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彭寿院士,1960年10月13日出生于安徽桐城。
桐城现为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它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秦为舒县,汉为枞阳县、舒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多变。
隋开皇十八年易名同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桐城县,此后名称沿用至今。
明初桐城属宁江府,洪武六年属安庆府,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
民国时期多次变更隶属,1949年2月桐城解放,1996年8月桐城撤县设市。
桐城文化底蕴深厚,它是“桐城派”的起源地,为清代最大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主张“义法”“义理、考据、辞章”并重 。
桐城名人辈出,有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
桐城素有崇文重教优良传统,桐城中学创办于1902年,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
桐城还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艺术馆展示黄梅戏历史与艺术;“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桐城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桐城文庙、文和园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六尺巷、孔城老街等古迹 。
出生地解码
彭寿院士的出生地安徽桐城,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桐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桐城派的故乡。
桐城派在文学等诸多领域有着深远影响。
这样的文化环境或许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彭寿从小受当地文化氛围的熏陶,在读书、做学问等理念上可能会更有追求。
就像传统桐城文人,对知识有着敬畏和探索精神一样,这种文化根基有利于他在学习知识、钻研学术的道路上养成良好的态度。
从地域角度看,安徽在近现代也积极融入科技发展浪潮等诸多社会进步潮流之中。
这样的大环境可能使他从小就接触到相对前沿的科技理念或者工业成果展示,激发他对科技实业等方面的兴趣,为他后来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埋下好奇的种子。
在他的求学、科研等历程中,家乡文化潜在的激励,也促使他不断进取,最终在学术领域等取得院士这样的成就。
不过这只是基于地域文化等角度的推测性解读,彭寿个人的成就主要还是靠自身天赋、不懈努力和机遇等诸多因素共同铸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彭寿高中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1978年10月,彭寿在武汉建材学院无机材料工程专业学习。1982年12月获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彭寿在武汉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学习,200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彭寿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彭寿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无机材料工程专业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无机材料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涵盖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技术等,使他系统掌握了无机材料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后续从事玻璃新材料研究提供了知识支撑,让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深入理解和解决玻璃材料相关的技术难题。
彭寿在武汉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习,对他职业发展和科研管理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让他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助于他在担任领导职务时,更好地组织科研团队、调配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实现从技术专家到科研管理者的成功转型。
彭寿在高校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的科研思维和方法。
大学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学术训练,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这些科研思维和方法成为他日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能够运用这些科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师资队伍。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彭寿院士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对科研的热情。
他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动态,与优秀的师生交流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其在玻璃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7月至1987年2月,彭寿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1982年起,彭寿在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先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院长、院长。
2001年6月起,彭寿先后担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裁、董事长。
2019年11月22日,彭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彭寿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这段经历让彭寿院士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
在实际工程操作中,他能够深入了解玻璃工业的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经验为他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使他能够精准把握行业的技术需求,知道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从而为科研工作找准方向。
彭寿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到院长,这一系列职务的变化使彭寿院士的视野从单纯的技术层面扩展到整个行业的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和团队管理等多个维度。
作为副院长和院长,他需要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等宏观问题。
这促使他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玻璃工业,了解行业的瓶颈和发展机遇,有助于他在科研选题上更具前瞻性,关注那些能够推动整个行业进步的关键技术突破。
彭寿在担任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总裁和董事长期间,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熟悉企业运营和市场需求,能够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这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还让他在科研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意义,也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有力的支持,因为院士的工作不仅是学术研究,还包括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彭寿院士在玻璃工业行业多年的深耕,从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的全方位经历,使他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造诣。
他在行业内取得的众多成果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终促成了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荣誉也是对他长期以来在从业过程中坚持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肯定。
院士科研之路
彭寿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高效节能关键技术。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浮法玻璃熔窑与玻璃液回流等变化规律,开发出“全等宽、宽窑池、台阶池底、窄长卡脖”新结构玻璃熔窑。
这一成果使每吨玻璃0.1-0.3mm微气泡数量大幅下降,玻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他们使600t\/d玻璃熔窑单位能耗显着降低,节能15%以上,实现了玻璃质量与生产节能的双提升。
这一成果推动了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我国浮法玻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彭寿院士团队自主开发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空心玻璃微珠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兼具防火阻燃性能的微米级玻璃粉体,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石油开采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它为我国相关高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核心材料,打破了国外对该材料的垄断,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材料供应安全。
彭寿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超薄信息显示玻璃成套技术,建立了国内首条稳定量产0.2mm超薄tft-lcd液晶玻璃和0.15mm超薄触控玻璃的生产线。
其中,0.12毫米的超薄触控玻璃柔韧性和透明度极高,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触控面板,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该玻璃的卷曲特性还为未来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材料基础.
在超薄触控玻璃技术基础上,彭寿院士团队进一步攻克难题,研发出30微米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创造了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佳绩。
这一成果解决了关键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保障了信息显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
该玻璃弯折寿命突破100万次,核心性能指标全球领先,凭借极薄、柔韧性强、耐用性高和折痕控制出色等特点。
该产品成为折叠屏手机盖板玻璃的首选材料,推动了我国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玻璃新材料领域的话语权。
彭寿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自主研发生产出中国首片8.5代液晶玻璃基板,开辟了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的新纪元。
这一成果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少数几个掌握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国家。
它打破了国外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技术和市场的长期垄断,为我国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我国从玻璃大国向玻璃强国的迈进。
科研之路解码
彭寿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彭寿院士在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浮法玻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它显着降低了能耗,推动了整个浮法玻璃行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 。
彭寿院士团队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的成功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保障了我国信息显示产业的安全。
这一成果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彰显了他在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进步方面的卓越贡献。
彭寿院士团队的成果,推动了玻璃新材料领域的学术发展。
如彭寿院士的《新玻璃概论》等着作,系统介绍了玻璃材料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
彭寿院士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其团队的“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些荣誉提升了彭寿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彭寿院士在超薄触控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领了玻璃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如30微米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弯折寿命突破100万次,核心性能指标全球领先。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玻璃行业的技术创新,还带动了下游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而且这些成果还体现了彭寿院士作为科研领军人物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
最后,彭寿院士的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新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例如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国产化,为相关高端领域提供了关键核心材料,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
这些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彭寿的研究,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了他在院士评选中的竞争力。
最后,作为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彭寿院士凭借其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国在玻璃新材料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他的成果在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科技界赢得了荣誉,也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国际影响力的砝码。
后记
彭寿院士的出生地安徽桐城,其文化氛围浓厚,桐城中学的教育为他筑牢知识根基与探索精神。
求学期间,彭寿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本科学习,赋予他专业理论;彭寿在武汉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习,助力他的成果转化。
从业中,彭寿在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长期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同领导职务便于彭寿去整合资源、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
科研上,彭寿成果丰硕,浮法玻璃技术创新等突破国外垄断,多项国家级课题彰显引领作用。
彭寿院士团队研发的 8.5 代 tft-lcd 玻璃基板等,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提升我国玻璃行业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以上这些成就为彭寿赢得了声誉与认可,最终使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