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晋国更替,狐偃斥君
作者:一道启玄   大明仙赋最新章节     
    ——书接上回——
    秦穆公密令使者,星夜兼程,穿越崇山峻岭,直奔梁国而去,心中盘算着这步棋将如何改写春秋格局。
    使者抵达梁国,夜色如墨,寒风凛冽,却掩不住夷吾府邸内灯火通明的急切与期盼。
    消息如春风般拂过夷吾的心田,他猛地站起,眼中闪过一抹贪婪与狂喜,仿佛已看见那河西五城的富饶尽在掌握。
    “秦公,真乃吾之再生父母!”夷吾低语,拳头紧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深知,这不仅是权力的诱惑,更是复仇与崛起的契机。
    随即,他召集亲信,密谋如何在秦国的支持下,一步步登上晋国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数月后,秦军铁骑轰鸣,如潮水般涌向晋国边境,为夷吾铺就了一条通往王座的血路。城内城外,人心惶惶,而夷吾则身披铠甲,立于城头,望着远方那片决定命运的烟尘,心中既有忐忑也有决绝。
    随着秦军的胜利号角响起,晋国的大门轰然洞开,夷吾终于踏上了那片梦寐以求的土地,成为了晋国的新君,死后被封为晋惠公。
    然而,权力的滋味并未如他所愿那般甘甜。登基大典之上,夷吾的笑容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算计。他深知,承诺的河西五城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却也是他暂时无法割舍的筹码。
    于是,他选择了拖延,用各种借口搪塞秦国的使者,企图在时间的缝隙中寻找转机。
    与此同时,秦穆公在咸阳宫中,脸色阴沉如水,他未曾料到,自己亲手扶持的盟友竟会如此背信弃义。
    一封封书信如石沉大海,秦晋之间的裂痕悄然扩大,直至无法弥补。
    终于,秦穆公怒不可遏,决定以武力相逼,誓要讨回公道。
    消息传回晋国,夷吾这才意识到,自己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大殿之上,唯有沉默与恐惧交织。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国内民心涣散,晋惠公的名声一夜之间跌落谷底,成为了世人唾弃的背信之徒。
    在这紧张激烈的时刻,晋国上下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那场即将改变国家命运的风暴降临。
    而百里奚让秦穆公在等等,看情况在出兵!
    不久,晋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烈日如火,炙烤着干涸的大地,裂开的缝隙如同大地痛苦的呻--吟。
    庄稼枯萎,河流干涸,百姓们面黄肌瘦,食不果腹,哀鸿遍野,绝望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晋国国君夷吾却未选择求助于天,而是决定向邻国秦国伸出援手,派遣使者,怀揣着沉重的国书,踏上了求粮之路。
    秦都之内,秦穆公端坐于朝堂之上,眉头紧锁,面对晋国使者的请求,他心中波澜四起。一旁,智谋深远的百里奚,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仿佛已窥见未来战局的一丝曙光。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会心一笑,秦穆公大手一挥,决定不顾国内舆论压力,慷慨解囊,下令开启粮仓,将满载着希望的粮食送往晋国,挽救万千生灵于水火之中。
    这一年,秦国的善举如同甘霖,滋润了晋国干涸的心田,也悄然在两国间埋下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转眼间,岁月轮转,晋国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与此同时,秦国却遭遇了同样的天灾,旱魃肆虐,国境之内同样哀鸿遍野,民生凋敝。
    面对此情此景,夷吾非但没有感恩图报,反而趁火打劫,秘密调集军队,于边境蠢蠢欲动,意图侵占秦国领土,以解本国燃眉之急。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在秦国上下蔓延开来,激起了秦国上下前所未有的愤怒与决心。街头巷尾,老秦人怒目圆睁,誓言保家卫国;军营之中,战鼓擂动,士气如虹。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秦国大地上回荡:“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这歌声,穿透了干旱的阴霾,激励着每一个秦人挺起胸膛,誓要扞卫家园的尊严与安宁。
    边境线上,秦晋两军对峙,剑拔弩张,空气仿佛凝固。随着双方将领的一声令下,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决战,在尘土飞扬中轰然爆发。
    韩原之战,狂风卷挟着沙尘,遮蔽了天际,仿佛连天地也为之色变。晋国士兵的战鼓声在初时的激昂后迅速沉寂,被秦国铁骑雷鸣般的马蹄声彻底淹没。
