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宥帧连忙让身后的青琅将礼物给了师爷,这时候给,也是想看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她可不想让对方误会自己,反正看在厚礼的份儿上,肯定会客气点的。杜绝误会产生,以免影响之后的往来。
“这?”师爷有些拿不准。
“是送给老夫人的,不是值钱物事,算是晚辈的一片心意。本是要前去叨扰老夫人的,但唯恐老人家正在休息,想等方便的时候再去。”
这会儿其实还是大清早,老人家虽然起得早,但谁知道人家要不要主持中馈呢?还是等之后再去拜访。
“那下官就代为转达,江大人请稍候。”
让人奉茶,师爷便带着了礼品匆匆前去。
其实这会儿陶知府做的并不是什么紧要差事,虽然觉得江宥帧得皇上看重,但他也不好太过急切和巴结,毕竟他官拜四品,而江宥帧不过是从六品。
师爷脚下匆忙走过来,陶知府转头看向他,将手里的书放下,却发现师爷手里拎着礼盒。
“大人,这是江大人说送给老夫人的拜礼。”
陶知府心中有些熨帖,虽说他不是贪婪的人,但礼尚往来,对方懂规矩,说明不是那种四六不懂又心高气傲之人。
先是打开一个看起来较为贵重的礼盒,陶知府顿时一愣,这是?
“哎哟!这江大人可真是大手笔,这是乌木佛珠吧?还是金丝楠的。”师爷震惊。
眼前的金丝楠乌木佛珠珠子虽然不大,但颗颗圆润,金乌色珠子中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其中,金丝非常饱满,香味也非常浓郁。
且这么一长串,既然是佛珠,那不用数最起码是一百零八颗,寓意好,珠子也是极品。
这么一串珠子,有价无市,最起码值四五百两银子。
陶知府若有所思,而后又打开了另一只较为华丽的锦盒。
只见里面躺着一枚金镶红珊瑚珠雕刻着宝相花的香薰球,红色珊瑚珠点缀在其中,非常惹眼。
“这?这真是贵重了。”
师爷再次震撼,这枚香薰球雕刻的工艺十分精湛,不管是金子球体还是那十几颗珊瑚珠子,都不是凡品,就这枚香薰球又得三四百两。
再看一旁的四色礼盒,打开最上面一层,便是一柄团扇。
陶知府不懂这个,但拿在手里发现正反面都有刺绣,忍不住惊讶出声。
“啧啧!这可是双面绣,一面是远山图 另一面是仕女图,这手艺当真是精湛。”师爷连连赞叹。
“双面绣?可本官之前确实见过一幅双面绣屏风,它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这里的双面绣正反面竟然不一样。”
“大人,这正反面不一样的双面绣可值不少银子。就是京城那些世家,也少有人家里有的,听说奇货可居。”
二人又看了下方的礼,虽然也都是精致贵重之物,但比起前面的这些就相形见绌了。
“这江宥帧为何如此大手笔?不是说他是农户出身?”陶知府纳闷了,这么贵重的礼,你要怎么还?
“听说家里姐姐是开绣庄的,应该颇有些家底。”师爷道。
“本官与他不过是泛泛之交,他为何会送这么重的礼?”陶知府更想不通了。
“许是觉得您是府城的知府大人,想与您交好?毕竟他的宗族还在通州府,肯定是想请您照拂一二?”师爷猜测。
“许是如此吧!”陶知府点头。
毕竟江宥帧如今简在帝心,又和各位皇子相熟。就算要找靠山,肯定也不会找他。
“大人,这该如何?”师爷看向陶知府,这礼太重,就怕有所求。
“先去会会他吧!”陶知府思忖,决定先去探探。
“哈哈哈!江修撰回乡,本官因公务繁忙,未亲自前去迎接,望江修撰海涵啊!”
一道爽朗的声音传来,江宥帧连忙从座位上站起,当先看到一位舒朗挺阔的男子走进书房。
“下官翰林院试读江宥帧拜见知府大人!”
嗯?侍读?陶知府有些纳闷了,不是修撰吗?
江宥帧连忙递上了自己的省亲文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就是侍读,这还是江宥帧后来亲自去吏部改的。
她知道她升官儿的消息还没传回通州府,毕竟是临行前的事儿。(之前码头处捕头称呼已改,注:不占正文字数)
陶知府震惊,江宥帧入仕途不过是二月有余,竟然就升为侍读了?
“应该是下官叨扰了才对,大人竟然还派捕头来接,下官受宠若惊,实在不敢当。”
此刻陶知府还在震惊之中,他打开文书一看,果然是侍读的官职,下方还有江宥帧和吏部、翰林院的官印,文书无涂改痕迹,官印上也是侍读,他这才相信。
“恭喜江侍读了,果真是少年才俊,能力非凡啊!”陶知府感慨万分。
“不过是侥幸,知府大人谬赞了。”江宥帧自然谦虚。
“欸~若无本事,怎会升官儿?听闻此次朝廷抓捕了不少叛党,江侍读居功至伟,可见是能力卓越。”
陶知府打量江宥帧,一表人才,相貌不凡,人也聪慧,还懂人情世故。最重要的是,有能耐啊!升官儿快啊!
他不禁心中一动,迎着江宥帧坐下。
“不知江侍读可曾婚配?”
又来了!江宥帧有种无力感。
她笑了笑,“家中父母已有打算。”
这是在相看了?还是托词?
陶知府有些拿不准,不过看江宥帧的态度,应该是不想谈论此事。
可惜了,他有一嫡女,豆蔻年华。二人相貌年龄都般配,他也是贫寒出身,因此便不看重这个。
自古英雄莫论出处,江宥帧眼看前程远大,若是能成为自家女婿,那肯定不差。
但江宥帧如此态度,陶知府也不好说下去。
“江侍读此次回乡乃是荣归故里,可是咱们通州府近年来第一位文曲星啊!”
“哪里?哪里?都是侥幸。听闻大人来了通州府励精图治,整个府城欣欣向荣,就连百姓的精神面貌都大有改善。
下官一路走来,只听到百姓对大人的赞扬,说起大人来都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