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70、80后而言,很多人来自于农村,不像现在的城镇化发展,很多农村人都纷纷涌入城镇,大部分农村人进城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当年上学的时候那可是相当的热闹。就拿米云回忆的湖南某个乡镇的的村办小学校而言,那时候都是热闹非凡,教室和学校不断扩建和修葺。
在90年代里,米云的记忆中学校里那可是相当热闹,不仅有小学部,还有初中部,学生们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义务教育。
每当上学或者下学的时候,村子的主要道路上总会看到三五成对的小学生们集结赶往学校,一路上大家打打闹闹,嬉嬉笑笑,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候的笑容是天真无邪。而当这些人长大成人进入城市之后,他们的孩子也离开了故乡,剩下的大多数是离不开土地,或是家庭各种原因。
作为80和90年代的一员,马上就要奔四了,看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上班回家,给孩子们复习辅导功课,却不曾忘记自己童年读小学的时候读过的那些课文。现在回忆起来,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回忆。
记得当时进入小学一年级,拿到新课本的时候,那种心情真是无比的兴奋。那个时候的孩子比较都很纯真、甚至有点羞涩,不像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见过世面的,一点也不害怕。每学期发新书本,同学们都会用废旧报纸来包书皮。
米云记忆中,小学四年主要就是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数学教材可能记不住什么了,但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经典篇章,很多朋友可能还会残留一点记忆,像某一篇课文是《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篇课文现在仍然有在使用,但是回忆当时的场景,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如果上面那篇课文印象不是很深刻,《蒲公英的种子》总会勾起你的回忆吧?这篇课文至今仍然记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这几篇文章,《小猴子下山》,《猴子捞月》,《司马光》,《曹聪称象》以及《小猫钓鱼》。回忆上课的画面,老师是不是经常提醒某某没认真听讲,叫哪个同学站到后排听讲呢?记得那时成绩好的同学都能很快的背诵课文,而智力稍微差点的同学总是背诵不了,放学的时候被老师留堂,一定要在组长或者老师手里背完才能回去。天色已晚,还免不了一顿打手板,各种书面处罚,恨不得马上跑回家去。
《小猫钓鱼》这篇文章最能勾起童年的回忆,小猫三心二意的举动,一直都会被大人用来教导孩子们要专心学习,米云经常跟着大人或者一帮小伙伴去河边或者池塘边钓鱼。只要到了周末,米云就会和小伙伴挖好蚯蚓,拿好竹子制作的简易钓竿去钓鱼去了,完全不在乎家庭作业有没有做完,直到第二天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才发现,昨天的作业又没做,最后就免不了罚抄作业了,那个年代的作业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主要是娱乐为主,学业比较轻松。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语文课文内容,还记得多少文章,勾起了多少回忆,几十年过去了,有没有热泪盈眶,无限感叹,岁月不饶人,看过这些课本的基本上都是奔四的一代人了。
回忆小学故事,除了上面的语文课本介绍,米云还想补充和更正以前的部分记忆,因为与事实有出入,米云的回忆日记,大部分都是米云自己猜测和推断写出来的内容,因为过了三四十年,米云的记忆片段可能不会那么准确,年少的记忆,米云可能也不能完全记住,很多事情的记忆可能会有少许的出入,小时候的视角看问题可能也会不那么准确,后面又咨询过父母,提到了部分小时候的事,有很多人和事,米云比父母都记得清楚,但因为幼小,十几岁发生的很多事,米云自己也不能完全记得清楚,尤其米云六七岁前的记忆。
米云首先更正的是,米云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的一年级,90那个年代的农村小学都没有幼儿班,至少米云念书的时候没有幼儿班,是米云后面几年后才开始开设幼儿班教室,当时学校上面有政策,村小学应该要开设幼儿班,小学校长委托母亲物色幼儿班教师,母亲也是找了很久,最后挑选了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子当了幼儿班老师。
