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很幸运,他赶上了好时候。
去年(135),干涉国家政权的窦漪房已经去世,这一年(134),刘彻23岁,正是摩拳擦掌准备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所以他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广开言路、积极纳谏的形象,在早上主父偃的奏疏送到刘彻的桌上后,晚上刘彻就召见了他。”
没人知道进宫的主父偃怀着怎样的心情。
但主父偃到了刘彻面前后,才发现跟他一起入宫的还有两个人,一个叫严安,一个叫徐乐。
这两位的主张都是劝刘彻别打仗,别劳民伤财。
而主父偃的奏疏中说了9件事,8件跟法律条令有关,剩下一条跟征伐匈奴有关。
“三位在寂静的等待中,终于听到了刘彻的声音。
刘彻一副相见恨晚的模样说道,你们以前都在哪儿啊,怎么现在才来,最后三人都被任命为郎中。
其中主父偃屡次进谏,最后在一年之内连升4级,成了刘彻身边重要的大臣之一。”
“元朔二年,也就是前127年,主父偃上书,跟刘彻说了一件事。”
主父偃:古时候的诸侯封地不过百里,中央强,地方弱,所以很容易控制。
但如今的诸侯却拥有几十个相连的城池,土地千里。
国家太平时,他们骄横奢侈;国家危机时,他们反抗朝廷。
如果我们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很容易发生叛乱,当年的晁错就是例子。
现在诸侯的子弟多达十几个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代继承,可其他的子弟也是诸侯的骨肉啊,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封国,这很不合理。
所以!我建议陛下下令,让诸侯们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所有的子弟,这些子弟有了封国,就会记着陛下的好,自然不会反叛。
而陛下既做到了给诸侯子弟施恩惠,诸侯子弟也得了好处,还分割了诸侯王的土地,让他们的封地越来越小,这是三赢啊。
“主父偃的一番话说的刘彻很高兴,所以刘彻很快就同意了这个建议,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
从这以后,诸侯一旦去世,他的封地就会被分的稀碎,嫡长子继承主体,其他子弟一人分一块儿,被封为侯国。”
侯国不再属于诸侯国,而是被划分到了郡县制的体系之下,成为了刘彻治理天下的一份子。
在汉景帝刘启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刘彻给这些诸侯们送去了最后一击。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后没多久,他又找到刘彻上书说起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说到土地兼并,可能很多学生都不太理解,这部分等讲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再细说。
现在学生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大家看投影吧。”
汉朝建立之初,土地几乎分给了刘邦一大家子、功臣集团、旧地主跟喝汤的士兵们,所以很多百姓是没有土地的,他们只能去垦荒,或者靠山捕猎,靠海捕鱼。
文景之治下,田租改为三十税一,甚至还有几年免除了田租。
这项政策跟无地可种、无田可税的贫农、佃农并没有关系,真正受益的是那些有田的人。
他们的田越多,受益就越大,剩余的财产也就越多。
剩余财产越多,他们就越有能力去购买别人的土地。
没分到田的百姓们开垦出来的荒地成了这些富人、贵族们的目标,这就逐渐形成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主父偃建议刘彻把豪强富人跟有能力作乱的人全迁到茂陵去,这样对内是充实了京城的人口,对外是除去了奸猾,既不用杀人又能消除隐患,这就是不诛而害除啊。”
“所以刘彻再次同意了主父偃的上书,这一下,主父偃更成了刘彻身旁的红人,但反过来,他也成了诸侯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从主父偃担任郎中到走到刘彻身旁,他走了7年,从前134年到前127年。
仗着刘彻的恩宠,此时的主父偃开始建起高门大院,同朝为官的群臣也开始给他送礼,开始贿赂他。
主父偃来者不拒,给啥收啥。
当初有多么穷困潦倒,现在就有多么专横骄奢。
“主父偃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吗?不论是削减诸侯的势力还是收受贿赂,他心里都很清楚。
也有人劝过主父偃,说他太横行了,但主父偃只是说,他从游学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40年郁郁不得志,父母不把他当儿子,兄弟不收留他,宾客远离他,他已经穷困潦倒多年。
况且大丈夫生当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已经没几年好活了,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7年的时间,主父偃除了提出推恩令跟迁豪强外,他还推动了册立卫子夫当皇后跟推动了朔方郡的建立。
——
{这还幸运……}
{不幸中的万幸。}
{你们怎么才来捏,哈哈哈。}
{推恩令听着就像是一个阳谋。}
{就是阳谋,把矛盾跟争端留给了诸侯内部。}
{推恩令能推下去还离不开景帝对诸侯的打压。}
{好有道理,可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把有能力作乱的人迁走,剩下的岂不都是乖乖被压迫的百姓?
他们能守住自己手里的土地吗?}
……
汉(127),刘彻跟主父偃倒是没想到这个问题。
他们居于高处,更多的是看到朝廷上级官员呈报上来的事务,最底层的百姓们是否有反抗,底层的官员又是如何下达指令的,他们看不见,也不知道。
学生的话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百姓到底过的如何,以及财政问题跟土地兼并到底该如何处理才是上上之策。
……
明,朱棣听完推恩令后,也不得不佩服想出这个主意的主父偃。
他当初想要削藩时,也去看了以往各个朝代的史官记载的史书,推恩令自然就在其中。
可惜的是,这个政令并不适合他这个时期。
他本就是从藩王翻身坐上了皇位,况且起兵之际还得了其他藩王的帮助,哪能直接下这种政令。
再来,这时候的藩王可不是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
他要真颁发推恩令,怕是一颁发,各地的藩王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