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援兵已至
作者:奔跑的车厘子   穿进书里搞基建最新章节     
    焦和雅任由梁诗骂了一会,发泄够了。
    他才出声提醒,“陛下,此战无可避免,微臣认为当务之急是抢占先机。楚国虽兵力强盛,但想攻破我梁国关口也非易事,所以陛下也不用太过烦心。”
    焦和雅分析的头头是道,从谣言战到伏击,再从破坏粮草到拉拢洛国。
    梁诗同焦和雅初步定制了套方案,打算明日朝会上,听听百官意见。
    ……
    孔熟等人到了边界线便分成两波行动,孔熟带着大部分人向着韩都出发去寻石敢山,其他人便向着楚国与洛国。
    ……
    韩都,梁军楚军双方在这段日子里产生了不少摩擦。
    韩国的小世家纷纷猜测,梁楚两国是否要就韩国打擂台。
    底层百姓已经从这些征兆中察觉到韩都风雨欲来的趋势,不少百姓都开始撤离韩都。
    但大部分百姓还是看好梁国,在旱灾最艰难的时刻,只有梁国对各国施展援手,梁国皇帝陛下仁爱百姓,军中将士也同他们的孩子一般,给他们修理房屋。
    还有那天下皆知的梁医。
    世人都说他们百姓愚昧无知,只会在地里刨食,但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也会比较,明白谁会对他们好。
    相比较没怎么听过的楚国,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成为梁国的子民。
    ……
    目前韩都城池内被石敢山占据,封同和驻扎在韩都之外,百姓们经由楚军驻扎地离开,也给封同和带来了不少城内的消息。
    被孔熟等人先到的是司空深的口信。
    与封同和的犹豫不同,司空深杀伐果决,他们在韩国所图甚大,在见不到周家人的情况下,无法确定金矿消息是否走漏,最稳妥的方法便是让一只苍蝇都别飞出去。
    死人才能保守住秘密。
    收到此口信,封同和终是下定决定,“传我军令,围住都城,不再允许人员外出,违者就地斩杀。”
    ……
    原本设想能在年前能回临安,却没想到马上过年,都没结束。
    加上朝中百官吵个不停,全是反对她的声音,更是惹得梁诗心焦。
    “陛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啊。臣赞同支援石尚书,但您也不用亲去啊。”
    寿国公一把年纪,在大殿中一把鼻涕一把泪。
    “臣以为洪部长所言极是。”
    (防止有宝宝忘了,寿国公姓洪,喜欢别人称呼他洪部长,因为这个部长是他凭借本事当得,不是祖上蒙阴。)
    寿国公难得这么会说话,简直说到了刘宗心坎里。
    然后便是一众大臣跟着称是。
    本来是有人赞同梁诗的,但只要出现一个意见不同者,便会迎来所有人的敌视,随即展开辩论。
    很快就都是反对的声音。
    好在,最后焦和雅一锤定音,“陛下若是听话,便不是陛下了。”
    然后在梁诗以为他要向着自己说话时,焦和雅道,“陛下乃是梁国之根本,臣认为百官之言不无道理,陛下不如派部队先行,待局势稳妥,再行。”
    行吧,总归是有了大家都同意的法子。
    “那城中之事,还需要各位多多烦心,至于报纸,该说的还是要说,那些不该说的便劳烦各位封锁好。”
    “臣遵陛下命令。”
    ……
    梁诗不懂打仗,但冬季天冷,光是伸手接触空气便很难熬,她不敢想象将士们要在这样的天气里冲锋打仗会有什么感受。
    一想便有些愧疚。
    好在焦和雅跟着劝解,多给些银钱粮食,棉服都先供应军中,冬季天冷,咱们的将士怕冷,难道楚国就不怕了吗?
