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名田制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当一切权力都回归本质的时候,那就是金钱的来源与去向,简单而言,就是收钱跟分钱。”
    “从财政的角度看待王朝周期律,即最开始的新朝建立,地广人稀,人人都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紧接着是贫富差距的加大,土地兼并的出现。
    当问题发展到极致时,贫民失去土地,大量的土地被掌握在地主、豪强贵族跟官僚的手中,国家收不到这些人的税,只能加重对百姓的赋税。
    可失去土地的多数百姓根本无法承担繁重的赋税,所以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国家的财政也就会出现危机。”
    “这时候,会有人站出来实行经济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富人把该交的税全交出来,成功的话朝代就能延寿,失败的话朝代就会暴毙。
    但不管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改革的成本依旧会被慢慢地转移到贫民身上,直至底层百姓彻底活不下去。”
    国家没钱就做不到它本该做的公共性事业,所以每个王朝末年都会天灾频繁。
    不是天灾突然变多,而是国家没钱,无法赈灾,问题得不到解决。
    底层百姓也没钱,为了生存从而爆发起义,天下大乱,人口骤减。
    然后新的王朝从废墟中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这就是从国家财政视角看待中国古代的王朝周期律。
    “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从陈胜吴广起义,到项羽杀降20万、入屠咸阳,再到荥阳对峙、垓下之围,死于战乱的百姓数不胜数。
    等到天下平定,汉朝初兴,战争却依旧没有停歇,刘邦削除异姓王,平定叛乱,连年的战争还夹杂着天灾人祸。”
    于丽讲到这儿不得不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
    那个时候的百姓们太苦了。
    翻开史书,灾年之后记录的仅仅是一句人相食,一句死者过半。
    这短短的几个字代表着无数人的生命终结,又无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绝望。
    “百姓们需要安抚,而安抚百姓的最好手段就是给予土地。
    那么汉朝建立的时候,有可分配的土地吗?有。”
    第一份土地,来自已经死去的秦朝皇族、贵族和大官僚。
    “他们消失后,大量的土地空出。
    这些土地多位于咸阳周边,再加上被收归国有的全国各地的山林湖泽,这些就是公田。
    皇家是公,所以这些土地名义上是公,实际上是新晋统治者西汉皇族刘家的私田。”
    刘邦在这些土地上设置农官,然后把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
    也就是说皇帝一家是最大的地主。
    第二份土地,属于功臣集团。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兄弟们,被刘邦封百户、封千户,最高的甚至封到了4万户。
    所以天底下的大量土地都被分给了功臣集团。”
    第三份土地,属于前秦的旧地主。
    “刘邦继位后,曾昭告天下,凡是因为叛乱逃亡的人,现在天下平定,允许他们各回各家,复故爵田宅。
    所以秦朝的旧地主们成了汉朝的新地主。”
    第四份土地,属于退伍的官兵。
    “战争结束了,官兵也就没了继续存在的意义。
    功臣集团吃肉,他们跟着喝汤,所以也能分到一点土地回家。
    这就是西汉王朝最核心的土地制度——名田制。”
    名田制来源于商鞅,核心就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
    秦国变法时,土地分配有两个部分。
    一个是基本田,即授田制,国家会把土地分给平民,甚至是外来者,确保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另一个就是军功田,按照军功授爵制度,上战场砍的人越多,就能分到越多的土地。
    (授田制是土地国有转向土地私有的一个参照。
    但授田制本身是土地国有还是土地私有目前还存在部分争议。)
    “汉朝建立,基本照搬了秦朝的制度,但西汉的名田制跟秦朝的名田制并不相同。”
    第一,西汉的名田制只按照开国时的军功爵位授田,并不会给百姓们分配基本田。
    第二,授田标准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给土地兼并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根据周朝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基本可以对应到20军功爵位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了天子,剩下的4个等级中,诸侯可以对应19和20级,这俩是最高的侯爵阶级。
    19是关内侯,20是彻侯,为了避刘彻的讳,彻侯也叫通侯或列侯。
    10级到18级,在秦国既是爵位也是官员的职位,可以称为卿爵,是真正的统治阶层。
    5到9级,可以称为大夫爵,是爵位里的中等存在。
    1到4级,可以称为士爵,是爵位里最低等的存在。
    “西汉初年根据军功爵位给百姓分田跟宅基地。”
    根据1983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记录的信息,最高的彻侯没有授田数量的记录,也就是没有限制。
    但考虑到彻侯的一切标准不能高于皇帝,所以根据估算,彻侯能拥有的土地大概是在105顷。
    第二高的关内侯则是95顷。
    继续往下到了卿爵阶层,每一级比上一级少2顷土地。
    最高的18级大庶长90顷,最低的10级左庶长74顷。
    再往下到了大夫爵阶层,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最高的9级五大夫只有25顷,比上一级直接少了49顷,最低的5级大夫只有5顷。
    最后是士爵阶层,从5开始往下排,最低的1级是1.5顷。
    没有爵位的庶民、公卒、士五等,都是1顷。
    轻刑犯、司寇半顷,受过肉刑的隐官也是半顷。
    “宅基地的分配规格跟土地的大小一样,同样是最高的关内侯95宅,最低的1宅。”
    “一顷田是100亩,而一宅是1713.96㎡。
    光看100亩跟1713.96㎡,可以说朝廷给百姓们分的田和宅基地简直是多到离谱的程度。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个标准太过离谱,所以到了真正执行的时候,很少有人能拿到这么多土地。”
    “同学们想一下,如果你们是一位跟着高祖打天下的小兵,现在天下太平了,你拿到了一个2级爵位,按照标准,你可以分到2顷田。
    可你高高兴兴回家准备分田的时候,会遇到什么事呢?”
