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制。
按劳分配。
各部监督。
百官齐齐颔首,认可朱由校的策略。
皇帝派工部精通地质的官吏前去勘探,确定结果后在产矿的地方开采,比宦官以粗暴的方式任意指派更稳妥。
这才是真正做事的方式。
渐渐的,内阁,各部官吏神色汗颜,愧不敢当。
原来皇帝胸中有良谋,比他们想的更长远,更完善,亏他们认为皇帝不顾江山社稷,无视百姓生计胡来。
安静片刻,户部尚书苏茂相率先出列表态:“陛下所述乃良策,臣代表户部同僚支持。”
开矿。
金银铜矿乃暴利,宦官向上奉内帑后,自身还能堆金叠玉,可见其中利润之丰厚。
开盐矿,煤矿,涉及民生,更是稳赚不赔。
皇帝为户部开源,他不表态支持,实在有点不识好歹。
见状,工部尚书王徵亦出列说:“陛下,此策稳妥,温和,臣代表工部同僚支持。”
虽说户部负责财政,但工部亦负责部分税收,何况来年兴修水利,修桥铺路,勘探开矿,许多工部官吏将有用武之地,这都是升官的好机会。
特别是开矿,不管金银铜铁矿,还是煤矿,盐矿,都将有工部官吏参与。
苏茂相,王徵表态,凡是受益的各部纷纷表态支持。
内阁几位官吏亲自估量皇帝开矿,矿税的政策,更估量开矿带来的收益,亦统统表态支持。
观之,朱由校笑而不语,整饬官场财政不持久,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保证未来朝廷财政稳定。
何况矿业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海量矿夫,坑夫。
关键劳动密集型产业,容易带动百姓做工,各地兴建矿厂,以高于普通长工的价格招人,有效保证百姓收益,维护社会稳定。
所以,为稳住陕北,争取避免起义发生,他数月前派工部官吏去榆林勘探,建场,朝廷赚钱之余,给穷苦百姓条谋生的活路。
听闻百官支持,朱由校满意的点头,高声说:“说完开矿说矿税,矿税主要出现在征收和运输上。朕的想法是对于同一矿产,朝廷制定想通标准,金银铜等都是贵金属,三十税一太低,更改为对开矿的矿主十税一,销售商贾二十税一。
征收中,仅对矿场征税,矿主征税,不对矿夫,坑夫等底层劳动力征税,更严禁勒索敲诈矿主,巡矿御史负责监督,征收过程中务必标明每笔税款的来源,即在何处征税,向何人征税,具体征收多少,都要写的清清楚楚。
运送么,户部在收税前去各地矿场,同巡矿御史,巡矿总理统计出具体数额,派官吏巡矿御史送回京城交给税务总局审核,后由都察院派御史同锦衣卫监督地方驻军将利润运送回京,最终由大理寺,税务总局,审计局三方审核,另外,反贪总局官吏不定时抽查,那部分出错,上惩第一负责人,下罚主要负责人。”
非他不信任百官,故意浪费官吏精力。
实乃万历朝矿税制造出一批暴发户,因为锦衣卫和宦官不会动手收税挖坑,所以大多雇佣当地无赖去干。
这群地痞无赖又是挖矿又是勒索,因此他们分走部分利益,矿税集中到州府,当地官吏又分走部分利润,解送回京前负责收税的锦衣卫和宦官亦分走部分辛苦费,回到京城,官吏,宦官清算入库时,又分走部分利润。
最后落到皇帝手中的矿税能有总数一成都是奇迹。
大明官吏文秉,在他的《定陵注略·内库进奉》记载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矿监税使向内库进奉银两数字,包括其他黄金、珍珠等物品。
十年之中,不计金量,共进奉内库五百六十九万两白银,每年平均进奉近五十七万两白银。
《明神宗实录》与《定陵注略》相比较,实际数字上述白银是进奉数字的三倍,统一估算为每年白银一百七十一万两白银。
所以,十年间进奉内库白银达一千七百一十万两白银,更多矿税落入经手的官吏,宦官,锦衣卫、地痞无赖手中。
以宦官孙朝,马堂上缴三成,私自扣留七成来估算,这个数字超过朝廷收入的两三倍,甚至高达五六千万,更甚者,有学者估算被贪污走的钱财高达上亿两白银。
然而,万历朝一年正常岁入白银大概四百万两!
所以,既然开矿,征收矿税,必须有条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防止海量纹银落入宵小之徒手里。
闻言,百官面面相觑,很快面孔露出欣慰的笑容。
以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锦衣卫,宦官,特别是宦官仗着是皇帝的亲信,依着手中权力狗仗人势,现在皇帝把宦官排除在外,该做事部门做事,该监督部门监督,力争减轻各种贪污。
关键自从内阁改制,内阁官吏品衔升高,各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朝廷以内阁为首快速分流,不自觉形成以户部工部兵部为首的行政体系,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通政司,税务,审计等部门为司法体系。
刘鸿训新官上任三把火,所管理的刑部,通政司,治安总局官吏如狼似虎,遇见行政体系内的官吏眼里放绿光。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宗人府的官吏,因上峰近乎终身保留之权,行事更为激进,私下都开始悄悄调查百官。
许多在地方上声名狼藉的官吏,依然成为司法官吏的眼中钉,或者说是升官的垫脚石。
这种现象维持半年,大明上下兴许是朗朗乾坤。
朱由校见内阁各部官吏没有驳斥,朗声说:“诸卿,既然开矿,矿税谈妥,诸卿去忙吧,朕尚有要事处理。”
他并不满足搞出矿盐什么的,还计划搞出大蒜素,青霉素两种药品,既救治兵勇,又能救助百姓,若成功量产,内帑亦能赚钱。
入冬后,户部亦该统计完各地秋收,该交由审计总局,税务总局,反贪总局审核。
几日内,朝廷官吏忙碌中,前线传回捷报。
林丹被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