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八年,五月十五日夜,燕国徒河城。
一辆马车缓缓行驶在夜色中,十几名亲卫骑马簇拥在马车左右。。
嗖!嗖!嗖!
一阵破空声传来,一簇密集的箭雨激射而至,转瞬将整辆马车全部淹没。
啊!~啊!~啊!~
凄厉的惨叫在极短的时间内戛然而止。
马车中的贵人,正是燕国禁卫南军副元帅高河,燕王元利贞最重要的亲信之一。
高河虽然才能不足,但深知自己能坐上这个位置主要仰赖燕王信任,所以对燕王始终忠心耿耿,全力支持燕王新政。
这几年,随着南边大周的快速崛起,尤其是泰兴六年那一仗对燕国朝野构成的巨大心理冲击。
燕王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胆敢阻碍他富国强兵的,都该死。
库里勒会议重开时的十三世勋,已经有五个被族灭,中小世勋被灭者数以百计。
忍无可忍的燕国世勋,终于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但是,军权牢牢掌握在燕王手中,搞事情就是找死。
所以,代燕王掌握军权的大将就成为心怀不满的世勋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五月十五这日夜间。
禁卫南军副元帅高河、禁卫北军副元帅尉迟长风几乎同时遇刺。
高河身亡,尉迟长风身负重伤。
燕王震怒,但还未来得及彻查。
徒河、襄都就爆发了军事政变。
一群掌握一定军权的世勋,起兵拥立元利贞的亲弟弟元利明为燕王。
叛军裹挟元利明离开襄都,一路向西,与徒河叛军合流,在徒河城拥立元利明登基为燕王。
徒河城中不肯附逆的燕军被诛杀者近万。
燕王元利贞也是果断,重新任命了襄都禁军主要将领后,即刻御驾亲征,并下诏燕国士民勤王。
叛军没有大义,内部不稳,肯定无法长久。
于是便遣使向大周求援,事成之后,愿世代为大周附属国。
消息十万火急地传回洛都。
姜云逸上次摆了军方一道,叫燕国得以喘息。
局势演变至如今局面,肯定是不可能再摁住的,也没有充分的理由继续摁住。
打吧,打吧。
于是,友谊关、葫芦口的四万周军,打着协助兄弟之邦稳定局势的名义出兵徒河。
周军先与徒河叛军夹击,击溃了元利贞的主力,元利贞败退襄都。
周军一边接管徒河城,一边派遣一万轻骑昼夜兼程,奔袭襄都。
五月二十八日,周军包围襄都。
后续大军陆续进入燕国腹地,各地望风披靡。
周军围而不攻,整整三个月,三十万人口的襄都人相食。
穷途末路的燕王元利贞发了狂,在城中大肆屠戮并未反叛附逆的世勋,引发世勋集团的殊死反抗。
燕王元利贞被世勋烧死在王宫之中,国相丘太一自杀殉国。
九月初一,元利贞死后第二日,襄都开城投降。
周军入城第一件事,先灭了燕国王室。
凡是,姓元的男丁,不留活口。
工具人元利明死于水土不服。
对元氏宗亲的追杀,整整持续了好几年,直至彻底销声匿迹。
泰兴九年,三月初八。
大周皇帝驾临襄都,祭祀燕太祖后,以外戚身份代领燕王。
说是待找到燕太祖嫡系后人后,再还政元氏。
只可惜,辽东之地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姓元了。
燕国世勋几乎都死于内乱,硕果仅存的丘太泉代表燕地入阁为相竟然顺理成章了。
辽东周姓第一大族出身的韩黎明出任辽东牧,总揽辽东九郡政务。
周燕一体化完成了军事和政治程序。
大周的舆论阵地火力全开,主要宣扬三项:
其一,元利贞这一脉得国不正,又倒行逆施,燕国沉沦,主要是元利贞的责任。
有幸存的燕国世勋全力助攻,此事很快就盖棺定论,反正元利贞那个死鬼也不可能跳出来狡辩;
其二,被姜云逸压箱底的周燕同源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被集中放了出来。
总之,周燕三千年前是一家,一千年前是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如今又成为一家是理所当然的。
其三,隆重纪念国相丘太一和北宫明灭,把这两位历史名臣打造成燕人亡国后的精神寄托。
有如此能臣忠良襄助,仍然能亡国,可见元利贞不仅得国不正,还是个废物。
这些年大周科举网罗的数十位燕国士子,得到重用,开始接管燕东政局。