    于丽这个问题一出口,学生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学生们:“分不到田啊!”
    “没错!土地会被优先分给家乡的官吏跟高爵位者。”
    因为当官的负责分地,所以他们会先给自己家分田,然后再给亲戚家分田。
    甚至为了避免户主死亡或者绝户导致土地被收归国有,他们还会让赘婿、奴婢等人继承户主的土地。
    (户主死亡、绝户或犯罪,土地会被充公,出自《二年律令》。)
    “等打完仗的士兵回到家后,就会发现家乡的田早已经被分完了。
    没分到田的人就只能等,等可分的田宅出现,到时候县令会按照立户的时间先后分田,如果时间相同,还要根据户主的爵位高低分田。”
    “那这些没分到田的百姓该如何生活呢?
    答案是荒地。”
    名田制,并不是官府把全部土地收回再重新分配,而是在现有土地占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汉朝以前,生产力不够,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当时还存在着大片未被开发的荒地。
    到了西汉,技术发展起来了,谁有能力垦荒,土地就归谁名下,所以百姓们为了生存也有动力去开垦荒地。
    再加上很多地区也不是完全靠种地生存的,他们可以上山打猎采集,或者下海捕鱼捉虾。
    所以那时期的底层百姓们虽然过的苦了点,但勉强能活。”
    反正饿不死,就是盛世。
    刘邦驾崩后,吕后临朝称制,宫廷的政斗没有影响到百姓的生活。
    直到混乱结束,汉文帝刘恒登基。
    千古仁君刘恒是古代国君的道德模范,是儒家教育世人的背景板。
    “刘邦跟刘盈时期,田税是十五税一,而刘恒后来把田税改为三十税一,后面甚至下诏免除了所有的田租。
    到了刘启执政期间,他恢复田租,但田税依旧是三十税一,这就是文景之治。
    从道德跟主观意图上看,文景之治是千古美政。
    但从国家财政上看,降低田税会为国家带去一个意想不到的恶果。”
    ——
    {啊?不是说西汉的名田制不给百姓分地吗,怎么他们还有1顷?}
    {土地可以买卖啊,这应该是限制他们能拥有多少土地的标准吧。}
    {还有垦荒,但百姓垦荒面积的上限可能就是1顷。}
    {古代的税中人头税才是大头,能从百姓身上收到的田税相比于其他税来说就是毛毛雨。}
    {幸好有荒地跟技术,不然汉朝还不得直接进入王朝末期啊。}
    {自古以来,拥有财富的人不是财富的制造者,而是财富的分配者。}
    {不折腾百姓的皇帝就是好皇帝。}
    {土地兼并出现。}
    ……
    众人听的目瞪口呆。
    多少顷?!
    这得多大的地啊,要是他们能有这么多地种菜,想想就美滋滋。
    恶果啊,他们知道!
    土地兼并嘛,投影已经说过好几次这个问题了。
    但从个人层面看,他们就算可以垦荒,可以占有大片土地,但政府不允许啊。
    每年收田税的时候,官府会派人到各家丈量土地的。
    与其让多余的土地被官府收走,还不如把土地卖给那些名下可以拥有较多土地的人。
    这样他们手上还有钱购买更多的粮食。
    众人脑海中的思路千回百转。
    所以说,他们这样做跟那些四处购买土地的人会导致土地兼并的出现?
    然后又因为那些人身上有爵位,可以免税,所以国家收到的钱少了,就会变得越来越穷?
    最后倒霉的只有他们自己?!!
    ……
    秦(220),嬴政很清楚,腐败永远都在。
    当国土面积变大时,基层官员腐败的占比也会剧增。
    不管是朝廷下发的物资钱财还是底层上交的粮食税赋,在运送的途中免不了会被中间官员贪污。
    更别说他现在本就官员不够用,任用的官员素质比起以前低的很多。
    既然土地兼并是必然会出现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抑制贵族豪强的兼并?
    设立专门监督贵族豪强兼并土地的官职?
    将豪强迁徙到别处?
    不知这些方法能不能缓解土地兼并的加剧。
    “李斯,你对这个名田制怎么看?”
    李斯侃侃而谈,“陛下,既然土地兼并是名田制不可避免的问题,这就说明名田制还不够完善,尽管大秦目前对于土地问题还处于可控状态,但土地制度还需改革,不如……”
    嬴政听着舒心,留下李斯是个很好的决定。
    ……
    汉,刘恒心中很清楚土地兼并的问题。
    贾谊不止一次跟他上书说过这个问题。
    豪强兼并,流民失所。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彻底爆发,他似乎不该任由土地兼并继续发展下去了。
    只是手段该温和些。
    可不能毁了他的盛世。
    刘启听过贾谊的事,自然也听过贾谊跟他提过的建议。
    还有晁错也曾说过这个问题。
    不如这一次,他把晁错留下如何?
    还是先去问问袁盎怎么想的……
    投影说袁盎建议他诛晁错平众怒,这次他还是会这样建议吗?
    ……
    土地兼并是许许多多时期都会面临的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只是在秦朝,土地兼并尚且可控。
    到了西汉,因为无为而治,土地兼并的现象开始蔓延。
    东汉时期,国家采取纵容政策,导致豪强地主逐渐发展成庄园经济。
    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均田制延续到了唐朝,缓解了土地问题。
    但到了唐朝后期,土地兼并问题依旧加剧。
    来到宋朝,宋朝直接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
    所以说,宋朝的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也因此有了王安石变法。
    后来的明朝、清朝,还有民国时期,都曾有过处理土地兼并的政策跟制度。
    但土地兼并的源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被彻底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