德国只得出兵来协助其作战,以稳定盟友的局势,确保其不至于崩溃,当然这实际上就等同于分散了德军的力量。
    在外围战场上,同盟国集团更是丧军失地,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相继被协约国夺占。
    德国海军部署在世界各地,担负着袭击敌方海上交通线任务的巡洋舰等舰只,皆陆续被击破,损失殆尽。
    欧洲以外的这些战况,虽说从表面上看左右不了战争的大局,但对民众的士气影响不小,同时还会从长远角度潜移默化着战争的走势。
    对于同盟国集团来说,似乎唯一的好消息就是,沙俄和意大利的军队战斗力孱弱,让同盟国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可是只要这两个敌人,特别是沙俄坚持不退出战争,对于同盟国来说终究仍是巨大的牵制,需要从根本上想办法解决。
    总而言之,当1915年华夏最终宣布严守中立时,战事虽然在总体上落入了僵局,实则对于处在欧陆中心地带的德奥两国来说,也就意味着无法打破被多面夹击的困境,和来自协约国外线的封锁。
    因此,若战争持续下去,从长远来看,对于被困在内线,难以获得海外物资的同盟集团,是很不乐观的。
    所以德国才更加热切的盼望着华夏的加入,以此从外部打破协约国的壁垒,来扭转同盟国日趋被动的局面。
    只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对华夏抱有的期望越来越高,可当失望的结果来临时,也就更加感到痛彻。
    当然,在这之后,直到战争彻底终结之前,坚韧的德国人还是会想尽办法,继续尝试着各种让华夏加入己方阵营的努力,能否如愿,不妨拭目以待。
    不过至少在眼下,华夏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已然确立,而且表现得十分坚定。
    同时,陈沅琪领导下的华夏政府,还明确的表明了愿意与所有交战国家展开中立贸易,并且不设任何限制和歧视的立场。
    对于这一点,参战各国皆表示了十分的欢迎。
    因为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延长,各交战国在巨大的消耗面前,都渐有力不从心之感,急需大量且持续的物资补充,尤其是军火和其他工业制成品方面。
    虽说参战的英、法、德等国,都是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当中,随着人力的海量损失以及动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战各国大量的包括熟练工人在内的精壮劳力,皆被陆续征募投入到了前线,严重的影响了后方的生产。
    再加之战火对物资的吞噬速度实在惊人,让这场战争最终的走势,在很大层面上将取决于交战双方各自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补血。
    从这一点来说,欧洲战场以外具有较强工业实力的国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在当前的世界中,像这样的国家就只有美国和华夏,日本也勉强能算上是一个。
    其中日本本身就属于协约国集团,美国的偏向性也在逐渐的明显化,这就是欧洲列强们,都一直在努力争取华夏加入己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尽管华夏愿意继续保持与所有参战国之间的贸易,但实际上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能从中得到的实惠却是大相径庭。
    原因依旧是由两边的地缘位置所决定的,只有身在外线,掌握着制海权和航运自由的协约国集团,才能充分享受到贸易带来的输血。
    而处在欧陆中央,被敌方封锁着的德奥同盟国,却难以获此便利,除非他们能想到更好的把物资运到己方国内的良策。
    【唉,近来家中事牵扯不少精力和时间,更新只能尽量保证,请读者见谅。
    再过一个月,本书就将满一年了,其实故事内容也已日近末尾了。
    提过多次的是,本书实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旧念,并不很在乎其他,但文中所涉及的资料和数据一定力求严谨,故而反复查证耗时颇多,成文进度难以再提高。
    另外,应一些读者的要求,最近会抽时间把本书开头之前曾删除掉的章节进行整理,集中在本卷末尾快速发出,或许能弥补一些缺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