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刘景无奈,放弃移治长安
作者:忆与卿书   我在三国当皇帝,被后世直播日常最新章节     
    待到众将言毕, 文臣也开始登场。
    钟繇先行出击,言辞切切,中心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议刘景留守宜阳。
    “大王,现在的宜阳,横跨洛水,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百姓人口众多,荒废之地改良田万顷,此诚为我秦王府霸业之根基也。”
    “大王啊,宜阳南接伊河,有陆浑关为屏,北拓新安、渑池之旧界,连接河水,于东又有函谷关扼守谷水之道,大王东出,或者防贼西进,都有先手之利。”
    “西方两侧又有巍峨的熊耳山与崤山为屏障,战略纵深可谓得天地之独厚,是进可攻,退可守,大王为何要舍弃巨宝,而择暗淡之珠呢?”
    荀彧也一脸严肃的说道:“大王,长安位之我大汉西塞,凉州久乱不止,羌人与北方又时常扰乱秩序,前两年又是蝗灾,又是地龙翻身,现在的长安残破不堪,人口多则十万,怎能与王都宜阳相提并论!”
    荀彧很着急,眼看着宜阳蒸蒸日上,一派盛世之景,荀家虽然才来不足三个月,但也完全没有了刚刚搬迁的忐忑,开开心心的融入其中,老爷子过得也舒心,每天读书逗鸟,看着都年轻了许多,现在你说要离开!
    不行,绝对不行!!(达咩!)
    荀攸也悠悠哉哉说道:“大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那时候的秦国,可就是因为打下了宜阳,才有了东出的通道啊。”
    荀彧想了想,又意味深长的补了一句:“况且,大王可是秦王啊。”
    刘景本来听着众人的分析,还认可的点点头,直到荀彧的最后一句,给他cpu干烧了。
    “孤是秦王,秦地中心在三辅,孤移治长安,有何不可呢?”
    陈宫看不下去了,出来替刘景解惑,先是苦笑一声,然后道:“大王,长安虽然被皇室遗弃多年,但宫庙宗祠俱在,而且长安可是我大汉西都啊。”
    荀彧接着开炮:“大王岂不闻,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乎。”
    刘景恍然大悟,自己是秦王,如今又移治长安,这让待在雒阳的朝廷怎么看!
    就算是不说别人,就司隶校尉张忠这条贪婪地疯狗,也会找机会给自己上眼色,而且还有待在最后边露出毒牙的董太后。
    刘景面色一阵变换,最终还是叹息一声。
    “罢了罢了,长安苦难,孤想移治长安,也是因为凉州久乱,异族虎视眈眈,孤想直面贼军,做到皇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周瑜和徐庶跟在刘景身边久了,倒是琢磨出了点味道,但是俩人往后边一猫,也不出声。
    他俩是大王嫡系,只需要等大王作出决定,无条件支持便是。
    当然,二人也觉得经略三辅合该,但移治长安,早了点...
    除了上边的想法,刘景还是准备学习秦汉两朝类似的崛起方式,毕竟关中的地缘优势真的太大了,完全的造就了长安的辉煌。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陕北还是水草丰美而茂盛的草原,南边是四川粮仓,西边就是陇西大山,只待天下大乱,坚守住潼关,便能成就万世之伟业。
    而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可以称得上是王座的天然基石了。
    但是刘景也不是那种不听劝的人,毕竟常言道,听人劝,吃饱饭。
    宜阳在某种意义上(关中陇西得先在刘景手中掌控),也是不错的,地理位置也很优渥。
    所以这次刘景将想法又放回了心底,先埋藏起来。
    虽然有些无奈,但还是决定先放弃移治长安。
    把三辅之地先巩固好再说,毕竟自己的身上还挂着一个凉州牧的职位。
    河西走廊上的四郡之地,那可是大汉南塞军事体系中的重要军城,更是极好的牧场,是大汉优质的养马地,刘景已经馋了好久了。
    得找个时间,提出来,把凉州叛乱的逆贼和趁机生乱的山匪都给平了,嗯,凉州的官员也要重新换一遍,这样开来我还得搞点储备干部...
