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杜荀鹤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一)身世之谜
    关于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这一说法,最早始于北宋末年范致明主编的地方志《池阳记》。此后南宋严有翼编着的《艺苑雌黄》、南宋周必大编着的《二老堂诗话》等着作均依据《池阳记》作了上述记载。然而,后世考证其不可信的依据众多。杜荀鹤在诗文中明确表示自己出身 “寒族”,如在《寄从叔》中悲叹道:“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表明自己的父族、母族和妻族都无人在朝中做官,一直是平民布衣。同时,杜荀鹤中进士后,其同窗好友顾云为其作序,序中未提及杜牧与杜荀鹤的父子关系。此外,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杜牧的污蔑,且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此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相隔时间久远,可信度极低。
    (二)科举之路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才华横溢,却在科举之路上历经坎坷。他数次上长安应考,均名落孙山。晚唐局势动荡,科场腐败,中举者大都为公卿子弟所把持。杜荀鹤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仅凭才情与苦读很难及第。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 “一入烟萝十五年”,过着 “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 的生活。终在大顺二年(891 年)登进士第(第八名),但此时他已 46 岁。虽中进士,却并未获得实际官职,只得带着愤懑回到家乡。
    (三)仕途波折
    数年后,杜荀鹤应宣州节度使田頵之招,当上从事。天复三年(903 年),田頵起兵叛吴王杨行密,派杜荀鹤到大梁与朱温联络。不久事败,田頵被杀。杜荀鹤遂留朱温处,受到赏识。后梁元年(907 年)朱温称帝,杜荀鹤被拜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然而,他获官职时已患重疾,“旬日而卒”,因此唐史上有 “五日翰林” 之称。杜荀鹤的仕途可谓充满波折,历经艰难才获得一官半职,却又因重病匆匆离世。
    二、诗歌成就
    (一)宫词佳作
    杜荀鹤的《春宫怨》被后世文人评价为宫词第一,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诗开篇以宫女之口,述说着因美貌被选入宫中的不幸,“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宫女对着镜子却慵懒无比,只因深知即便美貌,在宫中也难获恩宠。“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进一步点明了宫女的无奈,容貌并非得宠的关键,那又何必梳妆打扮。“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两句将笔触荡开,描绘出一幅春和日丽的美景,与宫女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反差。春景越迷人,越映衬出宫女的愁苦。最后,宫女回忆起未入宫前采莲的快乐时光,与如今的困境形成强烈反差。此诗在艺术特色上,运用比兴手法,以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作者自己怀才不遇,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手段。语言清新通俗,情感细腻深沉,虽全篇无 “怨” 字,却将宫女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现实写照
    杜荀鹤的部分作品如《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反映了唐末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在《山中寡妇》中,诗人描绘了一位丈夫死于战乱的寡妇,孤苦一人逃进深山茅屋,却仍逃脱不了残酷的赋税徭役。“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即便田园荒芜,官府依旧强征赋税。“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生动地展现了寡妇艰难的生活状况。这首诗通过山中寡妇的悲惨命运,透视了晚唐社会民生凋敝的真实面貌,语极沉郁悲愤。《乱后逢村叟》同样深刻地描绘了战乱后农村人民遭受的沉重苦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三)诗歌特点
    杜荀鹤的诗歌语言通俗、风格清新,还充满禅理。如《小松》一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树在深草中被埋没,长大后才被发现高出蓬蒿。这正如诗人自己,出身寒微,才华横溢却不受赏识。直到有所成就时,人们才认识到其价值。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又如《赠质上人》虽未有具体诗句呈现,但可推测此诗也应体现了杜荀鹤诗歌的禅理特色。他的诗歌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美。同时,诗歌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充满禅意,给人以启迪。
    三、文学贡献与历史评价
    (一)文学贡献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其意义重大。在唐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杜荀鹤希望通过诗歌向朱温传达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理念,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尽管一开始这首诗未合朱温心意,但也展现了杜荀鹤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试图以诗歌影响统治者,为百姓谋福祉,这种精神在当时难能可贵。他的诗歌与白居易写讽谕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都是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历史评价
    后世对杜荀鹤评价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他与朱温的交往备受争议。杜荀鹤为求仕途,向朱温献诗,被认为是谄媚侍奉篡权逆贼,人品受到质疑。其二,他的诗被一些评论家认为鄙俚近俗、浅易,缺乏深度和艺术价值。然而,杜荀鹤在文学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他的部分作品反映了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诗歌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突破了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杜荀鹤在文学史上的争议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学审美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一些人看来,他的诗品庸下,人品可鄙;而在另一些人眼中,他是一位有才华、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无论如何,杜荀鹤的诗歌为我们了解唐末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应被完全否定。
    四、代表作品赏析
    (一)《小松》
