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安置灾民
作者:种菊南山下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最新章节     
    方石全和三位族长,扑通扑通跪倒在张九德的马前,哀求道:“求大人,让我们村子里的青壮,入土为安……他们是为了保护村里人,才丢掉性命的,求大人给他们留一个全尸……”
    顾守真从小到大,没有见过这人间疾苦,此时忍不住要上前为村民们求情。
    陈烔上前一步,将张九德护在身后,道:“张大人已经与尔等,申明利害,防治疫病,还不是为了尔等……”
    张九德摇手制止了他,温言对方石全道:“不烧也可以,但必须挖六尺以上的深坑掩埋,埋得浅了,也容易传染疫病。”
    几人闻言,不停地磕头道谢:“谢谢大老爷,谢谢青天大老爷……”
    忙不迭地去组织人手挖坑,生怕晚一步,大老爷就反悔了。
    …………………………
    处理完现场,已经到了下午未时末,日头偏西,灾民们今日,是赶不到安置点了。
    张九德正准备留下两名锦衣卫,明日护送这批灾民到安置点,巩县知县骆士弘,带着几名衙役前来迎接钦差大人。
    骆士弘三十多岁,是开平一年的进士,眼看着在巩县的三年任期将满,他正谋算着调回京城,谁知就遇上孟津渡决口这样的灾难。
    他原本蓄有一篷漂亮的齐胸美髯,灾难发生后,忙得没时间打理,只好剪成了三缕短须。
    骆士弘不会骑马,坐的是骡子拉的马车,他身边,跟着一位绿袍的青年官员,不知是八品还是九品,因为这时代,八九品官员的服饰相同。
    骆士弘上前见礼后,那位绿袍官员也上前见礼:“下官户部观政士罗明祖,见过大人……”
    原来是吏部派下来的观政进士,严格来说,他们还不算八品、九品官,因为他们还没有授官,但中了进士,就是上岸进了体制内,所以,他们也穿末品官服。
    张九德还了礼,指着灾民对骆士弘说:“你来得正好,这些灾民,正要送去安置点,他们刚遭了劫匪,又死了几个青壮,正是人心惶惶之时,请骆大人安排人员护送。”
    骆士弘在半道上,就知道有百姓遭了劫匪,也知道了京营剿匪的经过,但他没想到,钦差大人刚好路过。
    县内治安不靖,是他这个知县失职,虽然这是灾年,但今年的考绩成绩,别想得中上了。
    心里暗叫倒霉,面上却还是积极回应道:“劳大人操心,护送灾民,是下官份内之事,此地离安置点,还有二十七八里,灾民们在山野 里,露宿了十几日,衣食不周……待本官去劝劝他们。”
    张九德挥手,让他自去,那户部观政士罗明祖,冲着他拱拱手,亦步亦趋地跟在络士弘后面,走了。
    张九德本来还想问问他,观了几天政的感想,见他“观政”去了,只得做罢。
    骆士弘走到灾民中间,方石全这个里正,是认得他的,见了他,真跟见了父母一样,比在张九德面前,亲切多了。
    灾民们一边给他磕头,一边大哭,白家村的族长哭喊道:“大老爷,白家村可遭了难了,连一半人都没有逃出来啊……”
    这样凄惨的场面,黄河决口以来,骆士弘见多了,他硬起心肠道:“孟津渡决河,下游二十个县,村村被淹,家家死人,但你们不是逃出来了么?逃出来了,就好好活下去!
    太后接到决河的消息,连夜发下懿旨,要求立即建立灾民安置点,安置点里,不但有棚子住,还免费施粥,还有惠民医馆,给大家治病……
    安置点离此地,还有二十多里,与其住在野外,蚊叮虫咬的,还不如连夜赶到安置点,去了那里,有热粥喝……”
    方石全带头高呼道:“谢谢青天大老爷……”
    骆士弘深谙“恩出于上”的官场潜规则,他向北方拱拱手,道:“安置点,是太后下旨设立的。”
    又朝着十几丈外,张九德站立的方向,拱了拱手:“带着钱粮,前来赈灾的,是张大人,尔等要感谢,是太后,是张大人……”
    方石全又带头高呼:“谢太后恩典!谢张大人恩典!谢青天大老爷恩典……”
    络士弘一挥手:“行啦,赶紧起身赶路吧。”
    留下几个衙役护送灾民,自己陪着张九德,向安置点而去。
    曹变蛟也领着京营兵回营,他们的营地,也在县城。
    巩县的县城,地势较高,没有被淹,灾民安置点,就建在县城后面的两座山丘之上。
    山上的树木,已经被砍倒,顺着山势,就地取材地搭建了一排排的木头棚子。
    骆士弘陪着张九德一行,来到安置点考察。
    “巩县是上县,”络士弘边走,边汇报情况,“总人口十六万五千三百多人……灾民们还没有全部下山,无法统计准确的伤亡人数。
    灾民安置点,共划定了三个区域,两处城外的山丘,另一处,设置在城里。”
    张九德知道,有钱有势的人家,不愿意在城外,与普通百姓住在一起,想住到县城里去,就得付钱,这是历来的规矩,当地衙门得到一笔收入,也有钱来支撑赈济的开销。
    当然,这也是贪污的重灾区。
    “搭建棚子,请的是灾民中的青壮,”骆士弘指着夕阳下正在劳作的民夫道,“他们每日城,有三十文工钱,那些打杂的青壮妇女,每日也有十五文工钱。”
    正走着,前面一间棚子里,有人叭地扔出来一团垃圾,骆士弘的脸,立即就挂不住了,他身边的随从,正要上前呵斥,就听棚子里传来一阵打骂声。
    “说了你无数次了,怎么就记不住呢?差爷天天敲着铜锣喊,‘垃圾要丢到垃圾站’,你随手就往外丢,被差爷看见了,又得罚一百文钱!
    老子辛辛苦苦,一天才赚三十文,你这个败家娘们……”
    接着传来女人的哭喊声,估计是挨打了,然后,就见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从棚子里窜出来,飞快地捡起那团垃圾,钻进门帘里去了。
    骆士弘苦笑着对张九德道:“自他们住进来,就天天讲,日日讲,总有人不守规矩,不得不罚重一些。”
    张九德却赞许道:“乱世用重典,要求严格点,是对的……人多的地方,病疫自然会多,特别现在是大夏天,一不小心,就会流行大瘟疫,所以,要严格按照《救灾备要》上的要求,将次生灾害,降到最低。”
    走到第一排棚子的最后,骆士弘指着几处较大的棚子,介绍道:“按朝廷发下来的图纸,安置区修建了公厕、开水房、洗浴室,又沿着棚子后面,挖了排水沟,用来排放生活污水。”
    一处棚子前,灾民们正在排队领粥,又是那种掺了鱼粉和野菜的,黑乎乎的粥,没有卖相,但闻起来挺香,吃起来有盐有味的,比许多百姓在家里,吃得还好。
    这种掺了海味的粥,运到陕西的时候,张九德已经调回北京,他只听说有穷京官,跑到城外的粥厂喝粥,今儿见了,忍不住对骆士弘道:“给本官来一碗。”
    骆士弘却以为,他要检查粥的浓稠,心里暗自庆幸:幸亏他早有交待,今日的粥,没有克扣粮食,不怕检查。
    忙将张九德一行,请到粥厂里面的一张桌椅上坐下,让随从去盛了几碗粥,用托盘装着送来,还故意将筷子,插在粥上,示意那筷子,立在粥上不会倒。
    张九德端起碗,轻轻喝了一口,咸咸的,味道说不上好,仅能裹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