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遗诏难违众臣叹
作者:杨小花   南宋桂枝传之临安风华最新章节     
    留正自嘲地笑了笑,有墨迹又能如何呢?寿皇毕竟是一位赋闲的旧帝,当今官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他看了眼太皇太后,可对方似乎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
    于是留正望向赵汝愚,轻声问道:“不知赵枢密以为该当如何?”
    赵汝愚倒是不避讳,对此事的态度显得明确,直接回道:“臣以为,既然是太上皇遗诏,虽是口诏,但有太后娘娘在旁做证,吾等臣子须遵从。”
    其实从内心讲,留正也希望立赵柄为太子。想当初,太上皇将皇位传给赵惇,本身就有违礼法,正因为废长立幼,才导致今日国事艰难。
    但……如今再立赵柄为太子?听起来就离谱,官家能允许吗?毕竟相比赵柄,嘉王才是官家唯一的血脉。就是退一万步,即便官家恩准了,皇后也不会同意。宫中人尽知皇后刻薄阴毒,官家对皇后可以说言听计从,必然不会放权交予他人!
    经过短暂的思忖后,留正再次缓缓道:“老臣自然遵从,只是当下太上皇宾天,丧礼在即,臣以为眼下当以服丧为要,待除去丧服后再行此议。”
    “留相公所虑极是,当下要务是大丧。寿皇遗言,可徐徐进谏。”其余人等也纷纷应附。
    这并非一时可以决定的事宜,诸多利益关系,还需思量。
    “看来也只能这样了。”见众人都建议以丧礼为先,谢太后也不再多言,话虽这样说,但没过一会儿眼眶又逐渐红润,“只是若太上皇地下得知,恐寝食难安。”
    屋内之人都曾深受孝宗的提携大恩,见谢太后这般讲,一时都只能低垂着脑袋,很长一段时间没人吱声,像是几尊雕塑立在灯火前般。
    桂枝一直在太皇太后一侧,将今夜众人的心态洞悉得一清二楚。但她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如寻常宫女一般,低头禁言。太皇太后或许是太过伤感,所以也瞧着无心谈论,很快在桂枝等人的搀扶下便回宫了。
    桂枝伺候着她入寝,临出寝殿时还能看到其眼角的泪痕。
    轻叹一声,桂枝关上了寝殿的门。站在重华宫小西湖边儿,张宗尹不知何时来到,小声说道:“事出突然……”
    “没错,各家大臣都在推诿,但我觉得留相的意见颇为重要。”桂枝从方才的谈话中能听出来。
    张宗尹苦笑一声,道:“那又如何,天下如今还是姓赵,只要官家不让位,纵使赵柄回了临安,又如何?”
    桂枝淡淡摇头,“可留相毕竟是朝中重臣,其余人都表示以他马首是瞻,若他携百官谏言,强迫赵惇传位赵柄,那岂不是……”
    这种可能性有,但是不大。可一旦出现,这便是最难下台的局面,或许经此一事,大宋会动荡不安。朝事原本就在这几年变得不堪,留相还会冒这个险去带头吗?桂枝觉得应该不会!
    “这几日务必小心留意各方,明日的朝会尤其重要,我已经安排一殿前内侍收集消息,我们静观其变!”张宗尹交代了一番,两人便各自离去。
    宋廷在前两朝对朝事看得很重,从未荒废。如今到了赵惇手里却一改往常,不仅废朝,而且成为常态。寻常时,百官五更起上朝,现如今百官将至丽正门前,内侍便会宣诏:官家有旨,今日不朝。
    次日天色微明,丽正门前即已纷纷攘攘聚集了很多当朝官员,由于参与朝会的官员很多,但被蒙在鼓里的也不少。所谓机事不密,忽然,一众官员中突然传出的一句“太上皇驾崩”的消息,宛如一阵朔风吹过,令在场的官员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寒战,慑人的气息顿时蔓延开来,一时间所有人都怔在了原地,纷嚷不再。
    不多久,赵汝愚也来了,他刚跨出马车,几名品级较高的官员便按捺不住就围了上来,其中有人低声问道:“赵枢密,听闻太上皇昨夜驾崩了,这……是真是假?”
    “无可奉告。”赵汝愚眉头微微一皱,摇头避言不谈。
    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尽管人人知道官家与太上皇不和,但太上皇驾崩却还未禀奏官家,这多少有些出乎各官员们的意料。
    渐渐的,又有声音在人群中传出:“此等大事竟然不率先禀报官家,非臣子之道,有悖伦理。”
    闻此言,赵汝愚缓缓闭目,重重斥道:“个中事宜你我也并不了解,天家大事,切莫再过多议论!”
