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降维打击
作者:枪手1号   操刀最新章节     
    大秦与大元对峙上百年。
    前几十年秦强而元弱,秦人时常越境攻击,当年李牧野甚至起大军意图将元人一举灭亡,那个时候,元人苦苦挣扎求生存。
    而随后因为长安事变,太子被杀,北庭都护府也遭遇到了血腥清洗,经过此事,秦国由盛转衰,边境之上也是攻守易势,元国皇帝英卓抓住了时机,攻克了青铜峡城等战略要地,从此在双方对峙之中占据了战略优势。
    总之来说,双方对峙这上百年来的主旨,便是仇恨、厮杀、鲜血和死亡。
    而现在,元国被灭,北庭都护府一举占领元国全境,接下来要面对的,其实并不比打一场大仗要轻松。
    打赢容易,治理难。
    特别是双方已经结仇了上百年。
    大棒过后,自然便需要奉上蜜枣。
    但这蜜枣如何送上去,也是需要策略的,直接贴上去,人家并不见的会领情。
    毕竟双方对垒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想要人家毫无芥蒂地接受你的统治,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所以现在,北庭都护府所求的,并不是对方的俯首贴耳,而是保持一个相对的服从。
    最低限度便是你们别闹事。
    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北庭都护府已经做了很多。
    元国三王,哲别和铁勒都是必须要死的,因为这两个人的存在,肯定会激起无数元人的反抗决心,他们便是两面旗帜。
    阿可敦不一样,他一直便是公开地与秦人在来往,而且最后,也是他带着大印、户藉出降,他让元人有了一个发泄怒火的出口,只怕很多元人恨他更多过恨北庭都护府。
    留下仁多保、细封可待这些人,是为了稳定相当部分的元国中上层阶级,让他们看到只要服从北庭都护府的统治,他们的荣华富贵就不会受到影响。
    而这一批人,又是能影响到相当一批中下层百姓的。
    当然,最重要的,占比人数最多的,也就是最下层的那批百姓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异常准确的。
    书读得多了,便有了计较,有了比较,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加珍惜自己的性命,总是想留存有用身,以图将来,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问题是到得最后,连山都没有了的时候,这些人基本上也就顺水推舟,随波逐流了。
    反倒是那些最底层的人中那些喜欢认死理的,想法很难被扳回来,有时候,便只能是物理消灭。
    当然,这些人并不多,更多的则是懵懵懂懂,属于那种不知魏晋,何论秦汉的人,这些人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衣食往行,只是自己的生活好坏。
    要想获得这些人的支持,说容易也容易,但要说难,却也是难到了极点。
    所以率先出马的,便是长春谷一众人等。
    在傅青主的眼中,众生平等。
    在很早的时候,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傅青主便解剖过无数的尸体,当然,这些事情都只能偷偷摸摸的进行,是万万不敢放到阳光之下的。但在这个过程之中,傅青主也发现了不管是秦人还是元人,不管他的肤色、毛发、言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开膛剖肚之后,里头却都是一模一样的。
    同样的病,同样的药,同样的治疗方式,对不同族裔的人一样有用。
    所以,在傅青主的眼中,便只剩下了人。
    而不是秦人、元人、楚人或者蛮人。
    长春谷弟子行医天下,一视同仁,因为他们高超的医术,不管是在关外还是在元人那边,都有着极高的声望。
    长春谷这几年与北庭都护会合作,在宝瓶城开设了大医馆,大规模地培训医师,小医馆如同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受惠者不知凡凡,而这也算是北庭都护府的一项德政。
    不说别的,自从大小医馆制度开始施实之后,关外的婴儿夭折率,便从过去的五成以上,急剧下降到两成。
    所以战事平定之后,紧跟在军队之后进入元人区域的,便是医馆。
    大战过后,最缺的是什么?
    无外乎便是医药。
    长春谷因为多年积累的名声,顺利进入,北庭都护府也顺利地开始以此为锲机来宣传一下自己了。
    毕竟人家拿钱给了看了病,送了药,你还说人家坏话,总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第二步,便是税费的减免了。
    而且针对性非常强。
    主要面对的便是那些四处游牧的部落。
    这些人彪悍状善战,而且也是生乱的最主要的因子。
    元国深受秦国影响,立国百余年,一多半的人,却是已经放弃了游牧生涯,转而走向了农耕。
    而农耕占据主要的地位,对于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这些依附在城市周围,以农耕为主的阶层,以及在城市之中生活的人,是很好控制的,难以控制的,恰恰是那些游牧部落。
    所以,便有了陈飞这些人的草原行。
    以更低的赋税,降低对方的敌意。
    与他们过去需要承担的负担比起来,现在北庭都护府所要的,真得是很少了。
    而隐藏在其中的某些政策,他们却也很难看得出来的内里的意义。
    给每个部族划定了区域,往高了说,那就是划地为牢了。你们只能在这个区域内流动,踏出去,便是侵犯了别人的地域,而草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可是命根子。
    你不大范围的流动了,我便也好管理了。
    做完了这些,便又开始在部落之中分阶层了,比方说府兵制度便是其中之一。一个部落之中,只有那么几个名额,而拿到这些名额的人,毫无意外在接下来的岁月之中将成为这个部落的特权阶层。
    当他得得到了好处,自然便会拥护北庭都护府的统治,帮着北庭看着下面这些人。可府兵是有可能战死的,战死之后,自然便有新的人进入到这个阶层,便又给了其他人以希望。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开始文化的侵入,融合,让元人慢慢地放弃过去的身份从而对自己有新的认同,这大概需要一到两代人的功夫,说起来很长,其实也就是二三十年而已。
    所有的政策,有急有缓,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手段酷烈的也有温柔以待的,而这一整套出自李大锤草拟的组合拳,在经过茅大贤这些人的润色补充再推出之后,对于本地土著,基本上就属于降维打击了。
    茅大贤为什么对李大锤死心塌地?
    就是因为他发现,李大锤属于那种文能提笔治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极其稀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很难碰到的明主。
    李大锤有时候想出来的法子或者偶尔灵光闪现提出来的点子,都能让像他那样桀骜不训自视极高的家伙佩服得五体投地。
    虽然有时候就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或者就是一个想法,但这已经足够了,这就是领袖的作用。
    如果领袖把啥都想得严丝合缝了,那他这样的人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领袖高屋建瓴,他这样的人拾遗补缺,这样的配合才能叫完美。
    与李大锤合作了近十年,从泰安城开始规划,到贺兰原进行实践,至安西都护府全面推开,至北庭都护府全面升级,到现在终于完全铺开,李大锤的那些设计,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李大锤的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设计,在现实当中,是可以完全实现的。
    而在这个推行的过程当中,这些制度、规范一点一点爆发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也让茅大贤为之惊叹,治理天下的手段在他的眼中又掀开了新篇章。
    他觉得自己在将来完全可以写一本流传后世的书。
    如果李大锤不在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