    战场上,晋国士兵的身影在秦军的冲击下如同枯叶般飘零,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无奈与绝望,手中的兵器无力地垂落,抵抗的意志在瞬间崩溃。
    在混乱与绝望的洪流中,晋惠公夷吾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渺小。他挣扎着,试图逃离这即将吞噬一切的灾难,但终是力不从心,最终被一名秦国将士的战马逼至绝路。
    夷吾的双膝不由自主地跪倒在那冰冷的土地上,尘土飞扬间,他抬头望向马背上威严的秦穆公,眼中既有不甘也有乞求,仿佛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国君,而是一个等待命运裁决的囚徒。
    秦穆公的嘴角勾起一抹胜券在握的冷笑,他俯视着脚下的夷吾,眼中闪烁着征服者的光芒。
    这一刻,标志着晋国的辉煌与荣耀暂时落幕,而秦国的霸业之路,则在这铁与血的洗礼中悄然开启。
    随着晋国士兵的纷纷投降,整个战场弥漫着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秦国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而晋国,则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其国力与威望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阶下囚的夷吾在秦国的囚禁中病逝,他的离世并未给晋国带来多少波澜,反而让晋国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而此时,远在楚国的重耳,心中燃烧着复仇与重振晋国的熊熊烈火。他深知,唯有借助外力,方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然而,楚王的态度却让他倍感无奈。楚王表面上对重耳礼遇有加,实则并未真正打算伸出援手。
    重耳在楚国的日子,如同行走在钢丝之上,既需小心翼翼以保性命,又时刻不忘心中那份复国的执念。
    终于,在无尽的等待与筹谋之后,重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楚国,前往秦国。
    他明白,这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但同时也是他唯一的机会。在踏上前往秦国的征途时,重耳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重耳无奈前往秦国,而此时在秦国为人质的夷吾之子,在知道夷吾病逝,就立刻逃出秦国。
    而秦国的天空下,一场新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秦穆公闻讯,面色骤变,双眉紧锁,眼中闪过一抹怒不可遏的光芒,仿佛连大殿上的烛火都为之颤抖。
    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殿内回响着沉重的轰鸣声,怒喝道:“此等行径,简直与他那父王夷吾如出一辙,无耻之尤,背信弃义之徒!”
    言语间,秦穆公的气息粗重,胸膛剧烈起伏,显然是对这突如其来的背叛深感愤慨与失望。
    然而,转瞬之间,当得知流亡在外多年的重耳已踏入秦国的土地,秦穆公的神色迅速变幻,仿佛乌云中透出的一线曙光。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怒火,嘴角渐渐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那笑容中既有算计也有期待。
    秦穆公深知,这位年逾花甲却心怀壮志的公子,将是自己手中一枚关键的棋子。
    于是,在百里奚的精心策划下,一场看似荒谬却暗含深意的联姻被提上了日程。秦穆公决定,让重耳迎娶那位因故逃离前夫的怀赢公主。
    消息一出,整个秦国上下议论纷纷,多数人皆感愕然,不解其意。
    当这一决定传至重耳耳中时,他正静坐于简陋的居所,闭目沉思,仿佛与世隔绝。听闻此讯,他猛地睁开眼,瞳孔骤缩,一股怒火直冲云霄。
    重耳猛地站起身,双手紧握成拳,青筋暴起,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荒谬!我重耳,虽落魄至此,却岂能行此乱--伦之事,娶侄儿之妻为妻?”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内回荡,充满了不可一世的傲骨与坚决的拒绝。
    在秦宫深邃的殿堂内,烛光摇曳,映照着秦穆公之妻,重耳之妹,她眼中闪烁着智慧与决心的光芒,正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语调,向重耳缓缓陈词。
    她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穿透了重耳心中的重重疑虑与犹豫,每一字一句都重重地敲击在他的心坎上。
    “兄长啊,昔日流离失所,今得秦国庇护,实乃天不绝我晋-国。怀赢公主,不仅姿色出众,更是才情兼备,她愿以身许国,加固秦--晋之盟,此等深情厚谊,岂可轻言拒绝?”
