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从湖南长沙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轻金属专家潘复生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潘复生院士,1962年7月30日出生于浙江金华。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东、东南接台州市,南毗丽水市,西连衢州市,西北与杭州市毗邻,东北与绍兴市接壤。
    金华在禹贡时,属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之西界,秦王政二十五年建县,东汉初设长山县,三国吴设东阳郡,南朝梁置婺州。
    隋开皇十三年分吴州置婺州,唐武德四年定名“婺州”,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改金华为宁越府,后又改为金华府 。
    明成化七年分金华等县边境之地置汤溪县,金华府辖8个县,有“八婺”之称。
    清顺治三年发生“金华之屠” 。
    1912年废金华府,1914年置金华道,1985年撤销金华地区,金华市升为地级市 。
    金华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婺剧是传统民间艺术,浦江剪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金华境内有明清的卢宅、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金华名人荟萃,历史上有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近现代有美术史开派巨匠黄宾虹、现代诗人艾青等。
    出生地解码
    浙江金华作为潘复生院士的出生地,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道教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潘复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热爱,为其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金华教育资源丰富,重视教育的氛围浓厚。
    潘复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和良好的基础教育,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为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并走上科研道路提供了助力.
    金华人才辈出,如初唐四杰骆宾王、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大明开国第一文臣宋濂等皆来自于此。
    这些前辈的事迹激励着潘复生,使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奋斗,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
    金华人民勤劳坚韧、勇于创新的地域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潘复生。这种精神使他在科研工作中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挑战,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如他在镁合金领域长期专注研究,攻克诸多难题,最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6月,14岁的潘复生从黄店中学高中毕业,毕业后当了1个月小学代课老师、4个月初中代课老师,以及半年的高中老师。
    1978年9月,潘复生进入合肥工业大学粉末冶金专业学习。
    1982年7月,潘复生从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9月进入重庆大学就读金属材料研究生。
    1985年5月,潘复生从重庆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9月,潘复生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94年10月,潘复生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潘复生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科阶段在合肥工业大学粉末冶金专业的学习,使潘复生系统掌握了粉末冶金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为其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如粉末冶金中的制粉、成型、烧结等工艺原理,为他后来在镁合金等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借鉴。
    在重庆大学攻读金属材料研究生,以及后来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这些进一步深化与拓宽了潘复生在材料领域的知识。
    使他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他在镁合金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可能,也让他能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研究材料问题,为解决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思路。
    求学过程中,潘复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研究活动,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从硕士阶段的基础研究到博士阶段的深入探索,他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如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这些为他日后承担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前沿性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多所高校的求学经历,让潘复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科研团队,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与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使他能够及时了解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在高塑性镁合金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提供了外部动力和方向指引。
    在其求学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和影响不可或缺。
    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更培养了潘复生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潘复生传承了导师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不断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6月,潘复生进入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3月,潘复生回国后担任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1995年10月,潘复生作为客座科学家,前往德国国家材料所。
    2002年11月,潘复生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千叶大学。
    2004年12月,潘复生担任重庆大学轻合金中心主任。
    2008年10月,潘复生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院长。
    2017年,潘复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潘复生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诸多关键影响。
    潘复生在重庆大学冶金及材料工程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从讲师逐步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使他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深化自己对材料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
    教学相长,通过指导学生、解答疑问,潘复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加精准,为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材料领域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
    在国内工作期间,特别是担任重庆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以及轻合金中心主任等职位,让他能够专注于材料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轻合金等方面的研究经验。
    这使他在国内材料学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为解决我国材料领域关键问题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他在行业内赢得了声誉。
    潘复生多次前往德国国家材料所、日本千叶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交流,让他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材料研究理念、技术和方法。
    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还使他能够将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内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研究,提升了他在国际材料科学界的知名度。
    潘复生兼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统筹科研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科研项目。
    这种管理经验有助于他组建大型科研团队,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项目,他在镁合金等关键材料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成为他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从教学到科研,从国内研究到国际交流,再到科研管理,这些经历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他在轻合金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学术贡献不断提升,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终助力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潘复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轻金属专家,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潘复生院士尤其专长于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复合材料、稀土和复合矿综合利用、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薄带铸轧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潘复生院士提出高塑性镁合金设计新理论,开发出多种高塑性高强度新型镁合金材料。
    如在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上应用的大规格复杂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适配构件,相比铝合金构件减重超三分之一,它具有良好的阻尼减振性能,可确保飞船载荷设备运行更稳定。
    潘复生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一体化车身铸件、新能源车电池箱盖等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结构件。
    这些构件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最大的镁合金汽车压铸结构件,与常用铝合金铸件相比力学性能相当,减重32%,展现出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前景。
    潘复生院士长期致力于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等镁基储能材料研发,推动了其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国家能源转型提供重要的储能材料支持。
    潘复生院士编着的《高塑性镁合金材料》中英文版,系统概括了其团队在高塑性镁合金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为新型镁合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潘复生院士牵头率领研究团队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余项,推动了镁合金领域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科研之路解码
    潘复生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潘复生在高塑性镁合金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成果。
    如他发现特种固溶原子作用,实现“固溶强化增塑”。
    他开发出系列高塑性高性能新型镁合金,为镁合金规模化应用提供可能。
    而且这一突破是潘复生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奠定了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潘复生院士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镁合金产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他们成功试制出超大汽车压铸结构件,为汽车轻量化提供关键支撑。此外,潘复生院士团队在镁电池、镁固态储氢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展现了其科研成果的巨大应用价值和产业影响力。
    潘复生院士还牵头组建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吸引和培养众多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为取得更多科研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体现了他的科研组织和领导能力。
    潘复生院士还制定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余项。
    在国际国内镁合金领域,树立了权威话语权,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为行业规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潘复生院士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镁合金国际刊物主编等重要职务,多次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潘复生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镁合金国际刊物主编等重要职务,多次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使他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后记
    潘复生院士的出生地浙江金华,其文化底蕴与教育氛围给了他很好的教育启蒙教育。
    求学之路上,他积累了多元知识、锤炼出科研能力。
    从业经历中,他借助于教学相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拓展了他的视野。
    科研历程中,潘复生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奠定了他在行业中的学术地位。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后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