    把梁诗安抚好,焦和雅回到府中,一推开书房的门,里面两张老脸正期盼的看着他。
    令焦和雅十分苦恼,他几乎要以为自己开门的姿势不对。重新开关了下,发现刘宗与寿国公还在,并不是他眼花。
    没忍住心中骂起了刘宗。
    “啊切。”刘宗打了个喷嚏,迎上焦和雅,“丞相啊,您瞧陛下那样,那石敢山又不是没本事,咱们只要火炮粮草需上供应便行,哪里需要陛下亲自去。”
    “就是就是。”寿国公亦苦着脸,他觉得心里说不出的感受,就是不得劲。
    同在朝为官数年,焦和雅自问对刘宗,寿国公有几分理解。
    顺毛道:“陛下是担心前线失利,影响民心,今日你二人难道聋了?未曾听到朝上陛下所言,要封锁消息?”
    “那丞相,我二人该如何?”
    “本相不知,不过陛下担心什么,我等臣子便替陛下解决什么。这是为臣之道。”
    ……
    事实上,楚国还真不怕冷。
    这场战争还是打到了过年,石敢山尽力让百姓过的安稳,为此还做主将韩都一些作恶的世家抄家,布匹粮食分发给百姓。
    城墙外楚军的攻势很猛,颇有些悍不畏死的模样。
    石敢山早知道楚军骁勇,但他自问自己的军队也不差。
    但在拉不开距离的战争中,火炮起到的作用不大,他们又要护着城中百姓。
    除了刚开始攻城时对楚军造成了杀伤,后封同和改为夜间攻城后,便更起不到什么作用。
    很快第一战,便以楚国占据上风结束。
    楚军因此士气大涨,考虑到火炮的威力,封同和便开始默许底下将士强行收纳周边流民百姓,以待攻城时,消耗火炮。
    另一处,第一战也没对梁军产生影响,依旧各做各的,有条不紊。
    这一点多亏了梁军训练之时,无论将军士兵,都会教授一些浅显的行军打仗知识。
    虽然早期石敢山并不理解,但如今他下发的军令,不需解释,将士便能理解其意。
    伤兵营中,有着不少百姓在其中帮忙,石敢山巡视营帐,听到不少伤兵谈论,偶尔还会主动向新兵和百姓解释。
    “守城战首先是粮食和水源,其次便是支援,粮食咱们不缺,城中也有水源,都被将军派人把守着,再说支援,陛下是肯定不会放弃我们的,等着吧,如今只不过是保存实力罢了。”
    只听得石敢山心疼,他已有月余时间,未曾联系上陛下了。
    也不知道陛下近况如何?
    正思索着,城外传来声响,军中号角响起。
    楚军再次攻城,许是他们的支援已到,这次他们用上了投石机。
    这一战,从白日打到了黑夜。
    夜晚,楚军帐中。
    封同和等人围着地图讨论着战术。若论兵力楚国在天下没有敌手,尽管梁军有火炮在,他们攻下韩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问题出就出在时间上。
    打仗讲究兵贵神速,天时地利,起初按照封同和设想,是打算避开冬日开战。
    原因有二,一是楚国干旱,且其中有梁国施展援手,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二便是梁国的后勤供应能力,远大于楚国。
    不说那两广的粮仓,便是各地一年三熟的稻谷,粮食储备必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若是他们不能一鼓作气拿下韩都,之后只会越来越难。
    城中,伤兵营又多了不少担架,都是被投石机或是弩箭砸中射伤者,能抬到这里都是还有机会救治。
    前来帮忙的百姓中,有年纪轻的小姑娘,见到如此情景被当场吓哭,可惜在场能动的人都很忙,没工夫停下安慰她。
    小姑娘哭了一会,也便擦干眼泪,加入了帮忙的队伍中。
    有军医见状,抽空对她道:“我观你心理素质还算不错,等战争结束你若是愿意,便随我学医吧。”
    ……
    石敢山忙活了一夜,此战守的艰难,他担心自己的兵,便一刻未曾停歇,检查守城设备,又去安抚民心。
    到了天边露出一抹白,太阳即将升起之时,楚军再次攻城。
    石敢山立马赶到城墙上,却见楚军溃散,取来梁诗送他的观景镜,往远处一看。
    只见大片大片的银甲被阳光照射,如同水面一般波光粼粼,为首的骑兵背着大旗,旗帜迎风飞荡。
    上面的赤红色凤凰如同活物一般。
    银甲们冲入楚军的攻城队伍中,一小将身姿挺拔,高声大喊:“桑大将军在此,尔等速速投降,不杀降者。”
    ……