被元利贞杀得元气大伤的燕国世勋集团根本无力反抗,只能摇尾乞怜才能得一席立足之地。
燕东五千万亩良田被收归公有,按照人头均分给原来的农奴耕种,登时引得一片欢呼。
只这一项均田政策,就迅速稳定了燕地人心。
……
泰兴十年,二月初一。
因燕国动乱而推迟了一年的十年期大朝会在洛都召开。
大周境内头面人物、包括燕地主要代表、西域十六国使者、三韩、安南、琉球使者,共同出席十年一度的超级大朝会。
内阁首相赵广义代表朝廷,总结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完成情况。
除田政革新和税制革新进展略逊于预期外,其他各方面均圆满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大朝会公布了大周帝国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纲要。
主要内容包括:
完成天下田亩清丈,
完成两税改革;
迁都广阳,
研发出实用型蒸汽机,
铺设长安至洛都、广阳至襄都铁路,
掌握东亚海权,
扶持宗室南洋、西域封建,
完成西域政局建构,
扫盲一千万人口。
十年一度大朝会后,大周帝国再次进入了新的发展快车道。
泰兴十一年。
先帝三皇子长子,在朝廷大军扶持下,在夷播海西岸立国。
据说,国相是一位姓林的书生。
据说,林书生的国相任命文书,是洛都铁氏兄弟送去的。
据说,铁氏兄弟对林书生爱不释手,念念不忘,恋恋不舍。
姓林的哭着喊着赌咒发誓自己对大周忠贞不二,一定好好辅佐国王为大周守卫西域。
泰兴十三年,博物院终于拿出了第一款可以实用的蒸汽机。
交通建设部,启动了邯郸至濮阳的铁路。
主要就是这里地势比较平,容易搞。
泰兴十五年,广阳新都落成,定名北平。
颜如凤和孙山夫妇总算是混上自己的全产权房子了。
听说是颜如凤现在一年几十万的稿费,这娘们儿现在可是大周人鬼情未了一姐。
同年,连接关内关外的襄都——北平——邯郸铁路干线开建。
北平至邯郸段,地势平坦,但北平至襄都段沿途要经过友谊关、葫芦口和徒河口等险要地段,无法完全走平地。
铁路铺设难度是次要方面,关键是当前的蒸汽机动力不足以驱动列车爬坡。
姜某人灵感勃发,提出之字形过山方案,并在列车前后各安置一个蒸汽机车头。
如此巧思,果然轻松解决了铁路难以过山的历史性难题。
泰兴十六年,大周水师二十艘战列舰、三十六艘巡洋舰下南洋。
在马六甲港口外放了几声空炮后,在大西洋败给大不列颠的荷兰人,早就没了霸主的精气神,没有做无谓的反抗,直接请求谈判。
最终,大周帝国与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签署了马六甲协定。
协定规定,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三国承认大周对东亚海权的支配地位,允许大周通商昆仑洲东岸,荷兰人归还夷洲岛。
大周则保障三国在东亚的既得利益,允许三国在南海、钱塘、北海和北平开设领事馆。
当年江东叛乱时,先逃到夷洲,又逃到南洋的吴氏和胡氏,被押送回大周。
除主犯凌迟处死外,嫡系男丁尽数斩首。
不是皇帝心黑手辣,而是姜某人一力主张从严处置,要求朝廷对江东之地务必时刻高度警惕,不可有任何放松。
泰兴十八年。
先帝二皇子长子前往吕宋岛封建,九皇子至马来半岛封建,还有几位宗室前往加里曼丹、爪哇岛一带封建。
朝廷同步颁布政策,鼓励子民移居南洋。
只有充足的周人血统,才是这些海外封建王国生存的基本保证,周人在南洋本来就有深厚的血缘基础的。
泰兴二十年,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大工程。
第一大工程:全球航路探索。
大周花费重金从西洋人手中购买海图、聘用西洋海员担任向导,开始了全球航路探索。
一路从北海出海,绕过朝鲜半岛,经东朝鲜海,过北海道,经阿留申群岛,至于北美大陆。
一路从钱塘下南洋,出马六甲海峡,向西经印度、大食,绕过好望角,抵达欧罗巴洲。
一路下南洋,穿过爪哇群岛,至于大洋洲。
第二大工程:西域铁路建设。
西域铁路,从长安出发,至于夷播海以东碎叶城。
全长七千里,其间要翻山越岭,途经大漠,难度可想而知。
工程总投资五千万万钱,计划二十年完工。
光沿途的防护林,就要占据总投资的三成。
该项目一经提出,立刻招致朝野许多反对。
