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尽善尽美
作者:来点猪头肉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     
    老朱给自己安排一些后事什么的,那非常正常,这都已经七十岁的人了。
    更何况老朱本身对于生死的事情看的比较淡,不像历史上有些皇帝执迷于长生等等。到了岁数,该走也就走了。
    老朱现在最庆幸的事情就是自己这个年龄了身体还挺好,能够帮忙带带重孙,这就是值得开心和骄傲的事情了。
    另一个值得开心的事情自然就是自己还算清醒,历史上不乏有些皇帝早起英明神武,但是到了晚年就是比较昏聩了。
    现在政局稳定,再加上皇太孙也能够接受朝政,大明的皇权已经以最平稳的方式完成了过度,这一切都是让老朱觉得无比开心和欣慰。
    留恋,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好留恋的,将江山社稷平稳的交给孙子,那就是他最大的期待了,其他不值一提。
    道衍和夏原吉行色匆匆的赶到了太仓,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的考验不会少。
    说到底就是保密,这才是他们最需要关注的重点。可是他们更加清楚,现如今这样的一个庞大船队,再加上构成复杂,就别指望真正的保密。
    这里头确实有不少皇太孙的心腹,可是就算是一些勋贵等人,也无法保证完全的让属下们都守口如瓶,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何况从民间招募的水手,一些通晓海外诸事的商贾,甚至是一些囚徒等等,这些人就是更加不可控了。
    利益动人心,想要做到真正的保密几乎是不可能。那就尽可能的将一些消息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给皇太孙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这就足够了。
    这是挑战不假,但是对于道衍和夏原吉来说,他们就是要来解决这些困难。
    作为皇太孙的心腹,以及随时都有可能被提拔的重臣,这个时候就需要展示出来自己的一些能力了。
    徐增寿和李芳英第一时间也来找这两位大学士了,作为中山王的儿子、作为祁阳王的儿子,虽然比不上大哥们位高权重,但是这两位也不可小觑。
    身上都挂着五军都督府佥事的官衔,哪怕很多的时候都是有名无实,好歹品级在那里。稍微表现一下,仕途就是不可限量了。
    作为文渊阁大学士,道衍只是正五品。“徐上官,近来可好?”
    而五军都督府的佥事,那可是正二品了,见到了六部尚书都是平级,那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徐增寿颇有一种援兵来了的感慨,“大学士就莫要说笑了,这些天我等可是急坏了。现在哨船已经先回来了,我等只能安排他们入营调养。”
    说是调养,可是很多人也心里明白,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软禁和隔离,避免这些水手、官兵和外界有更多的接触。
    当然事情肯定不能做的那么简单粗暴,出去近一年的时间,名义上还是在征战。所以现在凯旋而归,那肯定是要酬功、犒赏。
    道衍和夏原吉心领神会,关心问道,“现如今太仓这边没有消息走露吧?”
    “船回来了,很多人都知晓。”李芳英回答说道,“还是不要小看了那些海商,船队去年开拔、今春才返回,再加上还带了不少商贾,很多人都在猜。”
    千万不要小看了一些聪明人,一些蛛丝马迹实际上就可以让不少人做出一些推测。所以什么密不透风,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大明确实是有海禁,可是走私的海商还是存在的。更何况有些商贾大族,老一辈的人还没有死完,他们也可以猜到一些事情。
    时间上对得上、再加上出海前准备了不少货物,或者是直接带着一些熟知海外情况的商贾、大族,那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朝廷不许民间出海,可是朝廷说不定已经以官方的力量在出海了,这是从去年就在太仓等地流传的传言。
    道衍就立刻问道,“那,锦衣卫或者北镇抚司的那些人就没有管过这些事?”
    徐增寿酒笑着说道,“自然是缉拿、抓了一些人,估计也压入大牢审讯过。只是你也知道,悠悠众口实在是堵不住。”
    这些也是实话了,现在流言蜚语不算少,很多人都是在猜测。就算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这样的特务机构,也不可能将所有人都给抓进去。
    而且就算是抓了,查不出来一些案子,该放人的时候放人、该威胁的还是要威胁。
    毕竟这些年的厂卫们也不好过,开国之初还可以大肆株连,偶尔也会牵连到一些商贾、大族。但是此前皇帝打压了一下锦衣卫,他们也不敢太放肆了。
    而且就算是蒋等人也明白,如果越是在这里按压,说不定引起的反弹和非议就更多,毕竟有些消息是大商贾、地主豪强所知晓的。
    这里离应天府也近,说不定就和什么京官有些联系,说不准就是一些消息传入了京城,也不好做的太过分。
    道衍和夏原吉对视一眼,他们自然也能够感觉到压力,现在算是能够和两位勋贵有着一些共情了。
    “你们在殿下跟前,自然知道出海之事有多重要。”徐增寿说道,“这事情要是办的不够好,殿下自然是要责罚。小心一些,不能出错。”
    这其实不只是不能出错那么简单,这件事情同样是不能让皇太孙殿下失望,这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
    李芳英忽然开口问道,“按说出海所获不菲,这是好事一桩。殿下这么隐瞒着,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芳英确实不太理解,在他看来这件事情甚至称得上可以歌功颂德了,这么一个有作为的政绩,就是要拿出来炫耀、夸功,这是对太孙的又一次肯定。
    道衍看向李芳英,还好这只是祁阳王的次子。虽然李景隆也不见得到多么聪明,但是比起李芳英还是要强一点,起码心机、城府要深的多。
    道衍也不隐瞒,说道,“这一次出海,到底是太孙殿下让水师出去。若是大张旗鼓的,陛下的海禁之策如何解释?”
