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
严惩贪官,恶绅,奸商。
皇帝坚持吏治,治吏,重视法令。
依照刘鸿训汇报,三司下狠手打贪,整饬欠税,偷税恶绅,奸商,开始减轻百姓挂靠,逐步缓和江南良田兼并。
浙江巡抚朱一冯,江西巡抚郭增光,南直隶巡抚杨鹤的奏折,亦侧面验证刘鸿训的说法。
数月来,各省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蚀骨吸髓的恶绅,恃强凌弱的地痞恶霸锐减,三省官场渐渐清明。
最关键,夏税结束,突破新高,偷税欠税锐减,统统表明刘鸿训在江南半年,在吏治方面取得弥足长远的进步。
百官都在等待朱由校对江南各省官吏做出调整时,西南信使八百里加急送回捷报。
信使策马进京,沿途高声宣传,匆匆前往枢密院。
大捷?
枢密院官署,杨肇基,吴牲,梅之焕,南居益收到捷报,神色微微惊讶。
他们都清楚朱燮元能轻松平叛,朝廷向西南投入良多,若依旧放任奢安叛军做大做强,西南各省巡抚,总兵,都该去锦衣卫诏狱反省反省。
然而,八月未结束,信使传回奢崇明,安邦彦被抓,奢安十万叛军覆灭的消息,依然让杨肇基,梅之焕,吴牲,南居益略感惊讶。
他们带领信使匆匆进宫,欲将捷报尽快呈给皇帝。
乾清宫。
朱由校忙碌,与内阁几名商议在台湾设置官署。
台湾乃大明疆域,六月份起,福建开始向台湾大批迁徙百官,朝廷亦在各省颁布政令,鼓励百姓积极向台湾迁徙。
湖广叛军青壮不少,江南贪官奸商恶绅中青壮亦不少,大量青壮成为开荒团成员,在台湾筑城,开荒,均需要朝廷官吏。
关键荷兰侵占台湾南部部分区域,产生染指台湾的野心,目前,双方互通有无,深化海上贸易,然而,朝廷迟早驱逐荷兰人。
目前,仅有粗略的纲要,尚未商议具体安排,殿外宦官匆匆进殿汇报,西南大捷,杨肇基等进宫。
闻言,朱由校停止讨论,迅速召集杨肇基,梅之焕,吴牲,南居益和信使进宫。
杨肇基等恭敬作揖行礼,神色喜悦说:“陛下,大喜,天大喜事,西南各路平叛大军歼灭奢安叛军,生擒奢崇明,安邦彦,斩杀奢辰,安效良,攻陷大方城。”
旋即,信使恭敬呈上朱燮元的奏折,刘若愚接过奏折,迅速转交给朱由校。
朱由校详细阅览,了解战争过程,通读各军斩获,确定收复各处失地,面孔亦渐渐浮现出喜色。
无论是万历朝播州杨氏起义,还是天启朝奢安起义,起义者皆为地方土司,本身影响力不大。
奈何朝廷在各省卫所兵战力稀薄,难以形成有效战力,没法以雷霆之势平叛,导致朝廷被迫依仗地方土兵。
这群土兵骄傲自满,听调不听宣,使叛军迅速流窜数省,严重影响朝廷声望,地方百姓生活。
今朝廷强化在各省卫所兵,无需掣肘于地方土兵,终于成功覆灭西南叛乱的罪魁祸首。
朱由校通读完奏折,让刘若愚将奏折传达李国普,孙承宗,杨肇基,令其通读,出谋划策。
良久,百官通读完奏折,李国普率先出列,进言说:“陛下,依照朱总督所言,各路大军覆灭奢安叛军,然而,云贵川黔各地依然存在零散叛军,朱总督派兵前去镇压,末将以为奢安被俘,叛军基本平息,无需大动干戈。”
闻言,杨肇基驳斥说:“阁老,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西南地形复杂,各族混杂,平叛当赶尽杀绝,不然,容易死灰复燃。奢安叛军起起伏伏,数年未能彻底平叛,即是最好的证明。”
这时,孙承宗亦出声说:“陛下,臣支持李阁老的建议,奢安被俘,无需大动干戈,朝廷在西南囤积重兵,每时每刻都要花钱,浪费朝廷财力。”
朱由校微微颔首,视线转向吴牲,梅之焕询问:“诸卿以为呢?”
吴牲掷地有声说:“陛下,臣支持杨都督的建议,既然朝廷在西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兵力,当彻底肃清西南残兵,甚至主动斩杀首鼠两端的土司,好便于朝廷施行改土归流。”
梅之焕出声说:“陛下,臣出身湖广,略微清楚各地土司的情况,各地土司明面归属朝廷,实际在地方作威作福,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
臣私以为,既然朝廷决定实施改土归流,自当狠狠敲打各地土司,甚至可以趁着大捷,以勾结奢安叛军的罪名,抓捕一批土司。”
闻言,朱由校满意的点头。
早前朱燮元上书,商讨平叛事宜时,朱燮元建议斩杀或俘虏奢崇明,安邦彦,即等于叛乱平息,无需大动干戈。
为此,他特意颁布圣旨,告知朱燮元除恶需斩草除根。
朱燮元不能未雨绸缪,他却心似明镜,川黔两地奢安起义结束,不久,云南将出现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从崇祯初年延续到吴三桂入西南。
这一世,吴三桂铁定没入西南,故而,为提防云南沙普之乱,朝廷需深耕云南。
朱由校敲了敲龙案,斩钉截铁说:“杨卿所言不假,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既然朝廷决定在西南各地土司内实行改土归流,自然要狠狠消弱地方土司势力。”
“当前,朕准备依照计划派遣部分秦军永镇大方城,部分秦军入云南,永镇云南。
另外,趁着许成名,杜文焕率领黔军,秦军杀进云南,当狠狠惩治一批与朝廷离心离德的土司。
无需害怕土司临时起兵作乱,朝廷宁愿多花费些钱粮,时间和兵力,也彻底推行改土归流,以免部分土司做大,又起兵对抗朝廷,导致西南始终处于混乱中。”
此言出,乾清宫内的几名朝廷重臣,全惊讶于朱由校对整饬西南的决心和毅力。
孙承宗忧心忡忡说:“陛下,朝廷将海量兵力,钱粮投放于西南,容易给辽东建奴喘息的机会,臣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