    《小松》一诗借松写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立意深远,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诗中描写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在深草中顽强生长,起初不被人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崭露头角。这种生长状态正如同诗人自己,出身寒微却才华横溢,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渴望被世人认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以及对世俗之人不能识别英雄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被埋没,就像小松在深草中无人问津。但是诗人坚信,只要坚持奋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终有一天会像小松一样高耸入云,被人们所赞赏和推崇。这首诗通过小松的成长经历,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坎坷遭遇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
    (二)《题弟侄书堂》
    《《题弟侄书堂》一诗,以深邃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颂扬了侄子在烽火连天、世事纷扰的战乱时期,仍能保持一颗不为外物所动、矢志不渝追求学问的崇高精神。开篇“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不仅是对侄子个人品质的高度概括,更是对逆境中坚持理想、固守本心的普遍颂歌。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学识与修养,不在于物质的丰饶或环境的安逸,而在于内心的富足与坚韧,即便世界动荡不安,也要保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让心灵在纷扰中寻得一片净土。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这两句诗将侄子的形象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更显其不凡。在硝烟弥漫、家园不保的艰难时刻,侄子非但没有被恐惧与绝望吞噬,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礼乐文化的海洋中遨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不灭,希望永存”的深刻内涵。他的行为,如同暗夜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家族乃至时代的希望之路。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此句以景寓情,将书堂内外的自然景致与侄子的学习场景巧妙融合。窗外竹影婆娑,随风轻摇,为静谧的书房增添了几分生动与雅致;远处野泉潺潺,其声悠扬,仿佛也融入了砚池之中,与侄子的笔墨共舞。这样的描写,不仅营造了一种超脱尘嚣、宁静致远的学习氛围,也暗含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进一步凸显了侄子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心灵宁静、专注学习的可贵品质。
    末句“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则是诗人对侄子的深情寄语与殷切期望。诗人深知,少年时期的勤奋与努力,是奠定人生基石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告诫侄子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光阴,不可有丝毫懈怠,因为每一点滴的进步与积累,都将是未来成就辉煌的基石。这不仅是对侄子的鞭策,也是对所有年轻学子的共勉,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追求学问、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与发扬。
    综观全诗,《题弟侄书堂》不仅是对侄子个人品质的赞美与鼓励,更是对知识与教育力量的深刻颂扬。在战乱的阴霾下,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传递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与憧憬。
    (三)《赠质上人》
    《赠质上人》中,诗人对质上人超脱世俗、随心而行、不问人间事的悟道境界给予了高度赞美。“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质上人打坐参禅或云游四方,行踪无定,超尘脱俗,甚至连瓶钵等随身物品都不带,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无欲无求。“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更是深刻地刻画了质上人的精神境界,他不谈论人间琐事,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在晚唐那个战乱不止、民生凋敝的多事之秋,诗人对质上人的这种境界充满了羡慕和赞赏。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在乱世之中,他也渴望能像质上人一样超脱世俗,远离纷争。
    (四)《春宫怨》
    《春宫怨》生动地描写了宫女对春天的怨恨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早被婵娟误,欲归临镜慵”,宫女因美貌入宫,却备受孤寂,对着镜子也懒得梳妆。“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点明了宫女在宫中的无奈,容貌并非得宠的关键,让她失去了打扮的动力。“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通过对春景的描绘,与宫女的哀愁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宫女的愁苦。最后宫女回忆起未入宫前采莲的快乐时光,与如今的困境形成强烈反差。这首诗用宫女的身世象征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以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段,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宫女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五)《旅舍遇雨》
    《旅舍遇雨》通过自然景象和屋内灯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凄苦、孤愤的心理状态。“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月色和星光被乌云遮住,眼前只有模糊的山影和涛涛江声,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让诗人心中的愁绪油然而生。“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深夜独坐灯前,回忆起十年的坎坷经历,此时雨声与往事一起涌上心头。在这首诗中,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互映衬,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28 个字中虽未具体描述诗人的经历,但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凄苦与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