    海禁,这到底是皇帝制定的国策,朱允先前所做的事情大家也都明白,这是有些掩耳盗铃的,是打着擦边球。
    现在要是大张旗鼓的直接表现出来,那自然是极其不好的一个事情了。
    道衍和徐增寿等人,也都是有着各自的一些苦恼,想要将事情给办好,绝非是简单的事情。
    不过想想看这就是机会了,说到底就是这些事情和一般的政事还是有些区别。
    能够为皇太孙这个储君办一些‘私事’,那自然也就是说明了是皇太孙的心腹,是可以信任的。
    京城当中现在都已经在不断的流传一些言论,洪武三十年之后,就不会再是洪武了。新皇登基要改年号,大家似乎都是在为这件事情做准备了。
    就算是皇太孙,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但是装作没有听到一般。久不露面的皇帝,更算是有一些大事也不召见大臣,全都丢给皇太孙来处置。
    偶尔看到皇帝,那必然是乐呵呵的抱着皇重孙在宫里转悠。皇帝那慈眉善目的样子,那慈祥耐心的姿态,是很多大臣想都不敢想的。
    都说皇太孙受宠,可是现在再对比一下,皇重孙那才是真正的受宠。
    大明朝的下一任皇帝已经确定了,下下一任的皇帝现在也确定了,没有任何的悬念。
    朱允心情不错,将李景隆叫来皇宫,“你回一趟盱眙,祖陵那边你去祭祀。顺带带着我家老四、老五,这两孩子也该回去一趟。”
    李景隆当然没意见,他是勋贵,也是外戚,这一点属性是无比特殊的。
    要说祭祀明祖陵,李景隆是最合适的,毕竟他的祖籍就是在那里。
    “祭文一会儿让人送过去,你就代为烧祭就好。”朱允开口,继续吩咐说道,“不要宣颂,这事情到底是不好说。”
    李景隆连忙说道,“殿下放心就是,臣定不会唐突。”
    朱允笑了起来,“这是最好,对你我都好。陛下的心思难猜,我现在都谨慎着。要是姑祖父在,我们自然就能任性些。”
    李景隆不好接话,自家长辈不在了,他现在就要扛起来曹国公府的门楣,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需要谨慎点,不能真正的任性起来了。
    其实李景隆现在大概也是心里明白了一些事情,这一次让他去盱眙,而且还是去祖陵,那显然也就是为了明年的一些事情做些准备了。
    至于明年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实际上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尤其是李景隆这样的身份,这时候更加的谨言慎行。
    对李景隆,朱允还是比较信任的,“这样最好,从盱眙回来,直接去凤阳就行。提前安排好事情,我生辰之前就会过去。”
    这一下轮到李景隆有些惊讶,不过赶紧说道,“臣遵令。”
    老朱现在还在呢,朱允这个皇太孙回乡祭祖自然也就是变得理所应当了,更何况朱允也不是没有回凤阳的经历。
    只是这一次变得更加的特殊了,上次回凤阳还可以说是刚刚被立为皇太孙,所以要去祭拜一下祖先。
    但是这一次回凤阳,就是提前告知老祖宗们一些事情了。毕竟当了皇帝之后,不要说回老家凤阳了,就算是出宫也不会特别容易。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也不是每个皇帝都喜欢微服私访。也就是现在老朱在,朱允还可以稍微的自由一点,可以跑的稍微远点。
    朱允笑了笑,说道,“勋贵之后能带回去的都带回去,再一个就是提前让老臣们准备好。”
    李景隆更加的谨慎了,这个事情决不能出差错,“臣遵令。”
    敏感的事情还是李景隆来做比较好,这时候他的外戚属性就明显超过了勋贵的属性了,有些场合就适合李景隆来做。
    徐辉祖不适合,常升在这个时候更加的不适合出面,那自然也就意味着勋贵旗帜当中的李景隆要承担起这些事情。
    “去陛下那里一趟,他老人家还有交代。”朱允开口,说道,“顺便求一下陛下,大姑奶奶的坟茔该修缮了。”
    这就是一个苦差事了,朱允的大姑奶奶自然也就是老朱的长姐太原长公主。
    只是老朱不待见他的大姐和大姐夫,这也不是秘密。也就是当年李文忠在的时候提及,老朱碍于脸面,才封长姐为太原长公,才进行了一些迁葬、祭祀。
    以老朱极其重视亲族的性格来说,这得是非常大的怨气,才会这么多年对他那个大姐不闻不问,甚至身后之事也只是例行公事的稍微做做样子。
    看的出来李景隆的为难,朱允就说道,“长辈的事情按说我们是不该多嘴,只是到底是长辈,我们该敬着。”
    “殿下纯孝,臣远不及!”李景隆赶紧拍马屁说道,“臣明白了,定会向陛下禀报。”
    这自然是最好的,朱允不只是要得到实惠,也是需要得到一些名声。好名声不嫌多,这些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老朱会不会高兴,老朱实际上不会不高兴。自家孙儿有权谋,能够在一件小事情上借题发挥得到最大的利益,老朱只会感觉到欣慰和骄傲。
    当然这一切也都是有些前提,那就是得对江山社稷好、不会损害宗室的利益,老朱自然也就是会赞成。
    为了自家宝贝孙儿的名声,老朱可不在乎一些事情。
    看到李景隆离开,朱允就有些自嘲了。为了登基的时候,他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甚至可以说是从方方面面的开始准备。
    没有所谓的完全仪式,但是能够将一些事情尽可能的做好一些,朱允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在意的。
    他将会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和老朱的登基称帝不同,朱允是顺位继承。
    所以也可以肯定,哪怕老朱此前制定了一些规矩,礼部等也定下来了一些登基大典的仪式等等。
    依然改变不了朱允的登基大典,将会直接的决定以后的皇帝登基时的礼仪,这一切也都是朱允现在费心费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