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喜讯传回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听到这话,李承平只是轻轻笑笑,不答话,徐长治已然犯了忌讳。
    此时,王明觉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心中暗自叹息:这些年轻人啊,真是不知者不畏。
    对于徐长治这种不顾场合、不知规矩的行为,他并没有过多地去指责。
    既然有人敢挑衅李承平,那么就让李承平自己去挣回这个面子吧。
    徐长治一首《登大雁塔》吟出之后,众人沉默,之前那些蠢蠢欲动、想要作诗的人也纷纷熄了心思。
    毕竟和徐长治这首相比,他们自觉差距太大,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
    徐长治本就以诗赋闻名,西安府内的各大名楼几乎都有他的诗作,虽不至于名满天下,但起码在西安府的范围内,大家都是认可他的。
    久久无人起身,陕西巡抚钱昀脸色阴沉,他同样不满徐长治的行为,想找个人打压一二。
    见李承平迟迟不愿起身,不满的看着王明觉问道:“鼎锡,难道这届举人中除了此子,便无人会写诗了。”
    声音不高不低,堂下众人都听出其中意味。
    徐长治也是听出巡抚对他的不满,虽然不知道原因,但他也不敢再多言,跟个鹌鹑一样,低下头来。
    王明觉则在心里暗暗叫苦,心想这不是为难我嘛!
    尽管不知道李承平的诗做的如何,但既然此事是由他引起的,只能让他来解决。
    王明觉赶忙甩锅道:“回大人,咱们的解元郎好像诗才不错,不如由他作诗一首。”
    李承平心中苦笑,他倒不是想逃避,而是在酝酿。
    “解元郎?”钱昀眼睛一亮,他可是最爱看热闹。
    众人纷纷看向李承平,眼中带着笑,大多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
    柳安眉头微皱,李承平基本不作诗,不过偶尔嘴里遇景即兴发挥哼出的两句可谓是大才,至于当堂赋诗的话!
    其实没什么人知道李承平诗才如何,他几乎未曾表露过。
    王明觉同样好奇,笑着问道:“解元郎可否吟诗一首。”
    李承平微微一笑,站起身来,向钱昀行礼后道:“学生遵命。”
    当即,李承平被众多视线交织,成为了全场最靓的崽。
    ......
    一河村的一切还是那么熟悉,古老的渭水依旧在这里流淌,它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穿梭于这片土地之间。
    而那三座山依然高耸入云,仿佛三位巨人守护着这个村庄。
    临近秋收时节,李家人也如同往年一样忙碌。
    他们在自家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但由于有了那些挂名的佃户帮忙,他们自己倒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李承平已经前往西安参加乡试了。
    因此,当村民们遇到刘燕或者余氏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好奇地向她们打听考试的情况。
    这些朴实的农民们对科举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李承平的好消息。
    说实在的,余氏心里也是没底,不是对李承平的成绩没信心,而是担忧那贡院磋磨人的环境会让李承平身体受不住。
    哪怕知道孙儿每日锻炼都未曾停歇过。
    而且这次考试不像以前的院试和府试那么简单,这次可是乡试!
    要待九日,吃喝拉撒都在那间小屋子里,听五小说,那号舍连茅房大都没有。
    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余氏不敢想象后果。
    李固也是同样的想法,他更担心孙子的身体状况,每次乡试结束后,总有很多士子因为不堪重负而被人抬出来,甚至还有一些人因此丢了性命。
    虽然李承平已经长大了,但他还是第一次参加乡试,李固自然希望他能考出好成绩。
    但乡试毕竟不同于院试和府试,就算考不上也很正常,毕竟很多人都是考了三四次才考上的。
    所以即使李承平考不上,李固也不会太失望。
    等李承平一去西安,余氏每天便在家里数日子,盼望着李承平能够早日考完试回家。
    她想知道李承平在考场里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受苦受累。
    与此同时,今科乡试的结果也传到了西安府所属的各个县份,包括兴平县在内。
    由于兴平县离府城比较近,所以得到消息的速度相对较快。
    新任的兴平县令姓王,此时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县衙后堂。
    他接替了马知县,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父母官。
    与前任相比,他的日子过得颇为轻松自在。
    就在这时,一名衙役匆匆走进来禀报:“县尊老爷,今科陕西乡试榜已经公布了!”
    王知县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坐直了身子,赶紧问道:“本县的士子们考得怎么样?”
    衙役恭敬地回答道:“正要向老爷您禀报呢,咱们县的士子李承平得到了几位翰林老爷的赞赏,被他们点为解元!”
    王知县这才站起身来,仔细查看着西安送来的邸报,真是天大的喜事呀!
    这比今年丰收都开心,不过若是能丰收就更好了,王知县心想。
    他脸上露出欣喜之色,点头说道:“果然是解元啊!这可是本县的一大喜事,值得庆贺。
    你立刻派人去李家送上一份厚礼,表示祝贺。”
    李承平虽然不是由王知县亲自点中的县试案首,但现在他身为兴平县令,县内士子中了解元,怎么说文教上都得给他添一笔。
    当下,县衙来的报喜人骑着快马,挑着县里的赏赐,一路乒乒乓乓的来了一河村。
    报喜人都是县衙胥吏,村里的乡亲们见这场面,一过脑子便知道是发生了何事。
    去年院试放榜就来了这么一回,今年就吏承平去考乡试了,除了他,没谁了。
    紧随在报喜的胥吏后面,一个个的纷纷议论开来。
    “肯定是李小子高中喽!”
    “那还用说,咱们村除了他还能有谁?李家真是祖上积德,祖坟冒青烟啊!”
    “咱们赶紧跟上,去瞧个究竟,说不定还能讨几个喜钱呢。”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村里人并不多,但老头老太太却不少。
    这些老人最喜欢凑热闹,这种事自然少不了他们。
    说不准还能像上次李承平中秀才时那样,大家都跟着沾光,甚至还有可能吃到酒席。
    眼看着报喜队伍一路向前,来到了李家门口。
    报录人看着左右的村民,笑着说道:“今天你们村要添一座解元牌坊,说不准明年还要再添一座进士牌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