母亲回忆,刚开始请幼儿班老师,那个幼儿班老师没有信心来当幼儿班老师,怕教不好孩子,反正最后就被母亲做工作走马上任了,那个幼儿班女代课老师最后嫁给米云家右边的邻居家,村小学的最后六七年才正式开设了幼儿班,米云记忆中自己是上过幼儿班的,父母两人都确定米云没上过幼儿班,米云也就只能默认没上过了,因为就是近三十年发生的事,米云只能简单回忆,不能描述太清楚。
米云再想回忆补充的就是村小学的整个场地和故事,有限的回忆,不能回忆的太清楚明白,要避嫌。学校旧址就是村坟山遗址,肯定错不了,母亲说叫义庄,就是古代存放骨灰的场所,村里人和鬼子都埋了不少,尤其是学校旁边的那边沙地原来也是河流,解放前被鬼子抛尸进河里不少,米云推断应该是外公说给子女听的,母亲才会知道解放前几十年前的事。
那条与湖北交界处的河流,是母亲一辈们抓鱼的场所,在米云出生后基本被填平变成了耕地和宅基地,只不过当时的村民很少能知道五十年前发生的事,三大队原义庄的村坟地解放后才建成学校,米云推测的是只有70末的村里人才在本村上学,我们父母辈都可能要过河去外村上小学。那个外村小学旧址现在已经是民房了,米云今年去农村吃酒席,经过学校旧址的时候,已经变成民房了。
小学的伙食费回忆米云记得一点,学费就记不得,父母没有提过,村里小学的伙食费一直都是由学校老师代管,直到近十年村学校的消失,才正式退出,各行各业都有伙食费,有单位食堂的人都有专门管后勤伙食费的人员,多少都会有一点毛利,能吃一点点小回扣。那个年代的小学学生都会搭餐交伙食费,初中也是,米云到高中阶段,才开始用钱买菜买饭,正式的精打细算打理个人的伙食费。
村小学的伙食费,一直是由一个老师代管,校长和母亲是堂妹关系,代管的老师也是同姓,三个老师都同姓,那个年代的老师基本上都有三四个子女,养家糊口比较困难,一半时间教书,一半务农和做小工养家,那个前辈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赚钱养家,经常迟到早退,校长舅舅就有点不舒服,收回了学校的伙食管理权,主要平时学校用餐的菜不好吃,就轮流管理伙食,学生的早中两餐伙食费是四两大米,两餐各二两米,学生交大米给学校仓库,学生自己在家带菜过来就白米饭吃。那个年代一餐二两米算多的了,平时在家都可能达不到这样的伙食标准。
那个前辈老师管了十年伙食后,后面十年的伙食费用就是老师轮流代管,伙食费主要就是老师吃的菜和学生吃的米饭两样。伙食费基本上不可能中饱私囊,因为就买点荤菜,偶尔买点鱼和肉,蔬菜学校里面可以自给自足,每天四个老师的教职工伙食标准就是总共两三元钱,每天都有记账,如果降低伙食费标准,老师们就会有意见,经常抱怨伙食差,一天两三餐两三元钱的标准确实难以贪污,再贪就会换伙食管理人,一般主要是早中两餐,晚餐很少,偶尔煮个面条,一般老师们一周一两次晚办公。
米云母亲也管过几年伙食,米云母亲16岁就在学校教书,除了在县城进修学校学习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村学校里教书,村子全部搬迁走后,母亲才会到乡里的十几所小学轮流任教。母亲亲口讲述的,学校老师的伙食费基本上占不到便宜,几个老师每天人均五毛钱的荤菜标准,没法再扣,如果管理伙食费的再搞名堂,那老师在学校的两餐基本就吃不上什么菜,吃不上一碗饭,老师们会集体吐槽伙食差。
学生交的粮食每学期还是会有结余的,因为可能有节假日,不定时的放假,天气原因,还是其它法定假期,那个年代的法定节假日算的没现在精细,一个月都是按二十五天左右用餐的标准粮食,老师们吃的也是学生上交的粮食,学生一餐二两米也吃不完,米云记得小时候一搪瓷缸米饭就能吃的饱饱的,都是蒸的白米饭,自带粮食和饭缸,主要看菜,而且蒸米饭的厨师不一定刚好给每个学生都放二两米,都是肉眼抓一把淘好的米放进几百个饭缸,一个饭缸放一两五的大米就差不多了,不可能用量杯去匀米,完全凭肉眼撒米,米云就见过父亲给学生饭缸匀米。
米云父亲在学校也做了两年饭,后面没有课可代课的时候,米云父亲是湖北那边的初中教师,到湖南这边教书没有编制,只能在全乡十几所小学代课,父亲也不喜欢教书,后来干脆不代课了,米云念五六年级的时候,米云父亲就在村学校帮厨。那时候米云母亲不在村里教书,出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去了,米云记忆中,母亲在米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都是在外面进修学校学习。米云自己小时候就多次去进修学校,还住过几晚,进修学校原校区后来给了二中,后又给了实验小学。只能说历史发展变化太快,很多人和单位在近二十年都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米云母亲说过,买菜的伙食费很难占便宜,米云母亲就管过几年,但学生上交的粮食肯定会有结余,就看结余多少的问题,因为学生可能因为请假,或者节假日,满额度上交的粮食不可能退回给学生,那个年代法定和临时休假日都没法计算精确,学生上交粮食是一学期一上交,因此每学期学校的粮仓都可能会结余一点粮食,就是多少的问题,少的话,粮仓管理人和学校厨师可以各分百斤以内,基本上够一家人吃上好几个月了,余粮比较多的话,就是学校老师均分粮食,人均一百斤左右,就是在学生每人每餐二两米的标准上,稍微减少一个指甲的米粒,百来个学生一天就能结余几斤粮食,一学期就能结余不少粮食,学生也会吃的饱饱的,就当粮食损耗了。学生家长也不会想太多,计较太多,相当于请老师每天吃两顿白米饭。