但姜云逸一力坚持,他说:
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不肯做,后人未必还有机会做。
只有用铁路将中原与西域紧密连接起来,朝廷才能一劳永逸地对西域进行掌控。
否则一旦国势衰退,西域还是会丢。
西域铁路,政治和战略效益才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处于次要地位,且只要经营得当,是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的。
这个时间点,当年老一代重臣早就凋零光了,连赵相都退隐三年了,没有人可以阻止已经无敌的姜某人。
历史证明。
西域铁路的修建完全正确,为此后几百年间帝国牢牢掌握西域,继而支配世界岛,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虽然该项目投资巨大,短期看不到可观回报,但此时大周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九百万万钱,整个东亚的贸易都在大周掌握之中。
大周牢牢掌握着东亚的政治军事金融经济文化主导权。
西域铁路专项债券连发了十五年,每年近四百万万,连西洋人都来买了不少,相当于交保护费了。
随着西域铁路的开通,丝绸之路重开,不断有中原人口移居西域,为西域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泰兴二十年大朝会,还有一件小事,要求东瀛国天皇去“皇”号,改称国王。
皇与帝是大周天子专属,不允许僭越。
此事自然引起了东瀛的反弹。
后来,大周扶持九州大名龙造寺上洛,推翻了原来的足利幕府,天皇也顺理成章地改了称号。
大周驻军九州、琉球,成为维护东亚政治稳定的基石。
泰兴二十一年。
大周设立北洋都护府,统领兴安岭以北、库页岛等广袤的冰原地区。
泰兴二十二年。
大周也是世界第一艘铁甲船下水,该船采用蒸汽动力和风帆动力两种驱动方式。
同年八月。
北路和南路探险队返回母港,带来了大洋洲和北美的消息。
朝廷开始建立北方航线,通过扶持北美大陆印第安人,阻断了西洋人对北美大陆的掌控。
大洋洲方向,明相未卜先知地在地图上点了一下,大周的勘探队便不远万里去挖出了铁矿,据说品相相当好,比大周本土的好很多。
泰兴二十三年。
周军在西进途中与奥斯曼帝国遭遇。
经过三年激战,周军水陆夹击,彻底打散了奥斯曼帝国。
泰兴二十六年。
大周在红海与地中海之间组织开凿运河。
泰兴二十九年。
大周水师西洋舰队与大不列颠海军在直布罗陀地区激战数月,不分胜负。
泰兴三十年,大周本土新组建的铁甲蒸汽舰队驰援西洋舰队,在大西洋上针对不列颠船只进行全面绞杀。
已经六十多岁的拉斐尔侯爵,被任命为直布罗陀总督,一时风光无两。
泰兴三十五年。
身体每况愈下的明相,越来越无法操持繁重的国事,辞去一切官位后,回归齐国公府着书,继续为后世谋划。
两年后,溘然长逝。
享年五十六岁。
泰兴三十九年,皇帝姬泰北驾崩,庙号文宣。
李夫人所出皇七子姬安康继位。
明相与文宣帝相继去世后,大周帝国遵循先前制定的“半个世界”战略,适度进行战略收缩,以控制半个世界为基本战略思路,不断巩固印太地区基本盘。
西域铁路在泰兴三十九年如期修到碎叶城后,后继者继续向西延伸,一直拓展到西亚和东欧。
欧亚大陆桥用了五十多年时间,完全贯通,这有力地奠定了世界岛主导世界秩序的基础。
明相主政后期上马的内燃机、发电机、无线电和热气球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在他死后十几二十年里陆续开花结果。
美中不足的,就是人口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长期的繁荣稳定,导致人口大爆发。
所幸,朝廷因势利导,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动周人走向世界,遍地开花的周人血统,成为大周主导世界秩序的重要基础。
野蛮掠夺与种族灭绝的恶劣行径,得到有效遏制;人类文明,按照周人的文明观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