    就在这时,丞相留正从乘坐的肩舆上下来了,他看上去面色青灰,显然这一夜对他来说极其难熬。
    见左相到场,百官停止议论,纷纷让出一条路。
    随着太监传呼响起,城门洞开,众官员进入垂拱殿等候官家上朝。半响后赵惇才缓缓走上大殿,只是他甚至都没坐下,慵懒地抬手一挥,一旁内侍便传话道:“官家龙体欠安,要事则奏,无事或小事则免。”
    留正抬头看了一眼官家的状态,确实肉眼可见的消瘦了,可他并没打算率先出列。
    见百官中无人出列,赵惇侧身打算宣告退朝。可就在这时,赵汝愚却突然站了出来。
    “臣!有要事启奏。”
    赵惇看了他一眼,脸上的不耐烦一目了然,但是赵汝愚并无惧怕,直面赵惇跪倒在地,高声哀叹道:“官家!太上皇昨夜……宾天了!”
    尽管大多数官员多少已经猜到了,可亲耳听闻,仍有不少人震惊失声,一时间殿内官员均纷纷跪倒在地。
    赵汝愚继续道:“今日太上皇小殓,请官家率群臣前去,主持祭祀。”
    隐约间,赵汝愚瞧见官家的身子往前挪了挪,虽看不清其神色,但明显太上皇宾天一事也震惊到了官家,甚至有些怀疑此事是真是假。
    高亢洪亮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赵汝愚说完后,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众官员的目光变得无比复杂,一时间都投向御驾,等官家表态。
    仿佛过了数个时辰,缓过神的赵惇这才沙哑地开口道:“枢密所言……太上皇……他真的……”赵惇支离破碎的言语中,尽是惶恐、悲哀和疑惑。
    此时跪在一旁迟迟不语的留正总算抬头,他语气也颇为沉重,道:“启禀官家,太上皇确实于昨夜宾天了。因担忧官家龙体不适,怕闻噩耗影响安康,故今日早朝才禀报。臣等有罪,但……当下太上皇的祭祀为重,还请官家即刻前往主持!”
    闻此,百官纷纷齐喊:“臣等恳请官家主持先皇祭祀!”
    只见赵惇双目紧闭,纵然父子失合,纵然许久不曾过宫探望,纵然此前多有荒唐,却也知此事非比寻常,于情于理他是该亲自前往。
    于是在百官紧张的期盼下,他轻轻地点了头,默许主持祭祀一事。
    赵汝愚和留正见此,终于松了口气。众官员眼瞧着赵惇在仪卫的簇拥下回宫去换丧服,众大臣们都待在垂拱殿里,准备与官家一同到德寿宫祭奠寿皇。
    这段等待无比漫长,因为早朝在辰时开始,随着等待,时辰已渐渐过了巳时。又因为今日原本奏事不多,许多大臣上朝之前便也没有吃早饭。谁知寿皇驾崩了,此乃一等一的大事,朝臣们都渴盼着官家前往德寿宫瞻拜寿皇,尽管肚子饥饿难耐,都抛
    诸脑后了。
    不过眼瞧着从午时等到了未时,官家依然迟迟不来。众臣子逐渐开始感到不安,殿内又开始传出阵阵议论。
    赵汝愚望着留相,二人对视一番,面上无语,内心皆隐隐不安。
    身体的饥饿感尚且可以忍受,可是皇帝的荒唐行为逐渐让众官员产生了心头的焦躁。一阵阵怨言在人群中爆发,不少人议论着缘由,换丧服而已,需如此费时吗?
    这显然是官家又不打算去了,有了多次前车之鉴,不少人也都猜到了是何缘故。众人推举出几位老臣,留正自然在其中,几人经过短暂的商量,决议由左相留正为首,率众执宰进宫敦促圣驾。
    太皇太后虽坐重华宫,但此时节垂拱殿上的事儿,她早就料到。
    听着张宗尹安排的传信儿内侍带来的消息,太皇太后闭目摇头。
    “用些茶点吧,您自清早儿便没吃喝,小妹担心您!”桂枝端着茶点走了过来。
    太皇太后瞧见是桂枝,总算答应了,这边端起茶盏,只是抿了一口,便又搁下,苦笑道:“如此做事,叫人寒心,寒心啊!”
    “小妹儿不该多问,但太皇太后为何心寒?”桂枝明知故问。
    太皇太后也不吝与桂枝讲这些,“今早,官家应了百官,回宫更服,可守候在垂
    拱殿的大臣们哪里知道,这一更衣,便回不来了!”
    赵惇本是打算服丧的,但……变故来得太快,而这变故的起源,只能是一人。
    那便是李凤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