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拐带卢植和蔡邕
作者:忆与卿书   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最新章节     
    刘景苦笑一声:“不敢再过烦劳父皇,儿臣只准备请两位先生。”
    刘宏说道:“是哪儿两位贤者?”
    “儿曾听闻,卢植卢尚书性格刚毅,有高尚品德,常有匡扶社稷,救济世人的志向。他曾拜大儒马融为师,并引荐郑玄为同门。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而不局限于前人界定的章句。”
    “再者,熹平四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拜卢尚书为九江郡太守,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后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也是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于是再拜庐江太守。”
    话毕,刘景看向刘宏,问道:“父皇,儿臣所说,可是正确?”
    刘宏点头道:“自然是这样。”
    “这般文武兼备,德操高尚,精通兵法的大儒,儿臣钦佩的紧呐。”
    “啊哈哈哈哈,好,既然景儿有意。”
    “卢植。”
    卢植一脸正色地出列,一丝不苟的行礼。
    回道:“臣在。”
    “朕这长子刘景可入的你眼?”
    “禀陛下,秦王殿下,年少聪慧,温文儒雅,陛下有此佳儿,老臣颇为欣喜。”
    刘景则是一直观察着这位老先生,只见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虽年近五旬,但浑身上下却依然充满热情与朝气。
    不由得暗自称赞。
    “既然如此,朕就封你为秦王傅,负责秦王的日常学习,帮秦王打理封地事宜。尚书以为如何?”
    卢植当即拜道:“谢陛下信任,老臣定殚精毕力教导秦王殿下。”
    “好!”
    “景儿,你还看上哪儿位爱卿啦?”
    “回父皇,听闻蔡邕是天下闻名的大儒,所以儿臣想请蔡大家来教导儿臣经学。”
    刘宏面色突然变得十分尴尬。
    “咳咳,这,这,蔡邕啊。”
    “景儿啊,我大汉独尊儒术,有那么多的大儒,精通经学的可是不少,怎的就看上那老夫子了?”
    看着刘宏纠结的样子,刘景有些疑惑。
    这时陈纪眯着眼睛,带着一丝笑意说道:“秦王殿下,蔡大家犯了过错,本应处死,但陛下仁义,留其性命,流放朔方郡了,遇赦不赦!”
    刘景心中一惊,还有这事!
    刘宏拉着脸问道:“景儿为何指名道姓要蔡邕来教导你呢?”
    刘景老老实实地回道:“只是听说蔡邕对历史颇为精通,儿臣以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卢公在,我可以明得失,而若是有蔡大家在旁,可以让儿臣把握好施政的策略,不至于太过偏颇。”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好啊,好一个以人为镜啊!!!”
    张温激动地称赞道:“秦王殿下年纪尚幼,竟有如此体悟,臣实在汗颜!”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秦王殿下竟欲以老臣为镜,真老臣之幸也。”
    此言一出,就连忠正耿直、古波无惊的卢植也激动了起来。
    或许他卢植可以因为秦王的这段话,而名留青史啊!这让宦场沉浮半生的卢植如何不动容呢!
    袁逢听到刘景的解释,才真正重视的注视了刘景一番,这秦王,心中有沟壑,不简单!
    看到群臣称赞,刘宏也龙心大悦,他连声道:“好,讲得好。”
    不等刘景开口,刘宏便直接说道:“罢了,既然景儿想要蔡邕做自己的经学老师,那就蔡邕吧。”
    “张让,拟旨。”
    “喏。”
    “免除蔡邕罪责,命其克日启程,到秦王府就职,就...就先做个秦王府博士吧,负责教导景儿经学。”
    “老奴这就去办。”
    “派一队人马前去宣旨,对了,诏书加上一句,命蔡邕收到圣旨,即刻启程,不得迁延。”
    “喏。”
    “景儿,可还有事?”
    “儿臣无事了。”
    “众爱卿,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百官迅速整理好站姿,准备下班。
    恭敬道:“臣等无异议。”
    “那便退朝吧。”
    “臣等再拜陛下,恭喜秦王殿下!”
    刘景回上一礼,百官退去。
    刘宏趁机喊上刘景,“景儿随朕到后园走走”。
    “喏。”
    ......
    今日,刘景一朝传名,誉满天下。
    处处都在传扬刘景朝堂所言的以人为镜...
    ......
    “景儿,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刘宏颇有些不舍的问道。
    刘景沉默片刻,说道:“事不宜迟,汉室有难,早一日做准备,总是好的。”
    “那就是今日就要走?”
    “今日,我准备带卢师和皇甫老将军到雒阳驻军中挑选弘农军和秦王卫队。”
    刘宏默不作声,父子二人就这么漫无目的的在御花园中行走。
    许久之后,刘宏长叹一声:“也好,雒阳人多眼杂,终不是长久之道。”
    “卢子干为人正派,朕贪图享乐,虽不喜欢他,但有他辅佐你,朕还是放心的。”
    刘景噗嗤一笑:“父皇不用担心,除了卢师,还有皇甫将军相助,孩儿的安全还是不成问题的。”
    刘宏不置可否,反问道:“你还有什么想要的人吗?朕可以想办法慢慢将他们安排到你的辖区做事。”
    刘宏只是简单的提上一嘴,毕竟刘景鲜少与外界交流,即使聪慧,又识得几位贤才呢?
    不料刘景还真的说道:“还真有几人。”
    刘宏转身看了刘景一眼,眉头一挑,道:“说来听听。”
    “听闻父皇麾下有个尚书郎,叫做钟繇,听说他很有才干,今年似乎已经三十多岁了。”
    钟繇?刘宏有些印象,光禄大夫杨赐和谏议大夫马日磾似乎都对这人有过称赞。
    于是深深的看了好大儿刘景一眼,这小子从哪儿搞得消息来源?
    刘景则是完全没发现意味深长的刘宏。
    而是接着说道:“何进大将军麾下有个门客,叫做荀攸,被父皇封为黄门侍郎,孩儿倒是觉得他挺有才华,哦,他有个叔叔,也不错。”
    刘宏平淡的‘哦’了一声,随后问道::“荀攸似乎也快30了吧,他叔叔多大了,叫啥名啊。”
    “嗐,他叔叔荀彧,听说比荀攸还小个五岁呢,有人称他为王佐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