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道家学派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孟子是鲁国贵族的后裔,他的先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由于贵族衰微,这个分支从鲁国搬家到了邹国。他幼时丧父,被母亲带大。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里面的小孩就是孟子。”
    “孟子跟孔子的经历很像。他在学成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跟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45岁之前)。”
    “他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但又根据当时的情况,对儒家思想有了改进,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孟子到处游说各国国君,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以重用。”
    “但他游历多个诸侯国,那些诸侯都光听而不实行他的主张。”
    诸侯们对他很是敬重,孟子无论到了哪一国都直接开讲,毫不避讳地批评国君。
    “到了晚年,孟子结束旅程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邹国,继续从事着教育跟着述。他跟万章等人整理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孔子跟孟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伦理观是人性本善,也就是主张性善论。
    荀子的伦理观是人性本恶,他主张性恶论。
    “有关荀子的记载不多,他是赵国人,50岁开始游说,最开始去的齐国。”
    年龄记载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传抄的时候误将15写成50了。
    “去到齐国的荀子因为本身学问大,曾担任过三次稷下学宫的祭酒,祭酒是学宫之长的意思。后来因为齐国有人诋毁他,荀子就去了楚国,他被春申君任命当了一个兰陵县令。”
    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大臣,担任相国。
    “但春申君死后,荀子就被免职了,但他没有离开楚国,而是一直居住到去世。”
    “荀子晚年也在整理书籍,并编着了《荀子》一书。他注重礼法,对其他学派的思想都有批判,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同时主张天人相分跟性恶论。”
    天人相分,荀子认为天是自然,没有理性、意志以及善恶之分,它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好坏而发生变化,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个规律并不是以往认为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天道,而人违背不了,也不可违背这个规律。
    他认为自然跟人都有着各自的规律与职责,天道不能干预人道,人道也改变不了天道,天归天,人归人。相比于盲目推崇天的权威,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学会利用自然来为人类服务。因为我们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从而统辖自然世界。
    “荀子的两个弟子,李斯跟韩非两人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荀子到底属不属于儒家学者至今还存在争议。”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前571-前471\/470),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
    列子(前450-前375),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
    “有关老子出生地的文献记载不同,目前主要有三个说法,分别是陈国、宋国、楚国。”
    前551年,老子在周王朝担任藏室史(负责管理藏书)。
    前535年,老子受到排挤,被免去藏室史后出游鲁国。在鲁国主持好友的葬礼时,孔子助葬。
    前530年,老子被召回继续担任藏室史。
    前526年,26岁的孔子来到周朝,拜访老子。
    前516年,老子因管理的典籍被别人带到楚国去了,故被罢职,然后他回到故里居住。
    前501年,51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到了前485年,周王朝越来越不行了,老子便打算出函谷关到处云游。但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要来函谷关了,非常高兴。”
    “但他得知老子是要出关去云游的时候,就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住他。尹喜跟老子说:先生想要出关也行,但需留下一部着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着作,据说,这篇着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本体,但道缔造了这世间万物是无意的行为,是自然的本性,而不是有意为之。这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但就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故被老子概括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生卒年,史料记载不详,甚至是老子先出生还是孔子先出生都有很大的争议。”
    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160岁或者200多岁。
    胡适认为老子顶多比孔子大20岁,也就是老子出生于前570年左右,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但冯友兰认为《老子》一书是出于孔子之后的。
    “列子是郑国人,他是老子跟庄子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位道家代表。列子不重名利,专心修道,在郑国隐居40年。”
    他写的《列子》中提出了“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远远比西方中的同类学说提出的时间早。