米云在想,不是村里的学校有这些油水漏洞,乡里其它十几所小学可能都有,甚至油水更多,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油水漏洞,只要有人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故事,初中学校也应该如此,米云上初中的时候,也是学校搭餐,上交大米,自己带菜买菜,如果学校全面管理学生的伙食费,那生活标准就是差的不行,米云上初三的时候,不用自己带菜买菜,学校全面管理伙食费,那顿顿如猪食,常年水煮白菜和土豆片,常年不换菜,吃的想吐,不堪回忆的生活。米云估计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不少,只要是学校包揽整个伙食费的时候,就是同学们吃的最差的时候。
米云的整个中小学生涯算是幸运的,还算不错,虽然比不了城里的学生,但比偏远农村和山村的条件还是好了太多。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偏远落后的山村小学,就是近十年都有,赶不上米云三十年前的小学条件。简单看几条偏远农村的教育问题:
一、偏远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1、教育条件差,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偏远山区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学校设置数量少,学生上学路程较远,每周多数住校学生要走几里或十几里的路程来上学,交通工具有限,少数走读学生早出晚归,有些学生因此而辍学。
多数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师资力量差,大部分教师既代语文、数学课程,又要代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并且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知识基础薄弱,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陈旧。
2、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积极性不高
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自然条件恶劣,教师生活工作的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山区交通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其次,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外地教师和家离学校较远的教师一般只能在学校居住。
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条件有限,这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即使已婚教师,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师子女很难接受优质教育。导致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在城市购房,或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另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存在图书阅览室和计算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由于当地农民生活条件差。学生家庭负担重,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较城市学生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失学率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不少地市县级以上的小学出现了人满为患的情况,一个班级坐下七八十个人更是司空见惯,一个年级就有十几个班,就连上课老师都感觉到了人山人海的味道,压力太大,一人要同时教三四个班。
反观农村的村办小学,正在出现大量学生流失,甚至完全被废弃的情况,各村的小学旧址已变成了民房,米云的家乡乡镇就是如此,即使剩下来的学校,也大多被合并,设立为孤零零的教学点,一个学校只剩下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着的老师,一边是城市小学的一座难求,一边是乡村小学的门可罗雀,两相对比,让人不得不心生惆怅,无限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