    要不要让锦衣卫渗透一下,再点一把火,把凉州逍遥几百年的大族世家彻底毁灭以后,在经略凉州呢?这又是一个问题。
    不过荀彧、荀彧、钟繇 他们都是大家族出身,定是心向世家的,我若是动了士族的蛋糕,怕是会和众文武离心离德啊。
    刘景抬起头,沉思良久,不妥不妥,就是要对付士族,也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再忍忍吧,等孤的大中小三阶学校铺天盖地的时候,就是你们世家终结的日子了。
    世宗皇帝靠着世家大族的支持,中兴大汉,但层出不穷的士族,错综复杂,联系紧密。
    也可以说,后汉在建立之初,就给大汉埋下了很多隐患啊!
    刘景在桌案上缓缓写下三个字---龟、怂、忍...
    为了防止生乱,孤就让你们再蹦跶一阵子吧。
    众文武见到刘景表情变换,抬头低头的,但是一言不发,现在又突然在竹帛上写了些什么?
    众人心情忐忑,不知大王心中所想,也不敢多问,只得呆立两侧,等候刘景吩咐。
    刘景停下思绪,发现众文武都在恭敬的站着。
    刘景:...
    “众卿,还有要事要奏报吗?怎的都在此处站着啊?今儿不管饭。”
    众文武:...
    (老六吧你,你也没让我们走啊。)
    (哼,老夫才能吃多少,一顿都管不起的吗?)
    群臣哪儿敢顶嘴,秦王虽然年幼,但偌大的基业却是自己亲手造就的,威严十足,大权在握。
    众人只得讪讪一笑,随后轰然离去。
    荀彧、荀攸、钟繇则是聚在了一块,同往天然居而去。
    今个秦王的心思不好琢磨,虽然秦王说是要镇守国门,直面贼寇,但绝对不是简单地‘皇子守国门’,所以他们要一同分析分析。
    陈宫?哦,那可是秦王的嫡系,一手从乡里提拔起来的,所以还是别喊他了,省的引发误会。
    徐庶、周瑜?有点小聪明,但在他们眼中,还是俩小屁孩。
    别的都到各地任职,做一郡主官了。
    至于武将,那就算是,都是吃秦王皇粮的,大多数将领都是秦王提拔于穷苦之中,没什么世家子,可以说都是死忠粉了。
    而且就他们那长满了肌肉的脑子,想来也转不过来弯...
    ......
    “呦,这不是荀文若吗?”
    “哈哈哈,公达和元常也在啊。”
    荀彧三人看向路边,眉间浮现一丝喜色。
    “奉孝!”
    “志才~”
    荀攸也快步上前,拉住二人的手。
    “你们两个怎的也来宜阳了。”
    郭嘉笑意盈盈:“国家纷乱,嘉只是找个地方,过点小日子。”
    巧的是半道碰上了志才兄长,便结伴同游了。
    钟繇抚掌大笑:“你二人莫不也是来投奔秦王的吧。”
    郭嘉正色道:“嘉居于宜阳多日,深切关注秦王治政,嘉只能说,秦王者,大才也。”
    戏忠点头称是:“不错,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单看宜阳所在,一派盛世之景,秦王,真治世之贤王,乱世之明主啊!”
    荀彧也很是感慨:“将来若朝局生变,定天下者,必秦王也。”
    “莫在此处了,今日我等在天然居定了个雅间,如今大日已高,想来众位都未进食,不如与我等同去饮宴,谈天论地,岂不妙哉!”
    郭嘉和戏忠听到能到天然居蹭饭,眼光闪烁,当即说道:“速去,速去。”
    “记得点上几杯仙人醉,与我尝尝,嘉囊中羞涩,馋了许久了。”
    “啊哈哈哈,好你个郭奉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