    “庄子出身于宋国,跟老子并称老庄。因为爱自由,他拒绝了楚国国君邀请他去担任相国的请求(339),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340左右),还在前337的时候主动辞去了这份工作。”
    “前344年的他与惠施相识,两人是好友。庄子也曾南游各国,前312年,庄子的妻子去世,前310年,惠施病故。”
    “此后,庄子的晚年过得并不算好,独身居住在故园,通过着书消遣时光。前286年,庄子因病辞世。”
    庄子基于老子“道”的思想,将道的主体从世间万物上升到一种宇宙的精神,“道”是人们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通过这个思想来向世人宣传他的世界观跟宇宙观。
    这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底层思想基础,为了能够达到绝对的自由,他必须深刻体悟“道”的范畴。
    相比于实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庄子更在意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他更想扬弃世俗的价值理念,从而让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更辽阔的精神世界里去。
    ——
    {孟子周游列国就是一直在怼人,怼完人还要收钱。}
    {他学孔子开班讲课,名利双收,所以是带着路费出去周游列国的。一开始他还不收国君给的钱,后面又收了,说自己需要路费跟武器。}
    {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记得他去了一个诸侯国,然后跟别人说那个国君望之不似人君。}
    {哈哈哈,这不就是“介老板看着不像个好银呐”的意思嘛。}
    {人性本善跟人性本恶并不重要,都是需要教化的。}
    {荀子是不是儒家有争议是应该的,他知道白起坑杀40万赵卒的事情,作为一个东方诸侯国人士,对于强秦应该看不惯才对,但他对秦国的法制评价很高,还称赞秦国的民风淳朴,官员严肃,办事效率高。}
    {《道德经》有人怀疑不是老子一个人写的。}
    {好深奥,不是我能理解的思想。}
    {荀子模糊了法跟礼的分界线。在他眼里,礼和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人为制定的,都是为了管理好百姓。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偷东西,符合荀子认为的性本恶。如果一个人受过教育,他就不会去偷东西,这是不自觉地受到礼的约束,而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不偷东西,是因为害怕刑罚,这是自觉接受法的约束。}
    {所以……荀子才是正确的儒家思想主流?}
    {这么一看,荀子的想法有点像儒法两家的结合,难怪说到儒家,都没什么人提他。}
    {历史证明,心无旁骛做学问的人大多长寿,体制内的人整天勾心斗角长寿的很少。}
    {自古图书馆出人才,老子带薪学习,简直太棒了。}
    {到了我最喜欢的庄子,其实……庄子是个爱自由的老宅男,哈哈哈,唯一一次职场经历就是在宋朝做漆园吏。}
    {放荡不羁爱自由~}
    ……
    这种思想课对于老百姓们而言,他们听不太懂,但都会叫自家孩子坐下来认真听。
    这可是后世称赞的思想家,如果自家的娃子能学到点知识就太好了。
    “什么无为无不为?”说话的人正忙着农活,只好用肩膀蹭蹭自己旁边的哥哥。
    哥哥满头大汗,抬手抹一把汗,“无为就是什么都没做,无不为是没有什么不会有的。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什么都没做,但什么都有了。”
    “啊?!”
    听到这个解释,不远处的人都惊了,投影上说的是这个意思?
    随后听到那些学生们的讨论,他们顿时觉得孟子跟庄子很是有趣。
    “孟子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怎么敢直接去批判那些君主的?”
    说话的人很是不解,诸侯们能容忍这些人在自己头上蹦跶?
    这话一出,立马有人出声回复,“因为诸侯对他们很宽容啊。”
    “那也不能宽容到这个程度吧,都直接人身攻击了,说国君不似人君。”
    “这不就说明那个时候的诸侯们是真的对他们很宽容啊。”
    部分儒家学者则有些气愤,荀子就是他们儒家的!
    后世为什么还要争议这个???
    ……
    秦,嬴政这几天还在思考着该如何正确管理。
    李斯等人也在讨论。
    这几天讨论出来的最后结果,就是李斯退了一小步,认同法家思想跟其他思想结合起来一起治理国家。
    但法家必须是占比最大的。
    李斯黑眼圈都出来了,这几天他跟大臣们一直在修改秦朝律法,虽然大部分还是轻罪重罚,但很多罪名都变小了。
    比如投影之前说的那个盔甲,费用减少了三分之一。
    连赋税都降了一些,这是儒家据理力争争取到的。
    嬴政考虑到如今的天下,百姓如此之多,不能再跟以前的秦国一样,完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了。
    所以在儒家提出重视民本,注重百姓的时候,他还是同意了儒家的这个小请求。
    只是这样一来,他的那些工程进度就要慢下来了。
    嬴政目光落在那个教室上,跟他们的建筑不一样。
    那个圆的东西是后世观察时辰的工具吗?
    还有那些上面写着字的纸,如果他大秦能有这样的技术,他还用每天批那么多那么重的竹简吗?
    汉,刘彻观察这个教室观察了半节课,虽然看不到人,但其他东西都能看到。
    比如那个桌子,银色的?是铁器打造的吗?
    还有前几个学生的书桌也能看见,可惜看不到他们的书。
    刘彻心中吐槽,这个幕幕要是把视线移一下就好了,他想看看后世的书籍。
    听完整节课后,刘彻还是更加认可荀子的思想,他怎么没自己自成一派?
    这样他也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了,还不用被后人评价到底是不是儒家的。
    思想很多,但不是每种思想都适合拿来治理国家。
    更何况每个帝王管理的天下都处于不同的情况。
    政策一变再变,很多时候思想也在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李世民突然嫉妒自己前面还有那么多王朝了。
    这要讲到什么时候才到他,要讲到什么时候才到后世啊?!
    他现在对什么都好奇,单看这一小部分教室,他就联想到了不少技术。
    看来他要提前去搜罗一些工匠来养着了,他们必定会有大用处。
    明,朱棣看着那纸,想要!
    虽然贴在墙上皱皱巴巴的,边边角角都要飘起来了,但是一看就能看出来那个纸的质量不错。
    颜色多样,还是黄色的,简直太对他的胃口了!
    所以,能不能跳过古代直接讲现代啊!!!
    他现在觉得自己朝代相比于后世简直没有可比性啊。
    当然,这只是随便说说,他对于自己的朝代,还是感到很自豪的。
    历史不就是这样慢慢发展起来的,他也是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