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公乃智者,天下之豪雄也,岂不闻大势乎?”
“我大夏皇帝仁慈而不失果决,文华而不失英武,出身千年白氏,乃天下一等一的明君雄主,古之尧舜也不过如此。”
“我大夏皇太子贤德表明、内外宾服、如冰莹雪至,乃国之表率,百年后继承大统,大夏亦可再兴盛三十年。”
“我大夏秦王聪明好学,礼贤下士,恤军民而礼上士,太子之世子也。”
“有此三代贤明,大夏自可兴盛百年乃至千年。”
“反观天下诸国,唐主暴虐,吴主无权,楚王冢中枯骨,越、闽、殷,小国也,不足为虑。”
“可知天下之大一统,在我大夏,而不在诸国。”
“倒行逆施,螳臂当车,非智者所为;以私心以致蜀地百姓之祸,其罪滔天,非英雄者所为。”
“何不早早献城以降,以消蜀地之兵灾,全孟公之德行。”
“再者我主仁慈,王公师范、朱公守光,有前车之例,孟公自可无性命之忧,子孙富贵,不过反掌而已。”
“若真真等到我主大军至,城破人亡,宗族烬灭,留蜀地后人所唾弃,岂不悔之晚矣。”
夏国使者的一番长篇大论,让在场的蜀国君臣都感觉天大的压力压在他们头上。
实在是夏国的体量太大了。
占据整个崤关以东,黄河以南地区,还据有半个河北,整个荆襄。
如今又从自己手中夺取半个蜀地。
现在天下将近一半的核心土地,都在夏国手中。
这其中蕴含的力量,让蜀国君臣感到绝望。
更别说即将到来的数十万夏国大军,让他们动摇了对成都城池坚固度的决心。
孟知祥看着堂下都不敢说话的臣子们,心中不断叹息。
可恨自己的王霸之业,还没有开始,便被夏国给断绝了。
要知道,自己这个唐国敕封的蜀王,才落在他身上一年不到,便要离他而去了。
“贵使不知啊,不是本王不愿意归附贵国,实在是本王的家小都在长安手中。”
“本王害怕投靠了贵国,为家小招祸啊。”
听到孟知祥如此可笑的推脱话术,夏使不免冷笑道:“今日才知道,原来孟公是如此看重家小的。”
“那怎么董公一家人本是孟公亲家,最终落得一个满门尽灭的下场,别告诉我这全是长安天子的所为。”
“现在,董公之子董光嗣就在城外,其中真相如何,公自知也。”
孟知祥讪笑。
夏使认为说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最后告诫了一句话:“孟公麾下军中多关中人,身边却多蜀人。”
“真到了那个关键时刻,谁又能靠得住呢?别时间晚了,步了王衍的后尘。”
“告辞。”
等到夏使离去,孟知祥下意识看向那些文臣武将,却见他们一个个虚心的垂下眼睛,不敢与他对视。
霎时,他只觉得一股冷气从尾骨沿着脊椎冲上脑门。
他好像忽略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力量,如今并没有。
原本帮助他抵抗后唐朝廷来军,以及吞并董璋部曲的助手,都是原后唐中人。
而现在他拉拢了许多当地蜀人进入幕府,这群人也并没有完全归附。
在如今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难保蜀人不为了保命,拿他的首级当作晋身之旨,就如前蜀王衍时的王宗弼。也难保那些军头不为了保命,挟持他投靠后唐。
夏使说的没错,落在李嗣源手中,还不如落在白涧手中,至少有保障。
八月十三日
蜀王孟知祥遣使往夏军军营,商议投降事宜。
八月十四日
孟知祥设宴逮捕自己的亲信,武德军节度使赵廷隐、武信军节度使李仁罕、永平军节度使赵季良。
将他们囚禁在蜀王宫,另派亲信掌城中诸军,以防出现意外。
八月十五日
孟知祥携蜀国文武群臣,于成都北门外,向大夏骠骑大将军康延孝请降。
康延孝代替天子接受了对方的投降,并立即派人入城接收降卒,并把守各门。
次日,康延孝派人护送孟知祥等一众降臣武将前往开封。
蜀地各州县皆传檄而定。
而得知孟知祥投降,正在路上的白涧大喜。
一面减缓往襄阳屯粮的指令,一面就地任命康延孝为西川都督,检校司空,负责西川各州县的军事。
并授任原洋州刺史娄休为检校吏部尚书、权知成都尹,全权负责蜀地各州县的政事。
并册封今年十九岁的六皇子白洋为蜀王,遥领成都府尹,等到明年学业结业,便发往成都坐镇蜀地。
除此外,白涧还命令,吏部选任官员,尽快前往蜀地各地任职州刺史、县令一职。
尽快将蜀地收入自己囊中。
就在白涧忙着处理蜀地发来的无数请示时,孟知祥一行人来到了开封。
掀开马车的车帘,看着开封城中不同于成都、长安的繁华,好似进入了另一个城市。
“这正是在乱世中才有的城市吗?”这是孟知祥的心里话。
“若在这里度过余生,大约也不错吧。”
“罪臣孟知祥拜见大夏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孟卿平身。既入我大夏,便是夏臣,卿能识时务,幡然醒悟,免去蜀地百姓一次大难,功德无量啊。”
“臣惶恐。”
“大夏皇帝诏曰:···册封孟知祥邢王,位格同齐王从义、燕王守光、荆王简,位列大夏一字并肩王。”
“加孟知祥,元帅府骠骑大将军衔,上柱国,检校司马,食邑万户,实封千户···”
“臣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岁岁万万岁。”
“既入我大夏,便需忠君任事,切勿再有不该有的心思,让百姓苦难,更让家族苦难。”
“臣谨记。”
“哦,对了。”白涧好似想起来什么,说道:“朕知卿家小都在长安,现已遣使往长安以重金求唐主放归,切勿担心。”
孟知祥愣住了,然后心甘情愿的双膝跪地,伏地抢头道:
“臣万谢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