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的学员和一众文坛前辈们,全都将目光集中在了蒋明春身上。
昨天新一期的《当代》刊登了蒋明春的新作《父母爱情》。当天下午,人文社的韦社长,就自费购买了五十份,直接送来了文讲所。
这一操作,不排除有刷销量的心思在里面。
不过更多是体现出,韦社长对这部作品的喜爱是绝对的。
在尚未刊登之前,韦社长就通篇读完。并且在上次见到巴金之后,向对方推荐了这部作品。
再加上昨天的这波操作,蒋明春的新作,可以说是在文讲所已经变成了焦点。
为此,张老才特意在开会前,把蒋明春从燕大喊了过来。
蒋明春知道自己,今天肯定是要秀一波的。索性也就装出一副淡定的样子,静静的听张老捧自己的臭脚。
“在《活着》发表之后,我同明春同志约稿。在看到《雪国列车》之后。让我有些意外。
他在风格和题材上的变化,让看过他以往作品的读者皆是感到惊讶。
记得在今年的全国短篇评奖大会之前,我问陈荒梅同志,我说‘《雪国列车》能拿奖吗?
他回答说,读者的推荐信里一半都是《雪国列车》,它不拿奖,谁拿奖?
毫无疑问,这部作品是成功的,读者是喜爱的。这证明了一个作家的创新改变是可行的。
明春同志是用自己的创作水平,给我们这群老一辈人上了一堂课。
他并没有盯着《活着》这座高岭去攀登。而是另辟蹊径,开创出了另外一座峰。”
有了张老开头,丁琳也跟着开口道:
“我听说香江那边已经发行了《雪国列车》同时美国也刊登了这部作品。好的作品是不会被埋没的。”
随即,丁琳也将新一期的《当代》拿出来,
“昨天我拿到这本《当代》之后。一直看到了后半夜。说实话,我这个岁数了觉少,这段时间也很少熬夜。昨天晚上算是破了例。
我事先声明《父母爱情》这部作品我还没有看完。今天开完会之后我还要继续回去看。我就捡看过的部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这部作品和《活着》的描写手法,和代入手法是相似的。都是以小见大。只不过《活着》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更长一些。
《父母爱情》则是集中描写解放之后的这段时期。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难能可贵的。 《父母爱情》对比《活着》更多的是描述温暖,给人一种小家温暖大家的感觉。
家长里短的琐事,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都是让人憧憬的,给人温暖的。
说句题外话,我倒是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手法上面,细腻的像是出自一个女同志之手。”
丁琳说着又朝蒋明春笑道:
“我这么说明春同志可别介意啊!”
蒋明春也笑着开口道:
“我介不介意倒是无所谓,大家别往外传就行!我怕传出去,明天报纸就登出来,说春明作家是个女同志,那可就麻烦了!”
这句话又引的众人发出哄笑声。
现场的气氛很是活跃。几个老前辈或多或少都发表了对《父母爱情》的看法。
学员们,尤其是女学员们,更是连连起来提问。
把一场好好的学习报告会,硬生生给搞成了《父母爱情》的创作谈。
蒋明春针对问关于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计,这一集中性的问题做了一些解释。
“关于江德福和安杰的身份,当初我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一定要有差异感,而且这种差异感还不能太过于偏离实际。
江德福的设定是一个大老粗,而安杰是娇小姐。
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来看,这样一对组合根本就不合适。
可就是这么一对不合适的男女,偏偏就生活在了一起。
看到这样一个内容,大家通常心里都会产生好奇。从而跟随着这种好奇心开始往下阅读。
我把这种带有冲突和看似不合理的设定,叫做‘看点’。或者说“噱头”也可以”
听到“看点”两个字,在座的各位都有些发愣。
吴教授还比划了一下:
“明春说的看点, 是看书的那个“看”吗?”
“正是。”
本来蒋明春是想用“卖点”这两个字的。可现在文学界包括整个社会环境,对于一个文人张口谈钱闭口谈钱,还是很排斥的。
大家谈的是文人风骨,谈的是奉献,而不是钱。
蒋明春缓缓开口解释道:
“打个比方,早上胡同口全都是卖咸豆腐脑的,结果有一天来了一个卖甜豆腐脑的。
没吃过甜豆腐脑的就会想,这糖和豆腐脑它能好吃嘛!也不搭呀!
结果大家心里想着不搭,最后却都想亲口去试试。
实际上卖甜豆腐脑的人,和卖咸豆腐脑的人其实用料都差不多,只是把咸换成了甜。
可来摊子前买甜豆腐脑的人,却比咸豆腐脑的多了不少。”
“明春同志的意思就是独特和创新,让读者产生好奇,抓住好奇心。我的理解对不对?”
肖老先生跟了一句。
“没错!”蒋明春点头,“之前我和谢导进行过一次交流。把一个同样的故事,交给两个不同的编剧去改编剧本,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大不相同。
明明是同一个故事,有的剧本让人看了就很吸引人。而有的剧本不等别人看完开头就觉得不合适。
后者的毛病,就是因为没有把“看点”和“噱头”在开头部分,很好的突出出来。”
随着蒋明春的话结束,学员们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现在小说创作还不流行什么“黄金三章”,对于蒋明春提出的这个说法很是新颖。
回想一下,他们在看到《父母爱情》这部作品的时候,也的确是被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定给吸引了。
从开头的质疑,到后来潜移默化的接受。甚至看到后面安杰因为身份问题被外人欺负的时候,他们都默默站在了安杰一方。
从起初的不看好,变成了这对夫妻的忠实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