    她的言辞中既有家族的温情,又蕴含了国家大局的考量,让重耳不禁动容。
    重耳的目光在昏暗中闪烁,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回到了那些颠沛流离的日子,又转瞬间落在了殿外夜色中隐约可见的秦国铁甲与旌旗之上。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联姻,更是两国命运的交织,是乱世中寻求安宁的唯一途径。
    正当重耳内心挣扎之际,一阵清脆的环佩之声打断了殿内的沉寂,怀赢公主,这位传说中的佳人,身着秦国华服,步态轻盈地步入殿堂。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如玉的面庞上,更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的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重耳深深的敬意。
    重耳的心被深深触动,终于,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地望着怀赢公主,声音洪亮而有力:“我愿娶怀赢公主为妻,共结秦--晋之好,从此两国携手,共御外侮!”
    在重耳与怀赢公主成婚以后,不久在秦国帮助之下准备辅助重耳为新晋国新君。
    另一边,晋国的国都!
    夷吾之子,新登国主之位,却急不可耐地挥舞起权力的屠刀,几代忠臣与老臣的鲜血,如同秋日落叶般,无声却惨烈地铺满了宫廷的青石路。
    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恐惧,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在权力的旋涡中变得模糊不清。
    重耳,这位流亡多年的公子,得知此讯,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有愤怒,有悲悯,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决绝。
    重耳深知,这不仅是对旧臣的屠杀,更是对国家根基的动摇。
    当重耳一行人行至那条横亘在前的河流,河水滔滔,似乎也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未来的未知。
    重耳停下脚步,望着眼前这条既是阻碍也是希望的河流,心中涌起千头万绪。他缓缓弯腰,拾起脚边那张陪伴他度过无数风雨、如今已破旧不堪的草席,目光中闪过一丝温柔与不舍。
    但随即,他猛地一踢,草席在空中划过一道凄凉的弧线,最终落入河中,随波逐流。 这一幕,恰好落入了一旁狐偃的眼中。
    狐偃,这位智谋过人的谋士,脸色骤变,怒意在他眼中翻腾。他疾步上前,声音因愤怒而颤抖:“公子,您此举何意?未得富贵,先忘贫贱,此非君子所为!草席虽贱,却见证了我们共度的艰难岁月。若您今日能轻易抛弃它,他日又怎会记得我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
    狐偃的话语,如同锋利的刀刃,直击重耳的心房。
    重耳身形一震,转过身望着狐偃,以及身后那些同样满含期待与忧虑的追随者:“狐偃,你我皆知,此番回国,非为个人荣辱,乃为晋国万千子民,为那即将倾颓的江山社稷。我重耳发誓,若真有朝一日能重振晋国,必不忘今日之誓,不负诸位之望!”
    这场回归之旅,将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重耳紧握双拳,目光如炬,对着身旁的狐偃立下了掷地有声的誓言:“狐偃,我重耳在此立誓,他日若得归晋,必以仁德治国,广开才路,使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成为一方之霸,不负你我今日之誓,不负天下苍生之望!”
    言罢,两人相视一笑,大步流星地走向整装待发的秦军,每一步都踏出了决心与力量。
    归国之路,烽火连天,重耳与秦军并肩作战,智勇双全,屡破强敌,其英勇事迹迅速传遍诸侯各国,成为一时佳话。
    终于,在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后,重耳踏上了晋国的土地,那一刻,万民欢呼,山河震动,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位新君的归来而欢呼。
    登基大典之上,重耳身着王袍,头戴冕旒,目光深邃而坚定,他向天下宣告:“自今日起,我重耳将秉持仁政,励精图治,使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与诸侯共谋和平,共创盛世!”
    此言一出,群臣跪拜,万民敬仰,晋国上下一片欢腾。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重耳果然不负众望,他推行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军备,广开才路,晋国迅速崛起,国力日盛。
    他亲自巡视各地,体察民情,解决百姓疾苦,深得民心。在他的治理下,晋国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强盛,甚至有了与齐国一较高下,争夺霸主地位的实力。
    而此时的秦穆公,望着晋国日益强盛的态势,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重耳的才能与决心,也明白自己当初助其归国的决定是何等明智。
    然而,作为一代雄主,秦穆公怎会甘心让晋国独霸天下?
    他暗自思量,开始筹划着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霸主之争中,既能保持与晋国的友好关系,又能确保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一场围绕着权力与霸业的暗流,悄然在中原大地上涌动开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